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2 20:5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列示意图反映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 )
A.垦殖运动 B.手工工场 C.租地农场 D.市民阶层
2.下面是《中世纪印刷工场》及其简介。这一场景反映出当时手工业制造的特点是( )
时间:14世纪前后; 地点:意大利自治城市; 行业:毛纺织业; 工序:梳毛、纺线、染色、织布、平整等。
A.个体经济;分散经营 B.集中劳动;分工协作
C.自给自足;统一管理 D.技术变革;经济繁荣
3.英国档案馆保存的13-16世纪的行会请愿书多达1900份,请愿内容包括行会的日常生活、财产管理、场所变动、宗教活动、经营权利等,语气态度通常较为强硬。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工商业阶层力量增长 B.市民起义此起彼伏
C.行会积极争取参政权 D.庄园经济逐渐衰落
4.13、14世纪,欧洲城市、农村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改变,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在农村大多数贵族将地产抵押或变卖,而富裕农民、骑士等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生产、交换等环节。这反映了( )
A.西欧城市开始重新兴起 B.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C.西欧封建庄园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14世纪,商人不再仅仅是商品的买卖双方,而是开始直接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成为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也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革新。工人在统一的生产工具和规范下分工合作,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现象推动( )
A.庄园制度的发展 B.租地农场的产生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手工工场的发展
6.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 )
A.庄园经济和现代工厂制的形成
B.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产生
C.种植园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扩展
D.小农经济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7.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据图可知,“新”的内涵是( )
A.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加速了奴隶制度的解体
C.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D.改变了欧洲的社会风貌
8.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说明,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9.下表说明了14—16世纪的西欧( )
年代 1363 1381 1445 1520
身份 农夫 雇工 农夫 雇工 农夫 雇工 农夫 雇工
总计 105 56 124 83 74 74 50 58
雇工所占% 35% 40% 50% 54%
A.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B.垦殖运动的盛行
C.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D.手工工场的出现
二、材料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周围农村的农奴为了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的移居于城市,从而获得了市民的身份并享有自由。市民阶层的崛起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摘编自蒋相泽《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 商业和手工业使城市成为当时的样子……到12世纪,城市纷纷以各种方式争取独立,建立自治政府。商业的发展需要一种更高效率和独立的法律……在商业法的保障下,产生了这样一种习俗:如果一个农奴逃到城镇,在那里生活了一年零一天未遭拘捕,他便成为自由人。
——摘编自[比]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1)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以来欧洲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向,并指出该人口移动带来的社会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1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B A D D B A D C
1.C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示意图中,领主出租土地,租地农场主(富裕农民等)通过签订契约获得土地使用权,并雇佣无地或少地农民进行耕种,这符合租地农场的运作模式:租地农场主集中土地,采用雇佣劳动,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C项正确;“垦殖运动”是中世纪欧洲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的土地开发活动,并非生产经营方式,排除A项;“手工工场”是城市手工业领域的生产组织形式,以集中生产和雇佣手工业工人为特征,与农村土地经营无关,排除B项;“市民阶层”是城市中的社会群体,属于社会阶层范畴,并非生产经营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B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印刷工场》”“工序:梳毛、纺线、染色、织布、平整等”可知,“工场”表明生产场所集中,属于集中劳动;多道工序的划分体现了不同劳动者负责不同环节,即分工协作,B项正确;“个体经济;分散经营”是家庭手工业的特点,与“工场”集中生产不符,排除A项;“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特征,工场手工业产品主要面向市场,非自给自足,排除C项;“技术变革”在题干中无体现(未提及新工具或技术改进),“经济繁荣”是结果而非手工业制造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3.A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西欧行会是工商业者的组织,代表工商业阶层利益。材料中13-16世纪英国行会留存1900份请愿书,且内容涵盖自身多领域权益、语气强硬,说明行会有能力、有底气为工商业阶层争取利益,直接反映出工商业阶层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在增长,A项正确;材料中行会请愿书是通过书面诉求表达主张,属于和平争取权益的方式,与起义性质完全不同,排除B项;材料中请愿内容聚焦日常生活、财产管理、场所变动、宗教活动、经营权利,均是行会自身的经济与日常事务权益,未涉及参政权,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行会的请愿活动,未涉及庄园经济的相关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D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可知,13、14世纪,集中手工工场的出现(工人与雇主形成雇佣关系)、农村中富裕农民等以新经营方式掌控生产环节,这些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项正确;西欧城市兴起于10—11世纪,并非13、14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项;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与题干中生产关系的变革关联较弱,题干更强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封建庄园经济的衰落,而非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5.D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手工业者脱离农业,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化的手工工场。在手工工场内的工人与雇主之间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资本与劳动分离。依据材料“工人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可知是手工工场的发展,D项正确;庄园制度是封建经济,材料是手工工场发展,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排除A项;租地农场属于农业领域,与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市民阶层兴起是城市发展的结果,非直接由生产组织方式变化推动,排除C项。故选D项。
6.B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地农场是地主将土地租给资本家经营,雇佣农民耕种,形成农业雇佣关系。手工工场是商人提供原料、工具,雇佣工人集中生产,形成工业雇佣关系,两者均体现了题干要求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封建制(农奴依附领主),而现代工厂制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18世纪),与中世纪晚期(14—16世纪)不符,排除A项;种植园经济是殖民扩张时期(16世纪后)的奴隶制经济,工业革命则始于18世纪,与中世纪晚期的时间、特征不符,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封建个体生产,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与欧洲资本主义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A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和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中出现了商人提供原料和工具、工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A项正确;中世纪晚期奴隶制度已基本瓦解,不是加速奴隶制度解体,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化,排除C项;改变了欧洲社会风貌是这种新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影响,不是“新”的内涵,排除D项。故选A项。
8.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4世纪西欧城市中心逐渐被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世俗建筑取代,教堂地位下降。这说明城市功能从宗教主导转向世俗经济活动主导。行会和市政建筑的兴起直接反映了工商业阶层壮大和商品经济繁荣,D项正确;人文精神萌发与文艺复兴相关,题干现象更侧重经济而非思想层面,排除A项;宗教改革在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民主政治构建与当时西欧尚未形成近代民主制度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C
【知识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4—16世纪西欧雇工比例从35%持续上升至54%,反映农业或手工业中雇佣劳动增长,说明这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C项正确;资产阶级统治普遍确立发生于17世纪后,题干所述时期还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排除A项;垦殖运动盛行于中世纪早期,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手工工场虽属资本主义形式,但题干数据更强调雇佣关系普遍化,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0.(1)主要方向:欧洲人口主要从农村到城市。
社会变化:为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2)表现: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城市具有自治权(城市争取独立,建立自治政府);商业发展促进了法律的产生。
(3)因素:人口的迁徙;经济的发展;法律的颁布等。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详解】(1)主要方向:根据材料一“周围农村的农奴为了摆脱领主的控制”可知,10世纪开始,欧洲人口主要从农村到城市。
社会变化:根据材料一“从而获得了市民的身份并享有自由”可得出,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根据材料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可得出,为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根据材料一“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可得出,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2)表现:根据材料二“商业和手工业使城市成为当时的样子”可得出,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发达;根据材料二“城市纷纷以各种方式争取独立,建立自治政府”可得出,城市具有自治权(城市争取独立,建立自治政府);根据材料二“商业的发展需要一种更高效率和独立的法律”可得出,商业发展促进了法律的产生。故表现: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城市具有自治权(城市争取独立,建立自治政府);商业发展促进了法律的产生。
(3)因素:根据材料一描述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材料二描述的中世纪城市发展,可从人口、经济、法律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人口的迁徙;经济的发展;法律的颁布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