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认识化学反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2024)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认识化学反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2024)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22 21: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反应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自然界存在很多结构奇特的分子,有一种分子结构酷似螃蟹(如图),被命名为螃蟹烯。螃蟹烯的化学式为C30H48O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螃蟹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0g
B.螃蟹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螃蟹烯由30个碳原子、4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螃蟹烯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D.实验室酒精着火,用湿布覆盖在上面,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常温下探究燃烧的条件改进实验如图所示。用胶头滴管滴加过氧化氢溶液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在Y型管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B.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白磷①不燃烧,白磷②燃烧
C.该实验只探究了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80℃热水的作用有提供热量、隔绝空气或氧气
4.时刻,在密闭容器内投入,、、(五氧化二钒)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和发生反应生成,在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甲 乙 丙 丁
14.8g 10g 6.2g 1g
a 26g 3g 1g
A.a=2g B.乙是
C.丙是 D.丁可能是催化剂
5.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个数都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在一定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6.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油站严禁烟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室内起火时迅速打开门窗
D.扑灭图书档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7.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实现了用和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甲烷和氧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反应价值看:该反应可减少的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
B.从元素价态看: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C.从守恒关系看: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个数不变
D.从表示方法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P处火柴不能燃烧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
9.如图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鼓入空气仅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B.爆炸后,蜡烛往往会因为温度下降至其着火点以下而熄灭
C.燃烧引起的爆炸与空间大小无关
D.面粉加工厂必须通风透气、严禁烟火
10.淀粉人工合成最关键的步骤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和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质量比为22:1
B.生成的甲醇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D.该反应能实现由有机物向无机物的转化
11.一种生成氯化铜(CuCl2)的反应原理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生成物有氯化铜和水
B.使用含铁催化剂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
C.该反应前后含铁催化剂的质量发生变化
D.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12.钠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单质碳和一种白色固体,该白色固体可能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是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的以“磷的燃烧”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1)实验一:该实验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待反应结束,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箭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二:该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   ,红磷   (填“需要”或“不需要”)过量。
(3)实验三:通过对比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这一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14.追求化学家的足迹。
(1)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他获得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
a.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
b.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
①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   ;
②b中物质X化学式为   ;
(2)舍勒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逸散到空气中),导致“氧气”从他的鼻尖下溜走。化学家拉瓦锡结合大量实验,否定了“燃素说”认为的“物质燃烧后质量应当减轻”的观点,真正发现了氧气。
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以铁燃烧的事实,指出上述“燃素说”的谬误:   。
15.阅读下面文章。
水是生命之源,而自来水的消毒则是保障用水安全的关键环节。目前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
氯气是一种传统的消毒剂,经压缩后变成液态储存和运输,因价格相对低廉,技术成熟被广泛使用。液氯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消毒过程中需要过量投加,这样会使三氯甲烷等有毒副产物增加。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热、见光易分解,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消毒剂。由于稳定性较差,需现场制备,成本相对较高。
研究人员发现:1.0mg/L氯气与0.5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某研究小组采集了同一水样,在40℃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三氯甲烷产生量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气压缩成液氯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2)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次氯酸有强氧化性,能杀死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二氧化氯作为自来水厂消毒剂与其物理性质密切相关,试列举一点   。
(4)结合本文,你对保存二氧化氯的建议是   。
(5)分析图1,40℃时,4.0mg/L的氯气在0~40h内产生三氯甲烷的规律是   。
(6)分析图2,40℃时,二氧化氯的浓度对三氯甲烷产生量的影响是   。
(7)对比图1和图2,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的依据   。
(8)在选择自来水消毒剂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写一点即可)。
16.化学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多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甲组同学设计了图A所示实验:在瓶中先铺一层细沙,再引燃白磷。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锥形瓶内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气球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组同学设计了B装置(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小组同学四次实验得到下列数据,其中有问题的两组数据是   。该实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原因是   。
实验 ① ② ③ ④
盐酸加入Na2CO3粉末前称量/g 85.3 82.8 84.8 86.5
盐酸加入Na2CO3粉末后称量/g 85.3 80.6 83.2 87.8
(3)丙组同学根据乙组同学的装置,设计了C实验(发生的反应为Fe+CuSO4=FeSO4+Cu)来研究质量守恒定律,C实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
(4)丁组同学用图D中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一定质量镁完全燃烧后留下的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轻,联系实验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经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除B、D实验外,E实验也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
17.火力发电厂为防止燃煤产物中的二氧化硫污染环境,使用石灰石进行脱硫处理,产生的硫酸钙可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这个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1)X的化学式是   。
(2)某厂每天燃煤产生50t二氧化硫,若通过上述反应进行吸收,至少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t)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B
【解析】【解答】A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分子的个数可能改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图示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图示可知,在一定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变化,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来解答。
6.【答案】C
7.【答案】C
【解析】【解答】A、 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二氧化碳,该反应可减少的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 ,不符合题意;
B、 该反应中氧元素由化合物形成单质,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不符合题意;
C、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符合题意;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二氧化碳分析;
B、根据单质与化合物的转化中元素化合价一定变化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一定变化分析;
D、根据各粒子的构成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分析。
8.【答案】A
【解析】【解答】P处火柴不能燃烧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9.【答案】D
【解析】【解答】A、做粉尘实验鼓入空气是为了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选项A错误;
B、粉尘发生爆炸后,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蜡烛在缺氧的环境中,无法支持其燃烧而熄灭,故选项B错误;
C、爆炸是在很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故与空间的大小有关,选项C错误;
D、 面粉加工厂必须通风透气、严禁烟火 ,故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粉尘爆炸实验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B、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解答;
C、根据爆炸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D、根据面粉加工厂的安全要求来分析解答。
10.【答案】B
【解析】【解答】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无机催化剂(ZnO-ZrO2)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A.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质量比=44:(2×3)=22:3,故错误;
B.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甲醇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正确;
C. 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反应前后ZnO-ZrO2的化学性质不会发生改变,故错误;
D. 二氧化碳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习惯上还将其看做无机物,生成物甲醇属于有机物,因此,该反应能实现由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
11.【答案】C
【解析】【解答】A、箭头进入的是反应物,箭头出去的是生成物,由图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有氯化铜和水,故A正确;
B、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常温下铜、氧气、氯化氢不会发生反应,使用含铁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B正确;
C、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即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该反应前后含铁催化剂的质量不发生变化,故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箭头进入的是反应物,箭头出去的是生成物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12.【答案】B
【解析】【解答】A、白色固体不可能是硫酸钠,这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硫元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A不符合题意;
B、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遵循质量守恒定律,B符合题意;
C、白色固体不可能是碳酸氢钠,这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氢元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不符合题意;
D、白色固体不可能是氢氧化钠,这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氢元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13.【答案】(1);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水面上升至刻度“1”处
(2)平衡气压,防止瓶塞因压强过大而冲出;不需要
(3)燃烧需要氧气
14.【答案】(1)都含氧元素;H2O
(2)3Fe+2O2Fe3O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
15.【答案】(1)分子间间隔
(2)+1;
(3)极易溶于水(合理即可)
(4)避光低温(合理即可)
(5)产生三氯甲烷的量先增大或变小(产生三氯甲烷的速率由快到慢等合理即可)
(6)二氧化氯浓度越大,产生三氯甲烷的量越多(合理即可)
(7)0.5mg/L二氧化氯比1mg/L的氯气产生的三氯甲烷少
(8)消毒效果(安全性、成本、对环境影响等合理即可)
16.【答案】(1)先膨胀后缩小;4P+5O22P2O5
(2)第①组和第④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导致天平不平衡
(3)没有气体参加反应,也没有气体生成
(4)部分氧化镁以白烟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2Mg+O22MgO
(5)E中酒精溶于蒸馏水,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
17.【答案】(1)
(2)78.1t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
答: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78.1t。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