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走近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教学课件(35张,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3.1《走近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教学课件(35张,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2 16:4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水经注》
——郦道元
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也被视为研究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关键文献。被誉为 “圣经贤传”、“宇宙未有之奇书”。
第一站:水之雕琢工坊—喀斯特地貌
第二站:风之塑形工坊—风成地貌
第三站:河流雕刻工坊—河流地貌
自然工坊的神秘订单
“漓水之南,群山之状,绣峰缥缈,罗列如画”
走进桂林山水
水之雕琢工坊—喀斯特地貌
课标要求
1.以桂林地区为例,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理解喀斯特作用的实质及影响因素。
2.区分地表喀斯特地貌如石林、峰丛、峰林、孤峰以及地下喀斯特地貌如石钟乳、石笋、石柱。
3.结合案例,分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桂林山水
桂林市
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风景游览城市。桂林山水是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四绝。
【自主学习】
桂林自然概况
山清水秀
洞 奇
石 美
风景四绝
山清
水秀
洞奇
石美
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喀斯特地貌具体是如何形成的呢?
美之有因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的岩石(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其形成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高原等地。
2
作用 化学过程
溶蚀
淀积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 +CO2 +H2O
在湿热的环境下,水对石灰岩的溶解
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溢出,形成碳酸钙沉淀
【自主学习】
喀斯特作用
【实验探究1】
实验用具:
①岩石矿物标本:石灰岩、花岗岩;②100ml量杯,1g量勺;③仅含有CO2的水
实验步骤:
首先用量勺将花岗岩和石灰岩分别放入烧杯中,其次将仅含有CO2的水倒入约50ml,观察岩石的变化。
岩石种类 在CO2+H2O中的反应情况
1组--石灰岩
2组--花岗岩
反应剧烈,岩体上出现气泡,有溶蚀现象
几乎没有反应,岩体未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岩石
岩石成分
易溶
岩石裂隙

可溶性强
透水性强

水中CO2、有机酸、
无机酸

降水多、坡度大
溶蚀力强
流动性强
喀斯特作用强
【学以致用】
桂林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条件 ?
3
地貌类型
峰林峰丛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残丘
孤峰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笋
地下河
石钟乳
石柱
溶洞
【自主学习】
知识拓展:坝子
喀斯特地区,洞穴顶部崩塌,残留的部分就形成天生桥。
判断图中有哪些喀斯特地貌类型?依据?
1.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石芽
①溶沟:流水沿可溶岩石表面或裂隙形成的沟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高低不平。
②石芽: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石林
③石林:由密集林立的锥状、石柱等组合成的景观,其间多为溶蚀裂隙。
知识拓展:坝子
喀斯特地区,洞穴顶部崩塌,残留的部分就形成天生桥。
峰林
峰丛
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基座不相连
基座相连
石钟乳
石柱
地下河
石笋
悬挂在洞顶沉积而成的倒锥状物体
洞底向上生长的状如巨笋的堆积体
石笋和石钟乳连成一体而成的柱状物体
溶洞: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的洞穴。
2.地下喀斯特地貌
【实验探究2】
模拟石笋的形成过程
Ca(HCO3)2=CaCO3 +CO2 +H2O
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溢出,形成碳酸钙沉淀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识别地貌特征
通过影像图片与实地观测,识别峰林、峰丛、石笋等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
分析利弊影响
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正反向影响,用成本-收益思维 权衡渗漏缺水等劣势与景观、水资源等优势。
科学利用优势
在尊重脆弱基底前提下,将景观与水资源转化为可持续资产,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喀斯特地貌人地协调观的体现



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许多已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②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③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④大型工程建设(如天眼)选址。

①喀斯特地貌区岩石透水性强,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表水缺乏。
②地表崎岖不平,交通困难,贵州有“地无三尺平”之称。
③洞穴系统易导致地面塌陷,给农业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
喀斯特地貌人地协调三部曲
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岩石资源建造民居,减少对木材的依赖;
生态移民:将生活在石漠化严重的人口迁移至适宜发展的地区,实现“人退”与“地绿”的双赢。
1. 针对地貌劣势,规避对环境的破坏
农业生产:避免过度开垦坡地(防止石漠化),转而发展耐贫瘠的经济林(如花椒、)
工程建设:采取固坡、植树等生态修复措施,避免加剧水土流失与塌陷风险。
2. 依托地貌优势,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利用溶洞等发展旅游业:控制游客规模、规范设施建设
利用地下暗河等储水特点:科学修建蓄水池、引水工程,缓解缺水问题。
3. 适应地貌环境,优化人类生存与发展模式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
A
D
B
路南石林是云南著名的景观。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淀积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崩塌作用
5.下列有关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C
C
6.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 D.旅游景观更加独特
7.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 
②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A
“喀斯特区域‘生态-生活-生产’协调方案设计”
课后任务
《喀斯特区域“生态-生活-生产”协调方案设计》
1. 选区域,定主题:
从我国典型喀斯特区域(如广西桂林、云南石林)中任选一处,聚焦该区域1个核心人地矛盾(如“石漠化加剧与村民耕地不足”),明确任务主题。
2. 提方案,说价值:
具体措施:结合地貌特征提出针对性办法(如应对“石漠化与耕地不足”,可设计“种植耐旱经济林,既固土防石漠化,又补充经济收入);
协调价值:说明方案如何平衡“生态保护”、“生活改善”、“生产发展”,体现人地协调理念。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