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08 17:4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修4第1课“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
2、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掌握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了解秦始皇的勤政及暴行和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始皇的客观评价,让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历史人物,理解时势造英雄,认识到顺应历史的潮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反之,为历史所抛弃。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难点:对秦始皇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
讲授与材料研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
(一)并吞六国:
1、秦统一的原因:
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由于周王室的衰微,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500多年的争霸战争。成语故事“朝秦暮楚”说明老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长期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民众渴求结束征战,生活稳定安宁。出示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图,说明战国时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春秋后期,被称为戎、狄、蛮、夷的各部族,正逐渐融合于华夏族。
为什么偏偏是秦国完成了统一,而不是其他诸侯国呢?
秦国商鞅变法后由弱变强,富国强兵,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通过阅读教材几段材料分析嬴政的个人才干。
2、秦统一的作用。
过渡:秦完成统一后面对着疆域广阔的大帝国,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则成为关键问题。

(二)百代犹得秦政法
1、政治制度的创新:
(1)皇帝制度:
皇帝名号专用,物品专属说明什么问题?皇帝之位如何沿袭?由秦到清,皇帝制度和意识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结合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回答三公九卿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官僚互相监督、各司其职的机制,比较严密。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分析材料,找出关键句。(丞相琯的建议?廷尉李斯的意见?秦始皇采用了哪一个,为什么?)把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分析郡县制的进步性。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不已说明周以来的分封制已经不能有效统治,郡县制取而代之也是必然。
今日中国的省县制就是由郡县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2、经济制度的创新:
(1)土地私有合法化,鼓励耕织,奖励移民垦荒
出示“井田制图”,结合必修二知识讲解。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使黔首自实田”,把土地私有制从秦国推广到以前在六国统治下的地区。
(2)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出示图片,分析作用,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三)缔造统一大帝国
提问: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1、开拓疆域: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南征岭南,设三郡,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开凿灵渠。它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联络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路通道。
(3)打通西南夷,开凿“五尺道”,并设置行政机构。
开五尺道,打通了从中原通达西南和岭南等边远地区的道路,突破了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闭塞性,促进当地的发展。
2、建设交通网络: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络;车同轨。
修筑了一条从咸阳附近通达九原的直道。同时又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把重要军事据点贯通起来。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
3、统一文字:“书同文”,小篆通行全国,后来又出现了简便通行的隶书
言语虽异声,文字却同形,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没有统一的文字,就不会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分析各个措施的影响作用。
(四)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
1、阅读书本,分析材料,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勤政:出示材料,阅读课本
暴行:分析材料,概括暴行
评价:综观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十分明显。他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的暴虐我们也不可否认。
2、问题探究: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总结:
完成练习:
课后反思:
一、突出秦始皇的历史贡献,不回避他的残暴的一面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帝王,完成了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大业。之后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采取的一系列的经济文化措施,无一对后世没有深远影响。历史课程选修四选择的这一人物,对古代中国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他也有弱点和不足,那就是他的残暴。
二、引导学生从客观的历史现象中去认识历史人物
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学生更多接触到的是他的残暴:大兴土木,焚书坑儒,横征暴敛。如果秦始皇只有他残暴的一面,我们今天历史课程也不可能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讲授如此一个人物。教师尝试用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回到战国时期那段纷乱不已的年代,感受嬴政的所作所为。事实说明,有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发言表达了他们的认识:嬴政重视人才,有错必纠,没有大王的架子等等。
这样对于秦始皇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因为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就不只是结论,而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和结果。不是教师强加在学生脑袋里的生硬的知识,而是一个学生通过引导生成的知识。
三、教予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辩证客观的看待历史人物
一个做出了丰功伟绩的秦始皇却又是有名的暴君,很难把这种看似矛盾的东西放在同一个人的身上。通过剖析秦始皇这一人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评价其他的历史人物。那么评价人物的方法,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什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秦始皇这一人物身上去找寻,分析,判断,解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时势造英雄顺应历史的潮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反之,为历史所抛弃。这就是最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