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感情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敌人的酷刑并没有让这位身体柔弱的中国文人屈服,他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仍旧为中国激情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预习导航,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2、掌握字词
锦幛(zhàng
) 荇藻(xìng
zǎo
) 蓬蒿(Péng
hāo)
蘸着(zhàn) 轻抚 (fǔ)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通读诗文,并质疑:读了这首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夯实基础,合作探究
1、流畅地朗读
(1)明确朗读节奏
(2)了解诗文韵律
(3)完成下列题目:
a、划分节奏: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b、指出韵脚:( )。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2、有感情的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a、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b、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点拨: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2)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情感。
四、精讲点拨,能力提升
1、了解诗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理解诗文的意象内涵
(1)“残损的手掌”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这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
(3)“无形的手掌”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4)“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5)“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6)“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7)“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3、探究诗文的写作手法
(1)象征手法。
(2)联想与想象
(3)对比手法
a、从感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b、前半部分是风景如画的“家乡” 如今被侵略者糟蹋得一片凄凉。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长白山雪峰的“冷”……是多种感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真实的比喻了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人民群众毫无生活保障、生存保障,任人驱使的状况,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五、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1)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2)说说本诗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课内语段阅读
1.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
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指的是地图上的“广大的土地”,而不是大自然的“广大的土地”,这种理解对不对
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
4.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想像、联想、暗示、对比、烘托等。 2.对。 3.“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香港;“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4.后半部分感情激越,蕴含着深沉的挚爱,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由衷的向往与热烈的礼赞。
二、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回答问题。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本诗中,诗人将祖国和澳门分别比喻为什么
2.全诗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抒情主体,以第二人称“你”作为抒情客体,其效果是什么
3.如何理解诗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全诗的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母亲和孩子。
2.抒情效果真切、诚挚、强烈。
3.表达了澳门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诚。
4.表达了澳门人民渴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