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北京市延庆区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北京市延庆区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3 20:4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届北京市延庆区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试题
2025.09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仰韶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红山遗址
2.《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① 《齐民要术》提出“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体现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② 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体现了田园诗的风格
③ 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④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顾恺之被后世尊为“画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宋元时期经济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下列史实不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有(  )
A.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B.五大名窑所产的瓷器扬名中外
C.外贸税收成为国库收入的重要财源 D.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5.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①④
6.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
A.注重经世致用 B.强调重义轻利 C.提倡心性修养 D.批判虚假说教
7.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田。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江西新城地区(  )
A.长途贩运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C.高产作物推广种植 D.商业市镇空前繁荣
8.《汉谟拉比法典》又名“石柱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这反映了该法典(  )
A.试图建立种姓制度的目的 B.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
C.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 D.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9.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提出要将眼光投向希腊以外的世界,要重视东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他还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与批判态度,并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治史视野广阔才能得到可信史料 B.史学研究需要史料与视野的结合
C.希罗多德是史学研究的开创者 D.历史研究必须清除主观性因素
10.下图是古代某帝国形势示意图。该帝国(  )
A.实行民主政治 B.发端于基辅罗斯
C.推行种姓制度 D.推广了希腊文化
11.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C.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 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12.据《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
A.形成博大缜密的法律体系 B.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益
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 D.初步具有“契约”思想
13.788年,朝鲜设立了“读书三品科”制度,即“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者,超擢用之”。该制度的设立(  )
A.使儒学开始在朝鲜传播 B.反映出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C.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D.提升了朝鲜官僚的执政能力
14.关于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B.都属于中古时期的文明成就
C.都是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D.都体现出了皇权至上的原则
15.马丘比丘城遗址(图一)中的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充分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迹。图一位于《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图二)中的(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③区域 D.④区域
16.西方有学者认为,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意味着地方贵族、教士和市民在支持王权的同时,借助这一文件,他们力图禁止王室官员在地方上滥用权力,捍卫他们自己对领地、城市和教区的维护与管理权力,即地方的统治阶级在当地加强他们精心和细致地处理基层社会事务的权力”。该学者意在说明《大宪章》(  )
A.是贵族、教士和平民反抗王权的工具
B.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C.推动欧洲社会基层自治模式开始出现
D.体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斗争与妥协
17.亚历山大里亚对后世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博物院和图书馆,二者被誉为西方最早的博物院和图书馆。亚历山大里亚的博物院最初为缪斯神庙,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托勒密专门为了保存文化珍品而建立的。后来托勒密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倡导学术研究,将其扩建为学术研究中心,类似于现代的科学院和大学。博物院设立四个部门:文学、数学、天文医学。材料说明托勒密时代的亚历山大里亚(  )
A.埃及神和希腊神的神庙同时并存 B.布局呈现出典型的希腊城市风格
C.文化传承和保护得到统治者重视 D.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18.在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
A.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19.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也存在差异,下列思想家与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孟德斯鸠——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B.卢梭——“社会契约论”,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主张主权在民
C.伏尔泰——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权力相互监督、制衡
D.康德——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20.在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不可有片刻松懈。英国的工厂制(  )
①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压榨 ②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③体现工业文明已完全取代了农业文明 ④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后,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约而同的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基本上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按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且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使得资产阶级政府工作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
B.为提高文官的素质和减少官场中的腐败现象
C.为大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上保证
D.减少党争来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2.关于“历史”的主观性,学界基本都予以承认。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说“历史是后人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做出的有选择的、有意识的记录”。相传人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录删减修订而成的,人们今天读到的许多古代“官方历史”其实已经经过多次整理修订,从记录到修订往往会带上有关人员的主观意志(如图所示)据此,作为历史读者,以下较为科学的态度是(  )
A.尽量参考离真相发生时间较近的历史记述,越早的记录越可信
B.可以参考民间著述,由于其不受政治立场的影响,更为可信
C.今人已经无法弄清历史的真相了,读者应各取所需,自圆其说
D.历史的真相不一定能还原,可以借助实证方法提供多角度解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6分。
23.曾随之谜(12分)
在今天湖北境内,中国的传世文献从来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但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曾随为一国,有的学者认为曾国绝不可能是随国。
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
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铜缶
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
编钟
铭文:伯括受命,帥禹之绪,有此南距。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辞夏。大意为: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
(1)根据材料说明考古发现如何解决了“曾随之谜”。(6分)
(2)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分)
24.史书(10分)
图1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部分目录,图2是元代史学家郝经撰写的《续后汉书》部分目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注:括号内为后世学者注释。
比较图1、图2两部史书的目录,说明两者在编写指导思想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10分)
25.文化交流(10分)
材料一
古希腊文学受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找到原型。希腊人借用腓尼基人的表音字母,创造出自己的拼音字母文字,现在欧洲印欧语系各种语言的拼音字母,都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在哲学方面,很早以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的许多想法,在此基础上,希腊人提出了世界本源问题。希腊雕刻艺术家也没有成为东方雕刻艺术的奴隶,而是努力吸收别人的营养,并溶化在自己的血液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目。在科学技术方面,东方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都十分先进,这些成果经过希腊一直向西流传,最终到达了近代西方世界。
——摘编自刘金龙《古希腊文化繁荣与发展的东方文化因素》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帝国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将希腊文化向外传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古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关系。(10分)
26.西欧中世纪(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欧洲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
——据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的社会特征。(6分)
(2)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城市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7.“哥伦布大交换”(12分)
材料一
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在“寻金热”和传教热的鼓动下,具有强烈的海外扩张欲望,航海探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是中国航海所无法相比的。当时西欧社会无论是国王、教皇、僧俗贵族、庶民商贾或资产阶级,“个个着了财迷”。其中专制君主“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追求”,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积累的愿望,更为强烈。……对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为专制君主与私人航行相结合提供了社会前提。这些决定了西方航海社会基础的广泛性,使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李隆庆《十五至十六世纪中西航海不同结局的原因初探》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概念,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航行带来的改变,最重大的一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大结果之一是:使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植物品种进行了交流互换,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摘引自武斌《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两例,并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6分)
2026届北京市延庆区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D C B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C C D C C B A
题号 21 22
答案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6分。
23.【答案】
(1)芈加墓出土铜缶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表明芈加嫁往随国,编钟铭文“出邦于曾”表明芈加丈夫为曾侯,证明曾国与随国为同一国家,解决“曾随之谜”。(6分)
(2)①分封制:编钟铭文“文王之孙”?“被分封到南土”,印证周代分封诸侯,将王室后裔分封到地方建邦。②宗法制:铭文体现贵族血缘关系,如“穆侯元子”,印证宗法制下的嫡庶关系。③文化交融:墓葬出土周文化和楚文化因素的铜鼎,印证周代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
24.【答案】
差异:①《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将曹操、曹丕列入“帝纪”,刘备、孙权列入“传”;《续后汉书》以蜀为正统,将刘备列入“帝纪”,曹操、曹丕列入“列传”。②前者体现魏晋至西晋尊魏的正统观,后者体现元代尊蜀的正统观。(6分)
原因:①时代背景不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西晋承魏统,故尊魏;《续后汉书》成书于元代,汉族政权灭亡,学者借尊蜀表达正统观念。②史学观念差异,陈寿注重史实记载,郝经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强调蜀汉为汉室延续。(4分)
25.【答案】
关系:①古希腊文化吸收东方文化养分,如文学借鉴美索不达米亚史诗,文字源自腓尼基字母,哲学、科学受埃及、东方影响,体现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奠基作用。②古希腊文化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创新发展,如雕刻形成独特风格,哲学提出世界本源问题,实现对东方文化的超越。③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推动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交融,形成双向交流的格局。(10分)
26.【答案】
(1)特征:①政治上,贵族拥有司法权和行政权,王权弱小,分裂割据严重。②经济上,实行庄园经济,农奴依附贵族。③文化上,基督教势力强大,教堂是重要建筑,影响社会生活。(6分)
(2)理解:①城市兴起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城市与国王结盟,削弱贵族势力,推动王权加强和统一国家形成。③城市“教育热”培养人才,推动文艺复兴和近代思想解放,为现代社会奠定基础。(6分)
27.【答案】
(1)动因:①“寻金热”和传教热,追求财富和传播宗教;②专制君主、新兴资产阶级等阶层的利益驱动;③《马可·波罗行纪》激发对东方的向往。(3分)
条件:①航海技术进步(如指南针应用);②地理知识发展(地圆学说传播);③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3分)
(2)物种:玉米、马铃薯、番茄、可可等(任两例)。(2分)
影响:①积极:促进物种交流,丰富全球饮食结构;推动人口增长;加强世界各地联系。②消极:传播传染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加剧殖民地掠夺,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