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成就,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派。但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然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
作者介绍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背景链接
词:宋代占文学主流的一种文学体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兴盛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又称长短句。
段落:叫阕也叫片。
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按照词谱填写的,分为上下两片,是典型的双调词。
文体知识——词
给生字词注音
丙辰(bǐng chén)
琼楼(qióng )
宫阙(què)
绮户(qǐ )
不胜寒(shēng)
婵娟(chán juān)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准节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读通诗意
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写景)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文本探究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文本探究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高度概括,很有哲理)
文本探究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名句欣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由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化用而来)
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总结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然,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享受。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拓展延伸——明月千里寄相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天才者,或数十年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以之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生真正之文学,其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王国维
布置作业
1、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画,并将此作配上。
2、以“仰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联翩……”为开头,写一段话。
3、背诵整首词,直到能准确默写。
谢
谢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