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形变化的动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课件(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2《地形变化的动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课件(3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2 16:4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循迹石门:解锁内外力绘就的地表画卷”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Exogenic Processes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dforms"
C
ontents
目录
【课标解读】
01
【初探·山川印象】
02
【拓展·人地和谐】
04
【寻踪·力之痕迹】
03
【课后练习】
05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科素养要求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区域认知:通过对不同区域典型地貌的分析,说明形成这些地貌的内外力作用,理解不同区域地表形态特征与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综合思维:从能量来源、作用形式、作用过程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多维度,综合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地理实践力:在野外考察或借助模拟实验,观察、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并能说明外力作用四种形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过关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有哪几种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3.外力作用的动力因素有风、流水、波浪、冰川等。
4.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5.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
6.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类。
7.侵蚀作用:风、流水、波浪、冰川等外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8.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9.堆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产物在外力搬运途中,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
我校地理研学小组走进石门山
脚下这片地表呈现出非常奇特的形态,像什么呢?恐龙化石吗?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初探·山川印象】

PART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图1 石门山位置示意图
材料一:曲阜石门山风景区是位于山东曲阜的国家森林公园,向西距104国道3公里,曲阜城东北25公里处,原名龙门山,因两山相对宛如石门开而得名。
曲阜石门山风景区,右侧的胜涵峰为全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龙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门月霁为胜景。
图2 石门山卫星图像
图3 石门山研学路线图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寻踪·力之痕迹】

PART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材料二:石门山园区主要出露新太古代晚期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局部为细粒黑云石英闪长岩,有伟晶岩脉穿插。园区出露花岗岩地貌景观、构造行迹。泉水景观、地质灾害遗迹等多种地质遗迹。石门山园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节理裂隙发育,岩石风化强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风化概念: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砾和黏土。【问题探究1】研学小组的视频中都提到了哪些石门山典型的风化现象?
球状风化(多为花岗岩)
生物风化(根劈)
生物风化(苔藓)
除此之外,其他地区还有哪些典型的风化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冰劈风化
氧化作用使岩石呈现红色
水中的碳酸令石灰岩沿着裂隙方向溶解风化
注意:影响风化的自然环境因素
高寒和干旱地区物理风化强烈;湿润和高温地区化学生物风化强烈;
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陡坡上,地下水位低,生物较少,以物理风化为主;地势平坦,受生物影响较大,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材料三:石门山山体主要由片麻状花岗闪长岩构成,经亿万年风化侵蚀形成"倚天剑"等剑状峰林景观 ,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经风化、侵蚀而成,形似龙脊。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材料三:石门山山体主要由片麻状花岗闪长岩构成,经亿万年风化侵蚀形成"倚天剑"等剑状峰林景观 ,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经风化、侵蚀而成,形似龙脊。
【问题探究2】观看视频,判断石门山“龙脊”形态属于什么风化类型?和右图中的雅丹地貌对比,他们的形成与演变有什么区别?
该地岩石由于硬度不同,导致抗风化能力具有明显差异,形成这种高低不平的地貌。这种现象叫差异性风化现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侵蚀作用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在极度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湖泊和河床上,经常形成一些裂隙,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使裂隙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地面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土墩和宽浅沟槽,它们相间排列形成的地貌称为雅丹地貌。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垄脊
沟槽
除此之外,其他地区还有哪些典型的侵蚀地貌?
侵蚀作用
①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城堡
风蚀洼地
(敦煌月牙泉)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
干旱、
半干旱地区
风力吹蚀、
风沙磨蚀
风蚀柱、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
侵蚀作用
② 流水侵蚀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壶穴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
湿润、半湿润
地区
流水侵蚀、流水溶蚀
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壶穴、瀑布、峡谷
瀑布
侵蚀作用
③冰川侵蚀
冰斗
角峰、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冰川侵蚀
高海拔、高纬度地区
冰川拔蚀、刨蚀
冰川磨蚀
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峡湾等
U型谷
刃脊
侵蚀作用
④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柱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海浪侵蚀
滨海地区
海浪及携带碎屑物撞击、冲刷、磨蚀
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拱桥等
海蚀穴
海蚀拱桥
材料四:石门山沟谷内有多处堆积地貌。
【问题探究3】小组讨论交流,以上三幅图片中,堆积物有何特点?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谷坊坝
藤花幄
生肖园
一般来说,沉积物粒径越大,反映搬运和沉积的动力越大;粒径越小,反映搬运和沉积的动力越小。
重力沉积物
粒径变小
磨圆度变好
分选性变好
如何从物质出发辨析外力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2021年全国乙卷)下图所示为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读图完成下题。
1.与冲积扇相比,山坡堆积物中砾石( )
A.以沙砾为主 B.分选较好
C.磨圆度较好 D.由重力作用形成
2.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板块张裂作用 D.冰川作用
3.该地冲积平原的特征是( )
A.颗粒较粗 B.地下水易出露
C.保水较差 D.粉沙、黏土较少
设问和考点辨析:
1、如何判断外力:流水?风?冰川?重力?
2、区别不同外力作用的物质特征?
风、流水——有分选性、磨蚀强;
冰川、重力——无分选性、磨蚀弱!
颗粒大小不同
流速减弱
风速减弱
迁移训练
D
A
B
PART 02
(四)堆积作用
概念: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分布地区:风力强劲的干旱、半半旱地区,某些海岸、河谷。
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1)风力堆积
PART 02
(四)堆积作用
(2)流水堆积
分布地区:降水充沛的热带、温带地区;
河流出山口、中下游、河口。
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
三角洲
PART 02
(四)堆积作用
(3)冰川堆积
分布地区:高山、高纬度地区
地貌:杂乱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碛地貌。
冰碛物
波德平原
冰碛湖
PART 02
(四)堆积作用
(4)海浪堆积
分布地区:滨海地区
地貌:沙滩、沙嘴、沙坝、潟湖
潟湖
沙滩
沙坝
【拓展·人地和谐】

PART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材料五:
谷坊:在易受侵蚀的沟道内,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又名防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谷坊高度一般小于3m,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
【问题探究4】:分析中谷坊对沟谷发育的作用。谷坊还有哪些其他作用??
(2023·山东)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中心词
动词
限定词
人类
活动
移民
种稻
挖渠
河流
含沙量大
河渠携沙
三角洲
扩大
课后练习
(2023·山东)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中心词
动词
限定词
【规范表达】
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是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