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3 15: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了解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时空观念)
2.说明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唯物史观)
4.农业出现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5.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家国情怀)
6.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1.农业革命的意义;
2.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
1.农业革命的原因与影响。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主情境创设:同学们,我们现在的身份是 “文明考古学家”,请观察下列《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和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回想、对比现代超市货品,思考:人类餐桌上的食物是如何从“野外随机获取”变成“稳定供应”的?这一变化又如何重塑了人类文明?今天,让我们拆开跨越万年的“饮食文明盲盒”。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8分钟)
小情境创设:任务一:采集时代的 “自然馈赠”(旧石器时代)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思考在没有农业的时代,人类如何与自然博弈获取食物?即梳理概括远古人类是如何进行生产与生活的?
【生产】使用木、骨和石制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生活】群居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不断迁徙
小情境创设:任务二:农业革命的 “美味觉醒”(新石器时代)
问题:阅读下列图片,思考人类为何放弃自由的采集生活,选择定居耕种? 大约距今多少年前发生了这些变化?这说明人类进入到什么阶段?
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社会买入新石器时代。
阅读右侧的四幅原始社会人类生活想象图,从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和食物来源等方面归纳概括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发生的变化。
生产方式:采集捕猎到农耕、畜牧
生产工具:木、骨、石到磨制石器
生活方式:迁徙、群居到定居、聚落
食物来源: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人被动从属于自然,处在蒙昧时代)到培育驯化动植物(人主动改造于自然,进入文明时代)。
女性地位较高(母系氏族)到男性地位逐渐提高。
完成课本P7“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生产关系的变化(10分钟)
小情境创设:任务三:餐桌变革的 “蝴蝶效应”(社会转型)
阅读下列文字材料,并结合原始村落复原模型和商朝妇好墓出土文物图,开展小组讨论:
1.食物生产如何引发人口增长、社会分工、私有制萌芽?请画出其逻辑关系图。
2.归纳概括农业出现的意义有哪些?
材料一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材料二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材料四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食物生产与人口增长、社会分工、私有制萌芽关系图
农业出现的意义: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③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④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⑤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
总结: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历史解释:三次社会大分工
(P3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从被动适应到主动生产。
②食物结构上:除采集和狩猎外,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饲养的动物。
③生产方式上:由流动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固定的一个地区进行农业生产。
④生活方式上:由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步形成聚落。
⑤社会生活上:原始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活动产生。
历史解释: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主女从:男子地位上升
(2)私有制产生与贫富分化
(3)阶级产生: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4)国家产生
3.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6分钟)
小情境创设:任务四:多元的餐桌文化
阅读课本P3-P5文字、图片和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开展小组讨论:
1.不同地区的餐桌上有哪些独特的食物?
2.与之相应的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什么特色?
3.不同的经济生产活动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传统农业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
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政府重视灌溉;进行系统建设。
早期文明的特点:
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受地理环境影响大。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
世界各地农业各具特色,人类文明呈现多样性。
统一性(同一性)
①都分布在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土地肥沃,有利于灌溉农业。
②都建立了政治权威和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再分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③都致力于保障周边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存在物种交流。
④都存在社会阶层的分化: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下层阶级的人成为主要耕种者,为建设大型工程(水利灌溉、道路、神庙宫殿、金字塔和城墙)提供劳动力。
⑤都创造成熟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天文观测等)。
多样性:
①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②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精耕细作与休闲农耕制)
③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与谷草式农业-农牧并举)
④食物结构的差异(素与肉)
⑤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
阅读课本P3-5内容,结合纲要下第1课,完成表格,梳理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同学们完成表格)
(1)古巴比伦农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2)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古埃及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3)古代中国农耕生产具有什么特色?
(4)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农业的特征。
(5)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农业的特征。
(6)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美洲农业的特征。
(7)古代世界物种扩展、交流情况。
历史解释:中西文明的差异
角度 中国大河文明 希腊海洋文明
政治上 由等级分权到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官员由君主任命 城邦制度,公民民主政治,官员选举产生
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海外贸易,商业和手工业发达,重商主义。
思想上 儒学为正统:强调气节、道德规范、自我节制,社会责任 人文精神盛行,更多关注“人”的问题。
影响上 有利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后期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 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探索思想空前活跃。民主的滥用和误用、权力分散导致古希腊文明衰落。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结合板书,以 “一场跨越 200 万年的饮食文明探索之旅” 为主线,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回顾我们在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情况,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点明食物生产是如何引发人口增长、社会分工、私有制的,总结农业革命的意义:人类由采集食物转向生产食物,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此后,人类开始定居,逐渐形成聚落;男女在生产中地位发生变化;剩余产品的出现促使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进而推动了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不同的粮食作物区形成,推动着不同特色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如
1.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制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隋唐 筒车、曲辕犁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刀耕火种
D.精耕细作
2.(2023年湖北高考卷)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材料二 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1/4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城邦饮食方面的不同点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点评和讲解,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我们的 “时空探索之旅” 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在对应历史场景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1.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整理①农业革命的意义;②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明多样性整理清晰,突出各地区之间的不同点和统一性。
2.拓展作业:任务五:跨越时空的餐桌文化
请同学们进行模拟演练,以下列五种身份:现代学生、现代农技师、国家农业局工作人员、原始农夫、部落首领,来进行一次跨时空的餐桌文化交流,“现代人向古人介绍今天的餐桌上有哪些食物?农技师如何培育农产品?国家农业局工作人员有哪些管理、发展农业的措施?原始农夫和部落首领接触现代转基因作物、垂直农业后他们会作何感想?”
一场跨越 200 万年的饮食文明探索之旅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 生产关系的变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本节课通过 “一场跨越 200 万年的饮食文明探索之旅” 这一主情境以及各教学环节的小情境创设,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更易融入课堂学习。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在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有些内容难度过大,或存在部分情境设置不够贴合学生认知,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后续可进一步优化情境细节,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有所收获,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此次设计强化了情境化教学,让学习过程更具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