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学内容
核心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知识点涵盖: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差)。
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及其导致的自然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划分)。
能力培养:通过模拟实验(地球仪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读图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生活联系: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如农业生产、建筑设计、交通运输等)。
二、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培养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日出方位变化、昼夜长短差异等,理解地球运动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影响,增强区域差异的认知能力。
地理实践力:
1.能够运用地球仪或地理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通过小组合作,使用地球仪、手电筒等工具模拟地球运动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如影子变化、季节更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差、四季变化、五带)。
2.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特别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2.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地球运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共同解决问题。
演示法与实践法: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进行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实践。
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地图,提取地理信息。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PPT、视频等展示动态过程和真实案例。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约5分钟)
情境展示:教师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或短视频,
例如:1.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同一地点的景观变化。
2.一天中不同时刻(清晨、正午、傍晚)太阳位置及影子长度的变化。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观察到这些图片/视频中有什么变化?”
“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引出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设置意图: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直观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新课讲授与探究活动 (约25分钟)
1. 地球的自转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特征探究:
方向:指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演示并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提问:“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分别是什么?”(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一天(24小时)。
现象演示与讨论(小组合作):
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太阳光)、彩色胶带。
活动1:演示昼夜更替。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形成的昼半球和夜半球。标记家乡位置,演示其随地球自转经历昼夜交替的过程。
活动2:理解时差。标记一条经线,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不同经度地区先后见到太阳,理解“越靠东的地方时刻越早”,感受时差的存在。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不同经度地区存在地方时差。
2. 地球的公转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运动。
特征探究: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约365.24天)。
重要特点: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约成66.5°的夹角,且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现象探究与演示: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结合教材插图(如二分二至日图),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规律及对应时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昼夜长短的变化: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分别模拟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时,不同纬度地区(如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的昼夜长短情况。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
四季的形成与五带划分:
四季:讲解由于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不同季节获得的热量不同,从而形成四季。
五带:展示地球表面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的划分图,解释其划分依据(太阳热量的分布)及范围。
极昼极夜现象:解释极昼(24小时白昼)和极夜(24小时黑夜)的产生原因及分布区域(极圈以内)。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极昼极夜现象。
(三) 知识梳理与应用拓展 (约10分钟)
对比归纳:引导学生列表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主要地理现象。
生活实例分析:
讨论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季节安排)、建筑设计(采光通风)、交通运输(时差影响)。
计算不同地区观看同一事件(如奥运会开幕式)的区时,巩固时差计算方法。
反思与提问: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点拨。
(四)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约5分钟)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完成《地理助学指南》第24--29页的相关习题。
实践作业:
结合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并记录产生的自然现象。
观察并记录家乡在不同节气(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和影长变化,分析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拓展作业(选做):搜集资料,了解不同地区(如极地、赤道)人们如何适应地球运动带来的特殊自然现象。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教学特色与创新:
注重结合生活实例,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强调小组合作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问题1: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弱,对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理解困难。
改进:增加更多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和动手操作环节,如使用更先进的地理教学软件进行动态模拟。
问题2: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
改进: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设置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小组任务,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七、教学资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PPT)、相关视频资料、《助学读本》。
八、板书设计
九、学科核心素养渗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