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与免疫知识点复习课件(共1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与免疫知识点复习课件(共1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23 08:0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第四单元 疾病预防与人体健康
第1章传染病与免疫
第1节 常见的传染病
知识点1 传染病的类型
1.传染病引起的原因:蛔虫病、血吸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和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引起的;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型肝炎、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2.传染病的类型
传染病可分为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知识点2 病原体的理解
3.病原体
可引起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统称为病原体。
4.传染病的发生与环境卫生有关
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繁殖快、数量多。
冬、春季节,天气变化无常,影响人体的免疫力,易患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性传染病。
第2节 传染病的预防
知识点1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蛔虫病患者的类便中含有虫卵食用被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易患蛔虫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乳汁中,通过血液、性接触、分娩和哺乳等途径传播。
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知识点2传染病的三个流行环节
1.传染病的共同特征是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不能流行。
3.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体所经过的途径。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受到感染的人们是易感人群。
知识点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易错辨析:
1.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核心环节,本质区别在于角色和作用不同:
传染源:是“病原体的来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新冠患者、携带狂犬病毒的狗)。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的运输通道”,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易感宿主前经过的途径(如飞沫、食物、蚊子叮咬)。
易感人群:是“病原体的攻击目标”,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如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免疫力低下的老人)。
简单类比:传染源是“病毒工厂”,传播途径是“运输公路”,易感人群是“待感染的目的地”。
2.传染病预防措施的核心易错点是混淆“切断传播途径”与“保护易感人群”的适用场景,尤其在针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预防手段时,易误判措施类别。
具体表现为:将“针对易感人群的特异性保护”误归为“切断传播途径”。例如,给未感染流感的人接种流感疫苗,实际是通过疫苗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但常被错误认为是“切断流感病毒的传播”。二者本质区别在于:“切断传播途径”针对的是“病原体的传播过程”(如戴口罩阻挡病毒通过飞沫扩散、消毒环境杀灭病原体),而“保护易感人群”针对的是“尚未感染的人群本身”(如接种疫苗、增强营养提升抵抗力)。
第3节 免疫
知识点1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和作用
1.皮肤能把病原微生物阻挡在外。
2.呼吸道黏膜上的黏液和纤毛具有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异物的作用。
3.泪液和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能够溶解多种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灭细菌。
4.吞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能够吞噬和消灭侵人人体的多种病原微生物。
5.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微生物起作用的免疫,叫作非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2特异性免疫产生的过程
1.抗体抗原
某种病原微生物侵人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微生物或物质叫作抗原。
2.抗体抗原的关系

知识点3特异性免疫的作用以及特点
1.后天获得的,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或异物起作用,叫作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的攻击性、针对性极强,能选择性地将非特异性免疫未消灭的病原微生物逐一清除,并且使人体获得对这种疾病的免疫力。
知识点4 影响免疫力的因素以及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影响因素:营养物质的缺乏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微量元素锌、硒、维生素B、维生素 B,等多种物质都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有关。
提高方法:全面均衡的饮食,适当多喝水,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有计划地锻炼身体、有规律地作息、保持愉悦的心情,也能提高免疫力。
知识点5过敏反应
有些物质对大多数人是正常的刺激,对某些人却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这与人体的免疫有关。有的人对花粉、粉尘过敏。
第4节 预防接种
知识点1疫苗的定义
疫苗是将病原体或其特定的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免疫制剂,用来预防该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接种疫苗可以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知识点2接种疫苗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应了解自己是否有过敏史、慢性病等不适合接种疫苗的情况。其次要了解接种疫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严格按免疫程序接种。接种后一般要留观_30分钟左右,当天尽量不洗澡、不游泳,以免注射部位感染。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出现轻微发热或注射部位疼痛,通常是身体发生免疫反应的表现。
第2章生活习惯与健康
第1节 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
知识点1 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以及危害
1.类型: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炎以及哮喘、气管炎等都是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
2.特点:非传染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通常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
3.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
(1)肺癌会引起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肝癌会导致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并引发并发症。
(2)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吸烟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因素。
(3)长期的高脂、高糖、高盐等不健康饮食,吸烟、酗酒、运动少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情绪的长期不稳定等因素,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4)长期暴饮暴食、膳食不均衡、睡眠时间不足、运动少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引发糖尿病。
知识点2诱发癌症的主要原因
癌症的致病因素除了行为因素、饮食因素、环境因素外,还有代谢因素和感染因素。
知识点3预防非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食物多样、营养均衡,多吃水果蔬菜,不吃变质食品,少吃腌、炸、熏、烤的食物,保持健康体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坚持每天锻炼并保证足够的睡眠,形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保持乐观心态;远离辐射、化学物质等致癌因素,可减少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第2节 拒绝毒品
知识点1 毒品的种类及危害
1.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大麻、吗啡、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都属于毒品。
2.(1)身体方面的危害:毒品造成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损害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系统,使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严重时导致死亡;
(2)精神方面的危害:毒品使人精神颓废,意志消沉,甚至出现抑郁症以及自杀的倾向;
(3)社会方面的危害:人一旦吸食毒品就会产生强烈的毒瘾吸毒者为获得毒品,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危害家庭、危害社会,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3.种植毒品、贩毒和制造毒品均属于犯罪行为。
知识点2 拒绝毒品危害的方法
青少年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要积极主动地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自觉遵守禁毒法律、法规,接受毒品基本知识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和寻求刺激。
正确对待好奇心,抵制不良诱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
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不涉足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不吃、不喝来源不明的食物和饮品。
第3节 合理用药
知识点1 药物分类
1.药物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遵从医嘱、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合理用药,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
2.维生素、板蓝根颗粒、碘伏等药品说明书中标有“OTC”,这些药物不需要凭医生处方即可自行购买属于非处方药。
3.抗生素类药物、麻醉药等药品说明书中没有标明“OTC”,这些药物必须凭借医生开出的处方才可购买和使用,属于处方药。
知识点2科学用药的注意事项
(1)服用药物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合理服用药物,以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确保健康。
(2)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目的在于取得较好的疗效,不科学的联合用药,则会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降低药效,甚至有损健康。
(3)用药后如果感觉身体不适,要立即查明原因,查看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等是否正确,必要时请医生检查处理。如果有药物过敏,应及时向医生说明。
第4节 健康生活
知识点1 健康的三个方面
1.健康除了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知识点2健康的生活方式
(1)身体健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活方式的影响非常显著。我国倡导“三减三健”的健康生活方式,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
(2)青少年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规划个人生活,合理作息,均衡营养,坚持参加体育运动。
知识点3维护健康的措施
(1)青少年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认识和接纳自我;正确对待挫折,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维持良好的社交;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时,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2)青少年还有义务向家人和社会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共同维护公众健康。
(3)做到病有所医,整体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推进了健康中国建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