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3 19: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序幕:古老的迁徙】
【发展:航海时代的开启】
【飞跃:蒸汽与内燃机的革命】
【当代:天空的征服者】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何处是我们的家园?”
——全球化中的认同困境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学习目标】
一、“生存空间”的主动拓展——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任务一:了解二战后全球生存空间的变化与影响
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
区转移;劳动力流向反映出世界经济
发展及转移情况,也表现出当代世界
人口迁徙的基本态势和格局。
阶段
20世纪
5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类别
劳工迁移
知识精英迁移
劳动市场领域
制造业、公共服务业等
贸易、金融、信息技术等
一、“生存空间”的主动拓展——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全球产业升级,对人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职业生存空间在变化
移民出现高端化、知识化的新趋势
推力(来源国): 资本少,劳力多,就业率低,贫困、寻求发展机会、政治动荡
拉力(目的国):战后经济发展快,劳动力短缺,政治稳定、资源丰富。
中介因素: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跨国公司的推动;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根本动力是全球经济资源的非均衡配置
一、“生存空间”的主动拓展——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生存空间”的主动拓展——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历史情景剧:《远行与留下》
旁白: 在世界地图上,每天都有无数条线被划出,连接着故乡与他乡。这
是两个普通人的故事,也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陈伟: (对父母)爸,妈,放心吧。“创新联邦”的奖学金和那份工作,
能让我接触到最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这是我们国内目前无法提供的平台。
父亲: (既骄傲又失落)去吧,孩子。你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骄
傲……只是,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效力。
苏杰: (对妻子)别哭了。我去那边打工,虽然辛苦,但挣的钱是这里的
十倍!足够让孩子们上好学校,给咱家盖新房子。
妻子: 一定要注意安全,听说那边对我们这样的人……并不总是友好。
一、“生存空间”的主动拓展——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历史情景剧:《远行与留下》
(场景:发达国家科技公司办公室)
詹姆斯博士:(热情地拍着陈伟的肩膀)欢迎加入,陈伟!你的算法能力正
是我们急需的。你的加入,会让我们的AI项目领先全球!
陈伟: 谢谢您,詹姆斯博士,我期待在这里大展拳脚。
(场景:异国工地)
旁白:苏杰在建筑工地上搬运建材。玛丽莎从旁经过,皱起眉头。
玛丽莎: (对工头抱怨)嘿,汤姆,为什么又招了这么多外籍工人?我弟
弟已经失业半年了,他说就是这些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机会!
工头: 玛丽莎,你知道的,这份工作强度大、薪水不高,本地年轻人都不
愿意干了。没有他们,我们的工程进度根本没法保证。
一、“生存空间”的主动拓展——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历史情景剧:《远行与留下》
(场景:故乡,小莉正和她的创业团队在一起)
小莉:(视频通话中)哥!你寄回来的最新编程书籍和开发工具太有用了!
我和同学组的创业团队正在学习你推荐的模式,我们的App用户增长很快!
3、对世界:
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②不同文化交流碰撞;
③移民社会出现多元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冲突……
发展中国家:
①人才流失严重;
②经济依附性增强;
③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技术;
④缓解就业压力和资源危机。
2、对发达国家:
①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巩固并扩大知识创造、产业升级和经济优势;
③低端就业机会减少,产生大量“非法移民”问题。
一、“生存空间”的主动拓展——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生存空间”的暴力剥夺——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任务二:了解难民产生的原因和救助措施
战争与地区冲突:两次世界大战、地区热点冲突(如叙利亚内战、阿富汗战争、俄乌冲
突、加沙危机等)。
政治与民族矛盾:欧洲人对美洲等土著居民的屠杀、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卢旺达大
屠杀、前南斯拉夫地区的种族冲突等。
生存秩序的暴力性解体
生存空间的排他性争夺
环境恶化与自然灾害:孟加拉国:红树林地区因海平面上升,渔民和农民被迫迁移。南苏
丹:频繁的干旱和洪水造成631万人面临粮食危机,其中3.3万人处于灾难性饥荒状态。
生存空间的自然承载力丧失
经济恶化与贫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叙利亚内战后的经济崩溃;巴以冲突
的后的经济封锁。
生存机会的结构性流失
(1)成立机构
1950
成立“联合
国难民署”
1966
(2)制定公约
1951
通过《关于难
民地位的公约》
通过《关于难民
地位的议定书》
(3)设立纪念日
2000
决定设立“世界
难民日”6.20
二、“生存空间”的暴力剥夺——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三、“生存空间”的文化共创——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任务三:如何构建文化多元化
的占 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1)美国建国之前移民主要来自英国,土著遭到驱赶和屠杀。
(2)20世纪初,移民主要来自欧洲,部分华工被迫来到美国。
(3)20世纪中后期,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来自拉美的移民超过欧洲,亚洲移民数量增多。
(4)20世纪末,移民以拉美和亚洲移民为主。
三、“生存空间”的文化共创——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历史与建国背景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
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
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
39%。1981一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
三、“生存空间”的文化共创——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以“同化”为名的各种排斥有色人种的制性安排层出不穷,
非洲裔、亚裔和拉美裔等遭受过各种制度性歧视与排斥。例如
美国立国之初宪法里的五分之三条款、南北战争之后的“黑人
法典”、19世纪末颁布的《排华法案》等……
——魏南枝.美国的文化认同冲突和社会不平等性一种族矛盾
的文化与社会源流
奴隶制、殖民掠夺、制度化歧视
从种族关系的视角来解释美国文化冲突,当时美国的欧洲移民是站在殖
民者的立场上,歧视与排斥亚非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人民。
历史与建国背景
节日名称 节日日期
新年(西洋人新年) 1月1日
农历新年(华裔新年) 农历1月1日
耶稣受难日 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
劳动节 5月1日
卫塞节(佛诞) 5月7日
开斋节(马来裔新年) 5月24日
国庆日 8月9日
哈芝节(感谢安拉) 7月31日
屠妖节(印度裔新年) 11月14日
圣诞节(耶诞) 12月25日
三、“生存空间”的文化共创——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历史与建国背景
新加坡的建国之父们亲身经历了1964年两次
严重的华人—马来人种族暴乱。这场灾难让
他们刻骨铭心地认识到,种族和谐并非理所
当然,而是国家生存的基石。“再也不能发
生种族暴乱”成为了新加坡建国最核心的命
题。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绝
不能成为一个“华人国家”,否则将无法生
存。建国的核心目的之一是打造“新加坡人”
的身份认同,这个认同必须高于“华人”、
“马来人”、“印度人”等种族身份

—《依法治理概论》袁曙宏、肖义顺
种族暴乱创伤、为生存而建国,建立一种超越种族的国家认同
三、“生存空间”的文化共创——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政府政策与法律框架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The
First Amendment to the U.S.
Constitution),“国会不得制
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剥
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
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
的权利。”
保护言论自由,事后追责
新加坡《维护宗教和谐法案》和
《煽动法》等法律明确规定,任
何在公共场合或网络上煽动种族
或宗教仇恨的言行都是重罪,会
面临严厉的刑罚(包括监禁和鞭
刑)
严刑峻法,预防为主,严禁煽动
三、“生存空间”的文化共创——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
新加坡在语言教育上坚持“英语+母语”的双
语教学,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各族学生能够享有
同等教育资源,同时能够学习他们的母语和文
化,……让多元的新加坡人找到了共同体的感
觉。——赵泽琳《“多元”族群与“一体”公
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与公民意识塑造》
“我们的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
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
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以
新加坡为个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双语政策,自上而下的共同价值观
2023年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对MIT、耶鲁、
康奈尔、杜克在内的52所高校展开调查,
指控其在招生、奖学金分配、校园资源倾
斜等环节涉嫌种族歧视。。
数据显示,亚裔学生在标准化考试高分群
体中的录取率异常、特定族裔学生获得学
术支持的差异性、教职工晋升中的种族配
额疑云。根据NACAC统计,2023年美本申请
中亚裔录取率较白人学生低27%,在STEM领
域差距达35%。常春藤盟校中,亚裔学生占
比长期停滞在15%-20%区间,与其在适龄人
口中的学术表现严重不匹配。
系统性或隐性歧视的现象持续存在并不断演变
种族融合政策下的
实用主义与生存主义
种族隔离观念下的
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三、“生存空间”的文化共创——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社会结构与居住模式
新加坡政府公共组屋配额
乔治·斯达林(George Starling) 从佛
罗里达迁移到纽约后,虽然他在北方找到
了工作,但他发现居住选择并非自由。房
地产中介和银行通过一种被称为 “红线
歧视”(Redlining) 的系统性做法,将
黑人买家严格限制在特定的、通常是破败
的社区内。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Isabel
Wilkerson)
三、“生存空间”的文化共创——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 “思想防线,做民族团结的实践者
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 “民族团结” 日常化
树立 “国家至上、民族一体” 的理念
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