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2 19:5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选择题
1.美国国会大厦众议院安放了23位著名立法者浮雕,汉谟拉比位列其中,他得以入选美国国会大厦众议院的核心原因是( )
A.统一了古巴比伦 B.实现人治到法治转型
C.维护奴隶主利益 D.制定较为系统的法典
2.公元前3200年左右,古代两河流域进入乌鲁克时代晚期,这一时期出土的有字泥板中有90%是收据、交易数量和财产数量的记录。材料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地区( )
A.已经出现成熟的文字 B.注重规范经济活动
C.生产力水平较为发达 D.还未形成早期国家
3.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为两河流域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材料强调了( )
A.各地区之间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B.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
C.古代文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 D.亚非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
4.《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自由民租用耕牛但因照料不周导致耕牛死亡,则必须赔偿一头等值的耕牛给牛主。这一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 )
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注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法律体系非常健全 D.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5.《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若商人将谷物、羊毛、油或其他商品交予代理人售卖,代理人应恪尽职守售卖,将售卖所得全额交予商人;若代理人私藏货物或钱款,应处以死刑。”这一条文主要反映了古巴比伦( )
A.商业活动依赖代理人制度 B.通过法律规范商业行为
C.商人社会地位高于代理人 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6.约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发明了图画式象形文字;约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出现了楔形文字;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甲骨文,与此同时,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这些可以用来证明,人类文明( )
A.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B.起源于国家和文字的成熟
C.在交融中逐渐趋同 D.因社会的不同分工而产生
7.一位游客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看到一件文物,并听到讲解员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8.某法律文件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由此可知古巴比伦( )
A.社会等级森严 B.商品经济活跃
C.奴隶制很发达 D.实施家庭奴隶制
二、材料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体石经》刻于公元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魏晋南北朝书法,三国魏〈三体石经〉》
材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三体石经》和《汉谟拉比法典》相同点。
(2)材料一二分别对研究中国文化与古巴比伦文化具有怎样的价值?
(3)材料一二在古代文明类型上有什么相同点?请举古代埃及文明成就一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0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C A B A B A
1.D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根据材料中“美国国会大厦众议院安放了23位著名立法者浮雕,汉谟拉比位列其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他在位期间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内容涉及诉讼程序、财产、家庭、婚姻、奴隶制度等多个方面,体现了系统的法律条文和严格的等级秩序,对后世法律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汉谟拉比被选入美国国会大厦众议院,核心缘由是他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法典,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D项正确;虽然汉谟拉比统一了古巴比伦地区,但其入选并非因为军事成就,排除A项;“实现人治到法治转型”说法不准确,古代社会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理念,排除B项;他统治时期仍实行君主专制,未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且其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利益,但“维护奴隶主利益”不是其入选的核心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B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乌鲁克时代晚期出土的泥板中90%为经济记录,直接反映了该地区注重用文字规范经济活动,如收据、交易和财产管理,说明经济活动被系统记录和规范,B项正确;乌鲁克时代晚期的文字(楔形文字的早期形态)处于起源和发展阶段,尚未达到“成熟”水平,排除A项;经济记录的存在仅能说明有一定的经济活动规模,但“生产力水平发达”需要更多证据支撑,排除C项;“未形成早期国家”错误,乌鲁克时期已出现城邦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3.C
【知识点】古埃及、古巴比伦
【详解】据材料“便于农业种植......为两河流域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可知,材料中明确提到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肥沃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为两河流域农业提供充足水源,都体现了自然条件(河流)对古代文明(农业生产,是文明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仅分别阐述了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没有涉及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情况,排除A项;“多元特征”通常指不同文明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特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自然条件对文明(农业生产)的作用,而非文明的多元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亚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情况,只是在说自然条件对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A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如果自由民租用耕牛但因照料不周导致耕牛死亡,则必须赔偿一头等值的耕牛给牛主。”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将耕牛视为牛主的私有财产,若因承租人过失造成损失,必须给予等值赔偿,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承租人为自由人,未强调牛主是“地主”阶级,无法得出阶级偏向,排除B项;题干仅列单条条文,不能说明“体系非常健全”,排除C项;题干规定强调承租人需要赔偿的责任,反而限制承租人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
5.B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根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代理人需诚信交易,否则严惩,反映法律对商业行为的规范。条文明确代理人职责及违规后果,体现法律介入商业活动以维护秩序,B项正确;“商业活动依赖代理人制度”强调依赖代理人制度,但条文重点在规范而非依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法律规范商业行为,社会地位差异未直接体现,排除C项;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与法典详细规定商业矛盾,材料说明商品经济较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6.A
【知识点】古埃及、古巴比伦、甲骨文
【详解】据材料可知,材料列举了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及腓尼基的文字发展史,说明不同地区独立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字,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的文字,不涉及国家,排除B项;“趋同”与题干中不同文字独立发展的史实矛盾,排除C项;“社会分工”在题干中未直接体现,材料是强调文字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7.B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据题干“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被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但不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A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典汇编,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法典汇编,也不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D项。故选B项。
8.A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据题干“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律明确区分了不同地位的人,并给予不同的惩罚,说明社会等级森严,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围绕的是不同身份自由民在伤害行为后的惩处规则,并没有涉及到商品交换、贸易往来、市场活动等与商品经济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题目未直接提到奴隶,而是提到“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不能直接推出奴隶制发达,排除C项;家庭奴隶制是指奴隶在家庭中被当作家庭成员,从事家务劳动等,排除D项。故选A项。
9.(1)相同点:都属于石刻文字;都以不同的文字形式来表述。
(2)价值:对我国汉字的延续和演变以及中国书法史研究意义重大;对研究古巴比伦君主专制、法治、文字有重要研究价值。
(3)相同点:都属于大河文明或农耕文明。文明成就: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等。
【知识点】书法艺术、古埃及、古巴比伦、楔形文字
【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三体石经》刻于公元241年”和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可知,《三体石经》和《汉谟拉比法典》都属于石刻文字;根据材料一“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和材料二“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可知,《三体石经》和《汉谟拉比法典》都以不同的文字形式来表述。
(2)价值:根据材料一“《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得出,《三体石经》对我国汉字的延续和演变以及中国书法史研究意义重大;根据材料二“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可得出,《汉谟拉比法典》对研究古巴比伦君主专制、法治、文字有重要研究价值。
(3)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两者在古代文明类型上都属于大河流域文明或农耕文明。
文明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也属于大河流域文明,文明成就有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