(共30张PPT)
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隆重发布。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等作品。
袁隆平
袁隆平,1954年4月参加工作。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9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颁奖词
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 36 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 1/5 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 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新闻
定义: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作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上,指消息。
主要特征: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
文体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文体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写人为主,即使写事也围绕人来写),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它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
人物通讯中人物的特点:
①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②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③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④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1.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3.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解题
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
解题
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是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点明人物及成就。
整体阅读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勇于实践, 敢于探索 )
(解放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 实事求是)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目标远大)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袁隆平的梦”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结: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思考:
1、“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 有何作用
2、找出文中关于袁隆平工作时的细节描写。
深入阅读
1、“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 有何作用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先说现在,然后说1961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
通过“跨”“迈”“蹲”“翻”“挽” 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亲力亲为、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2、袁隆平工作时的细节描写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的样株的与众不同,突出了他的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将那份欣喜与激动准确的表达了出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的效果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有何特点?
全文通过把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合作探究
(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
(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是一篇评论性文章,标题新颖巧妙,独具匠心,生动地说明袁隆平就是一颗种子,一颗伟大的种子。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高度赞扬了袁隆平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的科学精神、高尚品格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读来让人对袁隆平的敬意油然而生。
文章小结
地上一个一个送,天上一个一个接,终究会团圆,
耳畔的风,山间的水,都是他在陪你。
我们坦然且带思念。
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
——中央电视台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
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
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人民日报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平时你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你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