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深刻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理念与要求。在内容要求上,它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直接对应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的“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目标。本节课并非直接教授笔算,而是聚焦于口算,强调对算理的深度理解,这为后续学习笔算乘法的每一步骤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在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本片段展现了对多种素养的综合培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结果(12×3=36),更通过“拆分”(把12分成10和2)和“组合”(30+6=36)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种普适性的口算策略,从而提升其运算能力。 从具体情境抽象出算式后,引导学生将“未知”的12×3转化为“已知”的10×3和2×3,这一过程蕴含了深刻的演绎推理。学生需要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正是初步推理意识的体现。 教学设计了用“□”代表10元、“△”代表1元的画图方法,将抽象的数值运算转化为直观的几何图形操作。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效地将具体的“物”、直观的“形”与抽象的“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了清晰的数学模型,深化了对算理的理解。 此外,教学从“买3本书”到“买4本书”的尝试应用,体现了课标倡导的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应用并迁移知识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设计,精准地把握了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承上启下之课。它上承“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下启“笔算乘法”的学习。教材通过“买科普读物”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将不能直接用口诀计算的“12×3”转化为已学的“10×3”和“2×3”来计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先分后合”的口算策略,深刻理解其算理,为理解笔算乘法的每一步含义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了将整十数看作几个十进行计算的算理。然而,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需要进行分拆再组合的乘法口算。学生可能会受之前知识负迁移的影响,试图直接记忆口诀而忽略算理,或者在进行两步计算(先乘后加)时出现错误。因此,教学应通过直观操作和清晰的步骤分解,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口算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通过摆小棒、画图、小组讨论等活动,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将两位数乘一位数转化为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算理,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即为什么可以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相乘最后相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每10根一捆,每人准备12根以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开展“口算小能手”竞赛,出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题目。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成了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现在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计算时,别忘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快速口算,并简要说明算理40×5,想4个十乘5是20个十,就是200。 通过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特别是“将乘数看作几个十/百”的算理,为新课中将两位数进行拆分做好铺垫。
二、导入 (二)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书馆买书”情境图。 师:“学校图书馆为大家准备了有趣的《科普读物》,每本12元。如果买3本,一共要花多少钱呢?怎样列式?” 列出乘法算式:12×3。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出计算需求。 算式“12×3”无法直接用表内乘法解决,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 探究一:探究12×3的口算方法 探究:“12×3等于多少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可以动笔算一算,也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指导:关注学生的不同方法,特别是使用小棒和数的组成的学生。 组织汇报:邀请不同方法的小组上台汇报。 方法一(连加):12+12+12=36。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1捆零2根表示1个12,摆3份这样的,得到3捆零6根,就是36根。 方法三(数的组成):把12分成10和2。先算2×3=6,再算10×3=30,最后算30+6=36。 对比:“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请大家仔细观察,用数的组成的方法和小棒摆一摆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最终发现:无论是摆小棒还是用数的组成,都是先把12分成了10和2这两部分,分别去乘3,再把结果加起来。 独立尝试计算与操作。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 聆听汇报,并思考不同方法间的联系。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地理解“12×3”就是计算“(10+2)×3”。通过三种方法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其核心思想都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深刻理解算理。
探究二:方法迁移与归纳 出示新问题:“如果买4本呢?12×4等于多少?请你用刚才学会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引导归纳:“我们成功计算了12×3和12×4,现在你能总结一下,我们是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吗?” 归纳口算方法: 一拆: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二乘:用拆得的两个数分别乘一位数; 三相加: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独立尝试用“数的组成”思路进行口算:10×4=40,2×4=8,40+8=48。 参与全班讨论 通过即时应用,巩固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概括出一般性的口算步骤,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变式 提出挑战性问题:“我们学会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如果是三位数呢?比如123×3,这个‘先分后合’的方法还能用吗?” 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 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都可以把它看成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分别去乘,再把积加起来。 尝试口算并说理:把123分成100、20和3。100×3=300,20×3=60,3×3=9,最后300+60+9=369。 将方法推广到三位数,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对“先分后合”这一核心策略普适性的验证,让学生深刻体会转化思想的威力,并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 1×6= 34×2= 22×4= 32×2= 13×3= 23×3= 42×2= 43×2= 44×2= 33×2= 24×2= 33×3= 2.一辆客车最多乘坐32人,3辆这样的客车最多可以乘坐多少人? 3.有一种大型鹅,一只公鹅的体重可达11千克。 (1)2只公鹅可重达多少千克?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 (1)买一箱牛奶需要多少元钱? (2)买2箱牛奶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全景式回顾,升华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乘法 一拆,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二乘,用拆得的两个数分别乘一位数; 三相加,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1.优优在计算“13×3”时,是这样计算的:10×3=30,3×3=9,30+9=39。下面可以表示优优计算方法的是( )。 2.跳绳能助力青少年强健体魄、提升专注力,同时缓解压力,培养协调性与坚韧的品格。丽丽每分钟跳32下。丽丽3分钟跳了多少下? 提优拓展 3.蜗牛沿着一根竹竿向上爬,白天向上爬90厘米,晚上 向下滑70厘米,第7天傍晚蜗牛爬到了顶端。这根竹竿 有多长?
教学反思 从复习整十数乘法入手,自然过渡到新知,学生能够主动运用“看作几个十”的经验来理解“拆分”的必要性。小棒的操作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12×3”的实物模型,为理解抽象的“数的组成”算法提供了坚实支撑,实现了算理与算法的统一。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从两位数到三位数的变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推理意识。
有待改进之处:在探究环节,可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鼓励他们用更多元的方式(如画图)表征自己的思路。在归纳方法时,可以设计一个学习单,让学生先自己写一写计算过程,再交流,使思维过程外化。 练习的趣味性可以再增强,如设计闯关游戏等,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