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素养提升 欣赏美丽的中国 教学设计
课题 欣赏美丽的中国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八年级上(2024商务星球版) 节次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八年级上册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要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课标分解 本课标聚焦初中地理 “欣赏美丽的中国” 单元素养提升,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先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的特征,这能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感受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之美;再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可引导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深化对中国气候复杂性的认知,为形成 “美丽中国” 的整体认知奠定基础,助力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教材围绕 “欣赏美丽的中国” 单元素养提升主题,在内容编排上紧扣课标要求,以中国自然地理为核心展开。教材先呈现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相关的地图、图表及文字资料,如分层设色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河湖流域图等,为学生归纳地理特征提供直观素材,帮助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直观感受中国地形的多样、气候的复杂、河湖的分布之美。 同时,教材通过案例探究、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如结合季风气候案例拆解成因,搭建地理要素关联认知框架。此外,教材融入地域特色自然景观介绍,将地理知识与 “美丽中国” 具象化场景结合,既夯实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又激发学生对祖国自然环境的热爱,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提升、情感培养的统一。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看,初中生此前已学习过地球地图、世界地理等内容,对地形、气候、河湖等地理概念有初步认知,但对中国地形的三级阶梯分布、气候类型的区域差异等细节掌握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梳理。 能力层面,初中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能从地图中提取简单地理信息,但分析地图数据、归纳地理特征的能力较弱,尤其在理解 “地形影响气候” 等要素关联时,易出现逻辑断层。此外,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抽象的地理原理理解难度较大。情感态度上,初中生对祖国的自然景观充满好奇,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易产生情感共鸣,但将景观欣赏与地理知识结合的意识不足,尚未形成从地理视角感受 “美丽中国” 的思维习惯,需通过教学引导深化认知与情感联结。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能结合地图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的主要特征,说出影响中国气候的关键因素。 2.提升读图析图、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要素间的关联。 3.通过感受中国自然之美,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养成从地理视角欣赏自然的习惯。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正确认知。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等,培养学生从综合角度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3.人地协调观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自然环境现象,提升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实践能力。4.地理实践力通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评价任务 1.知识评价:通过填图题检验学生对地形、气候、河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的掌握;2.能力评价:观察学生分析 “地形对气候影响” 案例时的读图与逻辑表达;3. 情感评价:结合学生 “我的美丽中国印象” 短文,评估其地理视角欣赏能力与爱国情感,全面对标学习目标。
重点 1.不同区域油菜花观赏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2.地理位置、地形对气候及油菜花花期的影响分析。
难点 1.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河流)相互作用的综合思维建构。2.地理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创作及地理内涵解读。
材料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大美中国 看完宣传片认识到即将学习的内容是欣赏美丽的中国。 设计意图:视频让学生轻松进入到本节课中。
任务一:观察景观,描述自然地理特征
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在图2.47中选择赏花地,说说该地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四个地区进行讨论,说出相应的自然地理特征。云南省罗平地形特征:处滇黔高原过渡带,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坝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乌蒙山支脉纵贯,喀斯特地貌显著,地形起伏较大。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多雨,冬暖少雨,雨热同期。受地形影响,局部气候差异明显,年温差较小,降水集中于夏季。河流特征:罗平河流多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以九龙河、黄泥河为主要河流,水量较充沛,受降水影响季节变化大,部分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较丰富。江西省婺源地形特征:婺源地处赣东北山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中低山地、丘陵为主,有 “八分半山一分田” 之称。气候特征:婺源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和短暂,夏季湿热多雨,冬季湿冷少雪。年均温 16℃左右,降水集中在春夏季,无霜期长。河流特征:婺源河流多属饶河水系,以星江、乐安河为主要干流,支流密布呈树枝状。水量受降水影响大,春夏丰、秋冬枯,河谷浅,水流较平缓。江苏省兴化地形特征:兴化地处江淮平原腹地,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不足 2 米,多为平原地貌,河网密布间杂洼地,是典型的里下河平原水网地区,无山丘分布。气候特征:兴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春秋气候宜人。年均温约 15℃,降水集中夏季,无霜期长,雨热同期。河流特征:兴化地处里下河平原,河流属淮河流域,河网极度稠密,多湖荡、河沟交织。水量受降水影响,季节变化较明显,水流平缓,兼具航运与灌溉功能。青海省门源地形特征:门源地形复杂,山地占比大,盆地面积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高、中间低。气候特征:门源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短促,冬季寒冷漫长。年均温低,降水集中夏季,多阵雪,无霜期短,光照充足,多大风天气。河流特征:门源河流多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以大通河为骨干,支流多源于祁连山冰雪融水。水量夏丰冬枯,落差较大,水能资源较丰富,部分河段有结冰期。 考查观察景观,描述自然地理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满分40分)在图2.47中选择赏花地,说说该地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40分)
任务二:时空综合,探索自然地理奥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新授课 【合作探究】如果想在6月拍摄油菜花,你会选择哪个地区,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6 月拍摄油菜花首推青海省门源。此时门源百万亩油菜花进入盛花期,连片花海沿祁连山麓铺展,与蓝天白云、草原雪山相映,景致壮阔独特。★门源属高原气候,夏季凉爽,6 月花期避开南方高温,且花海规模、景观层次远超同期其他地区,是夏季油菜花海拍摄的绝佳选择。 考查了解时空综合,探索自然地理奥秘(区域认知)(满分30分)如果想在6月拍摄油菜花,你会选择哪个地区,说说你的理由。(30分)
任务三:创意实践,分享祖国河山之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新授课 【合作探究】选取山水林田湖草沙泉瀑等某一事物为主题,查阅资料或实地拍摄,利用影像处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画报或短视频,展示中国之美并交流分享。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体现什么样的人地关系? 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元阳哈尼梯田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地关系的典范。哈尼族人顺应山地地形,开凿层层梯田,利用森林涵养水源、沟渠引山泉灌溉,形成 “森林 — 村寨 — 梯田 — 江河” 循环系统。既破解了山地耕作难题,又维系了生态平衡,将生存需求与自然规律深度融合,展现出人类适应、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考查创意实践,分享祖国河山之美(区域认知)(满分30分)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体现什么样的人地关系?(30分)
课堂拓展 蓝花楹蓝花楹,拉丁学名:(Jacaranda mimosifolia D. Don)紫葳科落叶乔木,高达15米。 原产南美洲巴西,中国近年来引种栽培供观赏。 蓝花楹是观赏、观叶、观花树种,热带、暖亚热带地区广泛栽作行道树,木材黄白色至灰色,质软而轻,纹理通直,加工容易,可作家具用材。该种同时具有观赏与经济价值。 落叶乔木,高达15米。叶对生,为2回羽状复叶,羽片通常在16对以上,每1羽片有、小叶16-24对;小叶椭圆状披针形至椭圆状菱形,长6-12毫米,宽2-7毫米,顶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花蓝色,花序长达30厘米,直径约18厘米。花萼筒状,长宽约5毫米,萼齿5。花冠筒细长,蓝色,下部微弯,上部膨大,长约18厘米,花冠裂片圆形。雄蕊4,2强,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圆柱形,无毛。朔果木质,扁卵圆形,长宽均约5厘米,中部较厚,四周逐渐变薄,不平展。花期5-6月。
课堂小结 说出增强国家海洋权益意识。 说出增强国家海洋权益意识。
本节课评价等级 及格 良好 优秀
累计总分(90) 54——63 64——71 72——90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特色资源可聚焦中国多样景观:如桂林喀斯特峰林(自然地貌美)、福建土楼(人文建筑美)、哈尼梯田(人地共生美),展现 “自然 + 人文” 双重魅力,符合初中生认知具象性需求。技术手段采用 VR 沉浸式体验(让学生 “置身” 景观现场)、GIS 地图叠加(对比不同区域资源特征)、短视频剪辑(呈现景观四季变化),降低认知难度。通过资源观察与技术辅助,能培养学生地理审美素养,提升区域认知能力,深化对 “人地协调” 的理解,落实 “欣赏美丽中国” 的素养目标。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借助 VR、GIS 等技术,结合喀斯特峰林等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之美,多数学生能说出景观特色,区域认知素养有提升。但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对 GIS 地图叠加操作不熟练,参与度低;对哈尼梯田 “人地共生” 的深层理解不足。后续需简化技术操作步骤,增加小组互助;补充梯田农事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地关系,更好落实审美与综合思维素养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