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长句应答(五) “逆向推导法”解答生态题中的措施及意义问题
[考题例证]
(2025·甘肃张掖模拟)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形成空隙的现象。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形成小型林窗(100~225 m2)、中型林窗(625~906 m2)和大型林窗(1 225~1 600 m2),每个类型林窗9个,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目,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长期过度的纯林化经营,致使马尾松人工林病虫害频发,原因是
。为促进马尾松人工林稳定持续发展,根据本实验结果可采取的措施是 。
马尾松
人工林物种单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
在马尾松人工林中形成中型林窗
【解析】 (1)长期过度的纯林化经营,使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致使马尾松人工林病虫害频发。本实验中中型林窗(625~906 m2)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目均较多,因此在马尾松人工林中形成中型林窗,提高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促进马尾松人工林稳定持续发展。
(2)科研人员为研究封山育林条件下树种变化的原因,用马尾松和2种阔叶树树苗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
的净光合速率相对值 不同光照条件下光
合产物输出到顶芽的比例(%)
8.6% 11.3% 18.6% 全日照 林窗
环境 室内
弱光
马尾松 1.6 3.1 3.9 17 5.8 7.5
荷木 1.1 3.1 3.6 9 7.8 18.5
黄果厚壳桂 0.4 1.9 3.3 1.8 8.0 9.7
据结果分析,马尾松能够在荒山的强光、干旱条件下快速生长的原因是
。
阔叶树树苗相比,马尾松在土壤含水量低的环境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高,在全日照(强光)条件下光合产物输出到顶芽的比例最高
与另外两种
【解析】 (2)根据表格分析可知,与另外两种阔叶树树苗相比,马尾松在土壤含水量低的环境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高,在全日照(强光)条件下光合产物输出到顶芽的比例最高,所以马尾松能够在荒山的强光、干旱条件下快速生长。
[解题策略]
1.解法指导
“措施”“意义”类试题是生物学命题中的方向,结合实际生活并具有指导意义,旨在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常见的设问方式是“提出……的措施”“……的意义是什么”等,答题技巧通常是从结果出发,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逆向推导,直到推测出本质。
2.答题模板
基于题干的事实和证据进行逆向推理,绘制思维过程图解,呈现完整的思维过程,然后正面进行回答。
3.模板应用
[技法应用]
1.(2025·云南曲靖模拟)湖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湖泊生态系统有两种稳态,如下图所示。
(1)湖泊中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湖泊生态系统的两种稳态转换时,优势种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 。
水平
群落演替/演替
【解析】 (1)湖泊中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是群落中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演替是指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湖泊生态系统的两种稳态转换时,优势种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群落演替。
(2)水体富营养(无机盐浓度增加)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是
。
水体富营养
【解析】 (2)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同时需要氧气进行有氧呼吸,而水体富营养(无机盐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浑浊使水底光照条件变差,同时藻类死亡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水中氧气,使水草和鱼类等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无机盐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浑浊使水底光照条件变差,同时藻类死亡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水中氧气,使水草和鱼类等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3)藻型湖泊存在水体缺氧、自净能力差、自然修复时间长的特点,为尽快修复该生态系统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至少答出2点)。
定期清理湖泊中的浮游藻类;种植挺水
【解析】 (3)对藻型湖泊进行生态修复的措施有:定期清理湖泊中的浮游藻类;种植挺水植物;引入浮游藻类的捕食者等(合理即可)。
植物;引入浮游藻类的捕食者等
2.(2025·福建泉州模拟)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如图),通过挖掘环形沟环绕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繁殖和栖息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龙虾是入侵物种,入侵我国后的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会迅速上升。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导致小龙虾数量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从小龙虾生存环境条件分析,导致小龙虾数量上升的原因是
(答出2点)。小龙虾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选择可能会改变本地群落演替的 。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食物空间充足、
气候适宜、缺少天敌
方向和速度
【解析】 (1)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小龙虾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上升;从小龙虾生存环境条件分析,由于迁入地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等条件,可以为小龙虾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导致小龙虾数量上升;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种群落类型的过程,小龙虾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选择可能会改变本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稻虾共作模式中,小龙虾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杂草,但也食用水稻幼苗,因此在投放小龙虾时应尤其注意
。
小龙虾的投放时机(应在水稻过了幼苗
期后再行投放小龙虾)
【解析】 (2)在投放小龙虾时应尤其注意小龙虾的投放时机,应在水稻过了幼苗期后再行投放。
(3)为研究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水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的比较试验,统计结果如下表:
杂草存
量(kg/亩) 化肥使用
量(kg/亩) 水稻产量
(kg/亩) 利润
(元/亩)
水稻单作
模式 250 62.9 477.8 1 386.2
稻虾共作
模式 5 32.4 540.8 6 058.3
①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 稳定性提高。
抵抗力
【解析】 (3)①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②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小龙虾的引入对于水稻生态系统的意义是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②由表可知,小龙虾的引入减少了杂草的存量,这样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调整
③据表可知,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使农民增收的原因有:
; ;
。
【解析】 ③小龙虾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起到了吃草、捕虫等作用,减少了虫吃水稻以及水稻和杂草的种间竞争,使水稻产量增加;同时小龙虾的排泄物经分解者分解后又可以肥田,减少化肥的投入量,降低成本;除此之外,小龙虾也能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使农民增收。
化肥使用量减少,降低成本
水稻产量增加
利用小龙虾创收长句应答(五) “逆向推导法”解答生态题中的措施及意义问题
[考题例证]
(2025·甘肃张掖模拟)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形成空隙的现象。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形成小型林窗(100~225 m2)、中型林窗(625~906 m2)和大型林窗(1 225~1 600 m2),每个类型林窗9个,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目,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长期过度的纯林化经营,致使马尾松人工林病虫害频发,原因是
。为促进马尾松人工林稳定持续发展,根据本实验结果可采取的措施是 。
(2)科研人员为研究封山育林条件下树种变化的原因,用马尾松和2种阔叶树树苗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 的净光合速率相对值 不同光照条件下光 合产物输出到顶芽 的比例(%)
8.6% 11.3% 18.6% 全日 照 林窗 环境 室内 弱光
马尾松 1.6 3.1 3.9 17 5.8 7.5
荷木 1.1 3.1 3.6 9 7.8 18.5
黄果 厚壳桂 0.4 1.9 3.3 1.8 8.0 9.7
据结果分析,马尾松能够在荒山的强光、干旱条件下快速生长的原因是
。
[解题策略]
1.解法指导
“措施”“意义”类试题是生物学命题中的方向,结合实际生活并具有指导意义,旨在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常见的设问方式是“提出……的措施”“……的意义是什么”等,答题技巧通常是从结果出发,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逆向推导,直到推测出本质。
2.答题模板
基于题干的事实和证据进行逆向推理,绘制思维过程图解,呈现完整的思维过程,然后正面进行回答。
3.模板应用
【答案】 (1)马尾松人工林物种单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 在马尾松人工林中形成中型林窗
(2)与另外两种阔叶树树苗相比,马尾松在土壤含水量低的环境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高,在全日照(强光)条件下光合产物输出到顶芽的比例最高
【解析】 (1)长期过度的纯林化经营,使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致使马尾松人工林病虫害频发。本实验中中型林窗(625~906 m2)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目均较多,因此在马尾松人工林中形成中型林窗,提高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促进马尾松人工林稳定持续发展。
(2)根据表格分析可知,与另外两种阔叶树树苗相比,马尾松在土壤含水量低的环境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高,在全日照(强光)条件下光合产物输出到顶芽的比例最高,所以马尾松能够在荒山的强光、干旱条件下快速生长。
[技法应用]
1.(2025·云南曲靖模拟)湖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湖泊生态系统有两种稳态,如下图所示。
(1)湖泊中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湖泊生态系统的两种稳态转换时,优势种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 。
(2)水体富营养(无机盐浓度增加)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是
。
(3)藻型湖泊存在水体缺氧、自净能力差、自然修复时间长的特点,为尽快修复该生态系统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至少答出2点)。
【答案】 (1)水平 群落演替/演替
(2)水体富营养(无机盐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浑浊使水底光照条件变差,同时藻类死亡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水中氧气,使水草和鱼类等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3)定期清理湖泊中的浮游藻类;种植挺水植物;引入浮游藻类的捕食者等
【解析】 (1)湖泊中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是群落中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演替是指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湖泊生态系统的两种稳态转换时,优势种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群落演替。
(2)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同时需要氧气进行有氧呼吸,而水体富营养(无机盐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浑浊使水底光照条件变差,同时藻类死亡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水中氧气,使水草和鱼类等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3)对藻型湖泊进行生态修复的措施有:定期清理湖泊中的浮游藻类;种植挺水植物;引入浮游藻类的捕食者等(合理即可)。
2.(2025·福建泉州模拟)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如图),通过挖掘环形沟环绕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繁殖和栖息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龙虾是入侵物种,入侵我国后的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会迅速上升。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导致小龙虾数量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从小龙虾生存环境条件分析,导致小龙虾数量上升的原因是 (答出2点)。小龙虾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选择可能会改变本地群落演替的 。
(2)稻虾共作模式中,小龙虾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杂草,但也食用水稻幼苗,因此在投放小龙虾时应尤其注意 。
(3)为研究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水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的比较试验,统计结果如下表:
杂草存 量(kg/亩) 化肥使用 量(kg/亩) 水稻产量 (kg/亩) 利润 (元/亩)
水稻 单作 模式 250 62.9 477.8 1 386.2
稻虾 共作 模式 5 32.4 540.8 6 058.3
①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 稳定性提高。
②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小龙虾的引入对于水稻生态系统的意义是 。
③据表可知,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使农民增收的原因有: ;
;
。
【答案】 (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 方向和速度
(2)小龙虾的投放时机(应在水稻过了幼苗期后再行投放小龙虾)
(3)①抵抗力 ②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③化肥使用量减少,降低成本 水稻产量增加 利用小龙虾创收
【解析】 (1)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小龙虾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上升;从小龙虾生存环境条件分析,由于迁入地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等条件,可以为小龙虾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导致小龙虾数量上升;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种群落类型的过程,小龙虾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选择可能会改变本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在投放小龙虾时应尤其注意小龙虾的投放时机,应在水稻过了幼苗期后再行投放。
(3)①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②由表可知,小龙虾的引入减少了杂草的存量,这样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③小龙虾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起到了吃草、捕虫等作用,减少了虫吃水稻以及水稻和杂草的种间竞争,使水稻产量增加;同时小龙虾的排泄物经分解者分解后又可以肥田,减少化肥的投入量,降低成本;除此之外,小龙虾也能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使农民增收。
专题综合限时练(五) 生态
(时间:60分钟 分值:99分)
选择题第1~16题每题3分;非选择题第17~18题每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1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一、单选题
1.(2025·广东深圳一模)家鼠对人类有很大危害,运用种群数量变化原理可以对家鼠等有害动物进行有效控制。下列措施中,不是从环境容纳量角度考虑的是( )
[A]采取药物防治和器械捕杀
[B]将家鼠食物储藏在安全处
[C]减少家鼠挖造巢穴的场所
[D]养殖或释放家鼠天敌生物
【答案】 A
【解析】 采取药物防治和器械捕杀,这是直接对家鼠个体进行捕杀,使家鼠种群数量在短期内快速减少,而不是通过改变环境容纳量来控制家鼠数量;将家鼠食物储藏在安全处,家鼠可获取的食物资源减少,环境容纳量会降低;减少家鼠挖造巢穴的场所,家鼠的生存空间变小,环境容纳量会随之降低;养殖或释放家鼠天敌生物,家鼠面临的被捕食压力增大,其生存受到限制,环境容纳量会降低。
2.(2025·江苏南通模拟)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不同的群落在外貌和结构上存在差异,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类型的形成容易受到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B]荒漠中绝大多数植物的地面株高远大于根系的长度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往往在树顶形成树冠来争夺阳光
[D]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荒漠中绝大多数植物的根系长度较长,甚至大于地面株高,以更好地吸收水分。
3.(2025·河北秦皇岛一模)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形成了上宽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B]数量金字塔不会呈现上宽下窄倒置的金字塔形
[C]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最初都来自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生态金字塔中的每层级代表一个营养级,但不包括分解者
【答案】 B
【解析】 数量金字塔可能会呈现上宽下窄倒置的金字塔形。例如,一棵大树上可能有许多昆虫(第二营养级)以其为食,此时昆虫的数量多于大树(第一营养级),数量金字塔倒置。
4.(2025·河南郑州三模)某兴趣小组利用样方法调查某样地狼尾草的种群密度,其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双子叶植物通常为丛生或蔓生,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B]压在样方边缘上的狼尾草,无须都计入总数
[C]该实验主要在狼尾草密集处取样,调查结果有说服力
[D]该方法还适合用于调查水生植物、森林中的大型动植物等种群的密度
【答案】 B
【解析】 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为丛生或蔓生,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的个体数目则易于辨别;对于压在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做到随机取样;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森林中的大型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5.(2025·河南郑州一模)在湿地中,水鸟、水生植物和鱼类之间可通过信息传递发生紧密的联系。下列信息的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水鸟在繁殖季节,通过独特的求偶舞蹈吸引异性,建立配偶关系
[B]水鸟利用湿地植物筑巢,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影响着水鸟的分布
[C]天敌靠近巢穴时,水鸟会发出尖锐的叫声提醒同伴和幼鸟注意危险
[D]鱼类在水中游动产生的水流变化会被周围的水鸟感知,影响其行动
【答案】 A
【解析】 水鸟通过独特的求偶舞蹈吸引异性,求偶舞蹈属于行为信息;水鸟利用湿地植物筑巢,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影响水鸟分布,这里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属于物理信息,因为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是通过其本身的形态、位置等物理特征来影响水鸟;水鸟发出尖锐的叫声提醒同伴和幼鸟注意危险,叫声属于物理信息;鱼类在水中游动产生的水流变化会被周围水鸟感知,水流变化属于物理信息。
6.(2025·山西临汾二模)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下列有关生态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平衡的调节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
[B]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平衡、结构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
[D]生态平衡时,各种群的个体数量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保持不变
【答案】 A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平衡的调节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的生态系统而言,适应生存的生物种类少,其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三个特征;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是各种群的个体数量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保持不变。
7.(2025·山东德州二模)静水状态是指水体流动极其缓慢或几乎停滞的水文状态。处于静水状态的沼泽湿地因其在碳储存和碳固存方面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沼泽湿地中的碳循环是指CO2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
[B]静水状态创造的低氧环境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碳分解作用
[C]沼泽湿地在碳储存和碳固存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在不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提高湿地的固碳能力可降低生态足迹
【答案】 D
【解析】 沼泽湿地中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静水状态创造的低氧环境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从而减弱土壤微生物的碳分解作用;沼泽湿地在碳储存和碳固存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在不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提高湿地的固碳能力,意味着能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可降低生态足迹。
8.(2025·北京二模)北京市朝阳区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区为目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是( )
[A]在温榆河公园为野生动植物营建荒野封闭区
[B]加快骨干河湖水系的循环连通,推进水生态廊道建设
[C]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以及噪声扰民问题的查处
[D]在全区各大公园悬挂人工巢箱,栽植本土蜜源类植物
【答案】 C
【解析】 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以及噪声扰民问题的查处,主要是为了减少噪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无关,不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9.(2025·河北邯郸一模)桫椤又称蛇木,是已知仅有的木本蕨类植物,非常珍贵,堪称国宝,属于濒危植物。桫椤的周围生长着多种植物,它们与桫椤和谐共处。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可利用逐个计数法调查桫椤的种群密度
[B]桫椤与其他植物的关系主要是共生和寄生
[C]植物主要依靠行为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
[D]桫椤和其周围生长的植物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 A
【解析】 由于桫椤是濒危植物,数量稀少且珍贵,可利用逐个计数法调查;桫椤与其他植物的关系主要是种间竞争,竞争阳光以及水分和矿质元素等;植物主要依靠化学和物理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因此桫椤和其周围的所有生物组成了生物群落,不仅仅包括周围的植物。
10.(2025·山东青岛一模)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领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领域两大类。如图为两种动物存活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种动物分别属于分散利用领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领域
[B]同一种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固定不变的
[C]集群分布更易招引天敌,加剧资源竞争,导致种群存活率下降
[D]若自然状态下b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比例使峰值右移
【答案】 A
【解析】 由题图可知,动物a在种群密度较低时存活率较高,随种群密度上升存活率明显下降,说明这种动物属于分散利用领域,而动物b在种群密度较低时存活率不高,反而是在一定的中等种群密度范围里存活率最高,说明这类动物属于集群共同利用领域;同一种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集群分布中群体防御、协作觅食等方式可提高存活率;该题分析的是动物存活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依据题图信息无法判断动物性别比例的改变对存活率的影响。
11.(2025·四川成都三模)研究我国南部近海石首鱼的过程中,发现小黄鱼与黑姑鱼的空间生态位(描述物种的栖息地范围和空间资源利用)重叠值较高,但时空生态位(描述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资源利用)重叠值整体较低。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两种鱼由于偏好相同的空间资源,空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
[B]自然选择促使两种鱼繁殖期错开,时空生态位重叠值较低
[C]两种鱼可能在相同区域活动,但觅食时间错开以减少竞争
[D]若水温骤变导致小黄鱼迁移,黑姑鱼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
【答案】 D
【解析】 空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表明两种鱼偏好相同的空间资源;自然选择可通过时间隔离(如繁殖期错开)减少两种鱼竞争,导致时空生态位重叠值较低;时空生态位重叠值较低说明两种鱼可能在相同区域活动时,通过错开觅食时间来减少资源竞争;小黄鱼迁移可能短期内缓解资源竞争,使黑姑鱼种群数量增长,但受资源限制,最终会趋于稳定,而非无限增长。
12.(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清朝康熙年间被划为“木兰围场”,成为皇家猎苑。清末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到20世纪50年代,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奋斗,创造了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到“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围场到荒原,再从荒原变林海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
[B]“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大力植树造林增大了土壤碳汇
[C]林海生长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相等,达到收支平衡
[D]塞罕坝四季景色不同与阳光、降雨、温度等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答案】 C
【解析】 林海生长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输入大于输出,有净积累,不处于收支平衡状态。
13.(2025·北京一模)海水立体养殖能有效减少饲料投放,降低赤潮风险。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下图为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M、N表示营养级,其中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kJ·m-2·a-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从M流向N时的传递效率约为11.8%
[B]M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C]若增加海带养殖量,会使牡蛎的产量降低
[D]海水立体养殖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答案】 A
【解析】 能量从M流向N的传递效率为386÷(3 281+2 826)×100%≈6.3%;M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海带与浮游植物是种间竞争关系,若增加海带养殖量,浮游植物数量会下降,牡蛎因食物减少而导致产量降低;海水立体养殖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4.(2025·河北保定一模)氮沉降指大气中的氮降落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科研人员通过添加硝酸铵模拟氮沉降来探究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储碳能力的影响,且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注:高多样性草地的物种丰富度高,低多样性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低。
[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群落内部主要以CO2的形式流动
[B]与高多样性草地相比,低多样性草地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较强
[C]由实验结果推测,氮沉降会使得自然草地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下降
[D]在不添加硝酸铵的情况下,对低多样性草地进行刈割,降低了该草地的储碳能力
【答案】 C
【解析】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流动,在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与高多样性草地相比,低多样性草地储碳能力较弱,说明其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较弱;由实验结果可知,添加硝酸铵组的储碳能力均小于不添加硝酸铵组,因此氮沉降会使得自然草地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下降;在不添加硝酸铵的情况下,低多样性+刈割组的储碳能力大于低多样性组,说明对低多样性草地进行刈割,提高了该草地的储碳能力。
15.(2025·河北石家庄一模)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四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气味刺激的情况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种颜色的圆点;但将CO2(蚊子能够识别CO2的气味)喷入箱内后,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B]该研究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
[C]该研究提示人们在野外避免选择红色、橙色或黑色等颜色的衣服
[D]这项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嗅觉如何影响蚊子对视觉线索的反应
【答案】 A
【解析】 与对照组相比,在二氧化碳条件下,蚊子能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
16.(2025·山西三模)我国北方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生态系统遵循“生长→保持→释放→更新”的适应性循环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禁牧时牧草快速生长使植被覆盖显著提升,草原生态系统处于生长阶段
[B]当草原生态系统处于保持阶段时,草畜数量和种类不再发生变化
[C]过度放牧导致草场出现退化和沙化,此时草原生态系统处于释放阶段
[D]开展植被补种,可推动处于释放阶段的草原生态系统进入更新阶段
【答案】 B
【解析】 当草原生态系统处于保持阶段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草畜数量和种类保持动态平衡,而非不再发生变化。
二、非选择题
17.(12分)(2025·山东聊城一模)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通常都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在最适的种群密度时群体存活力最高,种群密度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抑制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某湖区某种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表示出生率的是曲线 ,根据阿利氏规律,作此判断的理由是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间接因素有 (答出2点)。
(2)图乙为种群的群体存活力及其部分影响因素。当种群密度过低时,群体存活力较低,种群灭绝风险大大增加,据图分析,原因是 。
(3)研究和应用阿利氏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图甲B点对应状态下,一次性最大捕获量不能超过 条/100 m3。为了增加某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在合理将某种动物引入该地区时,需要保证 ,以防种群自然衰退而达不到目的。
【答案】 (1)Ⅱ 曲线Ⅱ随种群密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符合阿利氏规律,即种群密度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抑制作用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2)当种群密度过低时,天敌捕食概率增加,个体交配概率降低
(3)60 引入的动物种群密度不能太低
【解析】 (1)图甲为某种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由题图可知,曲线Ⅱ随种群密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符合阿利氏规律,即种群密度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抑制作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间接因素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2)由题图可知,当种群密度过低时,天敌捕食概率增加,个体交配概率降低,导致群体存活力
较低。
(3)图甲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对应数量为80条/100 m3,A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且为种群发展的最小值,对应数量为20条/100 m3,若小于该值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此,在图甲B点对应状态下,一次性最大捕获量不能超过60条/100 m3。将某种动物种群合理引入该地区时,需要保证引入的动物种群密度不能太低。
18.(12分)(2025·重庆三模)顶极群落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就能永久维持稳定。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下的顶极群落类型。
(1) 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据图分析,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
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这是因为
。
热带雨林林下光线相对较弱,林下植物的叶片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
,以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3)火山爆发造成森林被毁灭后发生的演替与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过程相比,火山爆发后演替至顶极群落所需的时间更 (填“长”或“短”),原因是
。
【答案】 (1)物种组成 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或温度和降水量)
(2)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叶薄,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
(3)长 历经火山爆发的森林没有保留原来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解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题图横轴为年平均降水量,纵轴为年平均温度,分析题图可知,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或温度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弱光条件下,林下植物叶片薄,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以增加光捕获效率来适应环境。
(3)火山爆发后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被彻底破坏,而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保留了土壤条件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与弃耕农田相比,火山爆发后演替至顶极群落所需的时间更长。
19.(16分)(2025·河南郑州二模)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常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1所示。而在人工生态系统中,这种周期性波动通常被弱化或消除,因为人们可通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获得更多好产品,图2为某人工养殖蟹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由图1可知,表示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循环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持总是以 (1分)调节机制为基础。在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图1所示模型,其原因可能是
(答出1点即可)。
(2)捕食者根据食性情况可分为泛化种(食性广泛的物种)和特化种(只捕食特定猎物的物种)。泛化种的存在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其意义是
。
而对于特化种来说,如果猎物是该区域的优势种,则其对猎物的捕食往往会 (1分)(填“提高”或“降低”)物种多样性。
(3)图2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 (1分)(填“④”“⑤”或“⑥”)中,③/②×100%所得的数据 (1分)(填“是”或“不是”)该生态系统第二和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理由是 。
(4)饵料中富含N、P等元素,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在人工养殖的蟹塘中,需要不断投入饵料的原因是 。
从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投入饵料又不宜过剩的原因是 。
【答案】 (1)A 负反馈 该种捕食者可捕食多种猎物;该种猎物可被多种捕食者捕食;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答出任意1点即可)
(2)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提高
(3)④ 不是 ③代表河蟹同化量,只是第三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4)N、P等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蟹)输出到该生态系统外,且不能完全归还该生态系统;蟹塘中的物质满足不了蟹快速生长的需求 避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解析】 (1)据图1可知,B曲线表现为先增加先减少的趋势,说明B曲线为猎物,而A曲线为捕食者,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循环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持总是以负反馈调节机制为基础。若该种猎物可被多种捕食者捕食;或该种捕食者可捕食多种猎物;或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捕食的猎物数量有限,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则不会出现图示中的曲线变化。
(2)泛化种的食性广泛,由于其捕食作用,可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生存。特化种只捕食特定猎物,如果该猎物是该区域的优势种,则特化种对该猎物的捕食可导致该区域的资源和空间能被更多物种占有,能提高物种
多样性。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同化量①的一部分,最终流向分解者,所以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④中,能量传递发生在相邻营养级之间,而③代表河蟹同化量,只是第三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③/②×100%所得的数据不是该生态系统第二和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4)从物质循环角度来看,N、P等元素会不断通过产品(如河蟹)输出到该生态系统外,且不能完全归还该生态系统,另外蟹塘中的物质满足不了蟹快速生长的需求,所以在人工养殖的蟹塘中,需要不断投入饵料补充N和P等元素。但N和P等元素不宜过多,否则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所以投入的饵料也不宜过剩。
20.(11分)(2025·广东惠州三模)茶园常见昆虫主要由体积较小的小绿叶蝉、飞虱等害虫和体积较大的草蛉、寄生蜂等天敌型益虫组成。粘虫黄板由塑料板和厚黄胶组成,黄胶主要利用趋色原理诱粘茶园昆虫。科研人员利用粘虫黄板诱粘茶园昆虫,调查其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昆虫种类 小绿叶蝉 飞虱 草蛉 寄生蜂
数量 268 46 2 158
(1)粘虫黄板主要利用信息传递类型中的 (1分)信息,诱粘茶园昆虫。寄生蜂用尾上的毒针刺入害虫体内,并在其身上产卵,这两种生物存在 的种间关系。研究表明,害虫与天敌的数量在茶园中呈现同步周期性波动,天敌型益虫的高峰期通常会 (1分)(填“早于”“晚于”或“同步”)害虫的高峰期。
(2)黄板防治属于 (1分)防治,相比化学防治的优点是 。
(3)根据表结果,科研人员认为使用黄板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对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理由是 。
(4)科研人员对粘虫黄板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天敌友好型粘虫板,其组成如图所示。实践表明,天敌友好型粘虫板能有效降低对草蛉、寄生蜂等天敌型益虫的诱杀能力,原因可能是
(要求答1点)。
【答案】 (1)物理 捕食 晚于
(2)生物 对环境无污染
(3)降低了茶园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草蛉、寄生蜂等天敌型益虫会拒避红色,从而避免被天敌友好型粘虫板诱捕
【解析】 (1)粘虫黄板主要利用信息传递类型中的物理信息;寄生蜂将卵产在害虫体内,最终会导致害虫死亡,两种生物存在捕食关系。害虫与天敌的数量在茶园中呈现周期性波动,天敌型益虫的高峰期通常晚于害虫的高峰期,因为被捕食者数量往往先增加,捕食者数量后增加。
(2)利用粘虫黄板诱捕昆虫,是利用生物的特性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会使用农药等化学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生物防治对环境无污染。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使用黄板一段时间后,可能捕杀了一些害虫和益虫,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降低了茶园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从图中可以看到天敌友好型粘虫板有红色部分,草蛉、寄生蜂等天敌型益虫会拒避红色,从而避免被天敌友好型粘虫板诱捕,所以能有效降低对它们的诱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