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过关练
1.下列选项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内容 人物
A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寿镜吾
B 他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 朱赫来
C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 鲁智深
D 他的脑袋在肩膀的曲线构成的弧形上高傲地昂着,他的那双黑眼睛沉着冷静地注视着别人。 尼摩船长
2.文学名著中有不少女性人物的形象,下面名著片段中评价的女性人物形象是( )
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是说他①是人家遣出来的婢妾,他却又不带贱气;看他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只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搬、冲②的。论此时的风气,也未必有车中女子同那红线③一流人。却怕是负气斗狠,逃了出来的。
【注释】①他:这里指“她”。②勾、搬、冲:武术用语。③车中女子、红线:都代指智勇双全的侠女形象。
A.《水浒传》中的孙二娘
B.《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
C.《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亚
3.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妈妈对鲁迅倾听美女蛇故事的专注神情印象深刻,后又见鲁迅痴迷于神话图像,于是托人买来了绘图的《山海经》,以此补偿杀死隐鼠之过。
B.过寿日那天,刘四见虎妞特别听话,眼睛老瞪着祥子,越看越气,就借故把气出在想打架的祥子身上,给了虎妞一些钱,让她打发祥子赶紧离开。
C.保尔在筑路时,遭受严寒的侵袭,患上了伤寒并发肺炎,生命垂危,被送回家,但他并没有被疾病夺去生命,终于又一次跨过死亡的门槛。
D.周进辞去蒙师工作之后,靠帮姐夫记账维持生活后在省城参观贡院,发求取功名之心,得到姐夫的资助,进京赶考,终在暮年中了进士。
4.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B.《傅雷家书》中有父亲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给天下父母子女以强烈感染与深刻启迪。
C.《海底两万里》想象丰富,全书用第三人称,语言平实,将科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
D.《简·爱》中简·爱在得知罗切斯特疯了的妻子还活着后,便毅然离开,可见她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人格的女性。
E.《水浒传》中林冲是刻画最成功的人物之一,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火烧草料场、智取生辰纲、火并王伦等情节都与他有关。
5.下面对《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10篇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这就是作者给集子起名《朝花夕拾》的原因。
B.文中往往呈现出往日和现实两个世界,共存着对往事的温和怜爱和对现实的辛辣批判两种不同情感和温度的文字,表现出作者对人间美好、温暖的爱和对世间无知、冷漠的憎:这种双重性正是《朝花夕拾》的思想价值所在。
C.没有姓名的保姆“长妈妈”,大声朗读古诗文时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旧学先生,《无常》中在迎神赛会上表演的“活无常”: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窥见旧中国真实的生活面貌。
D.从《琐记》中神往于“老鼠成亲”充满童趣的“我”,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敢于提问“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再到《父亲的病》中苦苦寻求救国真理的“我”:《朝花夕拾》重温了作者的成长道路。
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请结合以下两部名著的选段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A.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B.经历一次磨折,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后在作风上也要改善一步。这样才不冤枉。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你多看看文艺创作上所描写的一些优秀党员,就有那种了不起的耐性,肯一再地细致地说服人,从不动火,从不强迫命令。这是真正的好榜样。而且存了这种心思,你也不会再烦恼;而会把斗争当作日常工作一样了。要坚持,要贯彻,但是也要忍耐!(有校改)
(1)A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
(2)A段中“我”因什么事情“急急诵读”?并结合原文内容,简要说说故事的结局。
(3)B段选自《傅雷家书》,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一谈傅雷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7.【释疑解惑】在“五个一百工程经典成就人生”阅读分享活动中,洋洋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请你以《简·爱》《朝花夕拾》《平凡的世界》中某个人物的经历或思想为据,为他指点迷津。
8.培根说:“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他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简·爱(《简·爱》)
范爱农(《朝花夕拾》)
祥子(《骆驼祥子》)
9.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两篇文章中曾提到过的“迎神赛会”,其实就是类似于“闹社火”的浙东风俗。请写出这两篇文章的题目。
10.根据以下《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任务单,补全表格中相关内容。
语段节选 人物及特点 选自篇目 篇目推荐理由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 人物: 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散文写了作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表现了儿童对自然对生活的好奇和向往,读来颇有情趣,倍感亲切。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人物:父亲 特点:重视孩子读书,但对孩子严厉,不顾及孩子的心理。 ②《 》 ③
11.个人“小我”应融入国家“大我”。某农村书屋里,正举行“‘小我’与‘大我’”主题演讲活动。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教科书“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中找一个合适的人物,或某部名著的作者,结合你对他(她)的认识,阐述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不超过150字)
12.“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教育观”专题,老师选择了三篇文章的片段,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节选自《五猖会》)
【丙】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1)自由是人性最深刻的需求,鲁迅在三篇文章中都写出封建教育对孩子自由天性的束缚,请写出文中“先生”“父亲”“塾师”束缚孩子自由天性的具体表现。
(2)你喜欢乙文的父亲形象,还是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说说理由。
(3)结合丙文,你觉得鲁迅认为儿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呢?
(4)经典的力量在于永不过时,今天某些人身上还有“父亲”和“塾师”的影子,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3.如果《简·爱》中的简·爱和《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穿越时空来到你的身边,你想对她们进行采访,请将下面的采访提纲填写完整。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2025年6月18日上午,学校
采访对象 简·爱 长妈妈
采访目的 (1) (3)
采访问题 (2) (4)
小贴士:所提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有价值。
参考答案
1.D 【详解】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应是范爱农;B.“他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应是保尔;C.“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应是黑旋风李逵;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
孙二娘:张青之妻。在孟州道十字坡与张青开酒店卖人肉,专干杀人夺货的勾当。
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表里不一。
沈琼枝:常州才女,善诗书、重名节。因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顾绣为生。后参殿试,中同进士。
冬妮亚:天真纯朴、大方热情,醉心于爱情;身上有着强烈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贪图安逸的生活。故选C。
3.C 【详解】A.“长妈妈对鲁迅倾听美女蛇故事的专注神情印象深刻”不正确,应该是“鲁迅对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印象深刻”;另外,长妈妈告假回家,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并非“托人买来”;B.刘四没有给虎妞钱,虎妞和祥子租房成亲,刘四把车厂转手后消失,断了虎妞念想;D.周进在贡院参观时,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悲从中来,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满地打滚,痛哭不止,哭到口吐鲜血。姐夫金有余和朋友可怜他的遭遇,给他捐了个监生,他就破涕为笑,趴在地上磕头。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故选C。
4.CE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写作手法是第一人称教授的口气写的。E.有误,“智取生辰纲”的是吴用、晁盖等人,林冲没有参与。故选:CE。
5.D 【详解】“《父亲的病》中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我’”理解不正确。《父亲的病》中的“我”批判了庸医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故选D。
6.(1)《朝花夕拾》
(2)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却让“我”先背得书(背完书才得去看五猖会);“我”背完后对去看五猖会情绪没有原来高涨了。
(3)傅雷教育儿子在做事时候要有耐性,千万不要急躁。
7.示例:品德高尚才能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他的真实写照。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因此,赢得了鲁迅先生的理解和尊重。
8.示例一:简·爱能够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勇于回击舅母、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敢于反抗冷酷校长的摧残,追求精神平等的爱情,最终获得幸福。
示例二:范爱农既无法将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又不愿妥协。他是一位觉醒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社会、渴望光明,却备受打击迫害,最终陷入命运的旋涡无法自拔。
示例三:祥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前期他虽然上进好强、正直善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经过多次挫折以后,希望完全破灭,他最终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9. 答案:《五猖会》《无常》
解析:《朝花夕拾》中明确提及“迎神赛会”的两篇文章为《五猖会》和《无常》。《五猖会》开篇即回忆儿时“最盼望的赛会”,详细描写了迎神赛会的热闹场景及“我”被父亲强迫背书的经历;《无常》则聚焦赛会中“无常”这一鬼神形象,通过对其外貌、言行的刻画,展现了浙东风俗中迎神赛会的文化内涵。
10. 答案:
①人物:寿镜吾先生;特点:教学严格但开明(有戒尺、罚跪规则却不常用),注重循序渐进(读书、对课内容逐步加深)。
②《五猖会》
③推荐理由:本文通过“我”盼望观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经历,深刻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童年自由的向往与对封建教育的反思,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解析:
①语段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的是私塾先生寿镜吾。他虽有“戒尺”“罚跪规则”却“不常用”,体现其“开明”;“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加上字”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
②“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是《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书的核心情节,故篇目为《五猖会》。
③推荐理由需结合文章主旨:通过童年期待与现实压抑的对比,批判封建教育对天性的束缚,兼具个人回忆与社会批判价值。
11. 答案示例:
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刃,唤醒麻木国民。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救亡“大我”,用《呐喊》《彷徨》刺破黑暗,用《朝花夕拾》回望初心。“小我”之奋斗,因“大我”而闪耀;国家之强盛,需无数“小我”奉献。
解析:
题目要求结合名著人物/作者阐述“小我”融入“大我”。鲁迅是典型例子: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将个人职业理想(小我)转向国家启蒙(大我);以文学为武器,体现“小我”对“大我”的贡献。需紧扣“融入”,语言简洁(150字内)。
12. 答案:
(1)
先生(寿镜吾):教学内容单一(仅读书、习字、对课),缺乏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限制了儿童的多元发展。
父亲(《五猖会》):在“我”期待看赛会时强迫背书,剥夺儿童的快乐与兴趣,以权威压制天性。
塾师(《二十四孝图》):禁止有图画的儿童读物,呵斥、体罚偷看图画的学生,扼杀儿童“幼稚的爱美的天性”。
(2)更喜欢《傅雷家书》中的傅雷。乙文父亲严厉、冷漠,以“背书”强制剥夺孩子的兴趣,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傅雷则严格中充满关爱,既指导儿子的艺术修养,也关注其人格成长,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是民主平等的父亲形象,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3)鲁迅认为儿童读物应内容有趣、图文并茂、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如“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而非枯燥的经书或被禁止的“略有图画的本子”。
(4)现实中仍有“父亲”“塾师”的影子:部分家长强迫孩子报补习班,忽视兴趣(如“父亲式”压制);部分教师仅重分数,禁止课外读物(如“塾师式”扼杀)。这种教育忽视儿童天性,不利于全面发展。我们需倡导尊重个性、寓教于乐的教育,让孩子在关爱与理解中成长。
解析:
(1)需结合三段文本具体分析:【甲】强调教学内容单一;【乙】聚焦父亲对兴趣的剥夺;【丙】突出塾师对爱美天性的扼杀。
(2)对比核心:乙文父亲是“压制型”,傅雷是“引导型”,需明确态度并结合《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方式(如艺术指导、人格培养)说明理由。
(3)丙文通过“别国儿童用书精美”与中国儿童“可怜”对比,点明鲁迅对儿童读物的期待——满足“爱美天性”,即有趣、有图、符合儿童心理。
(4)联系现实时,需举例(如补习班、禁课外书),并指出危害,提出改进方向(尊重天性、全面发展)。
13. 答案示例:
(1)采访目的(简·爱):了解简·爱追求独立平等人格的历程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2)采访问题(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当你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为何选择离开而非妥协?这体现了你怎样的价值观?
(3)采访目的(长妈妈):探究长妈妈的淳朴善良对鲁迅童年的影响,以及她身上的民间文化印记。
(4)采访问题(长妈妈):你为小鲁迅买来《山海经》时,是否知道这本书对他的意义?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解析:
采访目的需紧扣人物核心特质:简·爱的“独立平等”,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与对鲁迅的影响”。
问题需具体、有针对性:简·爱的问题可围绕“离开桑菲尔德”的关键抉择,体现其价值观;长妈妈的问题可聚焦“买《山海经》”这一经典事件,挖掘其情感与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