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广东省二师教育集团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
2025.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汶口墓地的一座女性墓葬,随葬品中仅陶器便有93件,包括彩陶、白陶和精致黑陶;另有玉石器10件。墓主人头部佩戴石片和石珠组成的发饰,颈部佩戴绿松石项链,还佩戴有玉质臂环、指环。这反映出
A.部落联盟的建立 B.母系氏族社会繁荣
C.权贵阶层的出现 D.国家初始形态具备
2.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商王打击周边不臣服的部族首领的记载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杀戮部族首领祭祀先王之事。而西周金文史料中,周王赏赐和任用部族首领的事情明显增多。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周治国理念的差异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早期人文精神的起源 D.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
3.《墨子·尚同》中将是否得到民众拥护作为君位合法性的来源之一,认为富贵、贫寡超出界限的不合理对立是安危治乱的根源,爱天下百姓是顺应天理的做法。这表明墨家
A.宣扬尚贤思想 B.蕴含平民意识 C.主张勤俭节约 D.维护君主专制
4.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种类繁多,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如齐、燕等地用刀币,三晋用布币,秦用圜钱。秦灭六国之后,废止六国货币,推行黄金和铜钱两种货币,从而结束了货币混乱的状况。秦统一货币
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B.有利于赋役的统一征发
C.奠定了专制集权的基础 D.便利了区域间商品流通
5.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并且根据官吏的政绩奏行赏罚,是丞相的主要职责之一。然而在汉武帝时代,却有皇帝亲自接受上计的情形。如元丰五年,汉武帝冬巡至泰山,受郡国计;太初元年,又受计于甘泉宫。据此可知,武帝时期
A.中枢权力机构调整 B.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C.官员选拔机制完善 D.诸侯国势力被削弱
6.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狂热的嗜好。到东汉,乘坐慢、稳、宽敞、可任意坐卧的牛车出行,在士人群体中渐成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风气趋于舒缓 B.豪强势力遭到抑制
C.重农观念得到传播 D.玄学影响日趋扩大
7.公元229年,吴、蜀两国相约划分天下,冀、兖、并、凉四州属蜀国,豫、青、徐、幽四州属吴国,但这些地方当时都是魏国的领地。魏国也曾在蜀国占有的益州设置刺史。据此可知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C.大一统思想具有传承性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8.有学者指出,南北朝时期,自吴至陈三百年间,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而十六国时期,北方编户就有了引人瞩目的增长迹象。北魏末年河北括户使当地丁口增加了一倍多;东魏括户获逃户60余万。据此可推知
A.南方经济发展缓慢 B.南方民族交融程度较深
C.北方人口增长迅速 D.北方社会治理能力较强
9.隋朝统一后,有天竺高僧论断隋文帝即月光童子转世,受佛陀嘱托来中土做统治者。隋文帝亦将自己描述成转轮王,曾诏曰:“佛以正法付嘱国王,朕是人尊,受佛嘱咐。”这表明隋朝
A.佛教本土化趋势加强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10.武则天称帝后不久,下令“铸铜为匦”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铜匦分为四面,各有投信开口,“以受四方之书”(如表1所示)这一措施旨在
表1
方位 铜匦名称 投信类别
东 青匦(“延恩”) 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
南 丹匦(“招谏”) 言朝政得失者投之
西 白匦(“申冤”) 有冤抑者投之
北 黑匦(“通玄”) 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
A.缓和社会矛盾 B.扩大统治基础 C.强化专制集权 D.发扬民本思想
11.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共发生农民起义430余次,但农民起义的烈度与汉唐相距甚远,甚至在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数量也较为有限。对造成此现象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募兵制有效吸纳了流民 B.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C.科举制增强了社会流动 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2.宋朝有“曝书”习俗。掌管皇家藏书的秘书省会定期举行曝书会,允许部分官员前来阅读。民间的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地方藏书,也会定期对外开放。据此可知,宋朝
A.商品经济发达 B.重学风气盛行 C.书院教育兴起 D.社会阶层平等
13.元代女子蹴鞠流行,元曲中对女子蹴鞠有大量生动描写,如关汉卿在《女校尉》中以满腔热枕盛赞踢球女艺人娴熟的技艺。该现象反映出
A.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B.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C.社会主流思想变动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4.有学者提出,如果说哥伦布远航开启了全球文明的大交换,那么郑和下西洋则开拓了亚非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郑和大交换”。郑和远航除了“宣扬国威”“朝贡贸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即通过商贸活动,互通有无。该学者强调,郑和下西洋
A.引发了哥伦布远航 B.促进了文明交流
C.旨在获取商业利益 D.有助于宣扬国威
15.有学者指出,汉唐阶段的“中国一统”,在清朝进一步发展为“华夷一统”;汉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之中”观念,最终在清朝转变为以北京为中心的“天下之中”观念。该变化缘于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中原地区文化衰落
C.经济重心持续向南转移 D.道路交通建设发达
16.康熙七年(1668),清廷“准西洋国(葡萄牙)入贡,正贡一船,护贡三船”。允许荷兰“二年贸易一次”,在整个清代,荷兰曾朝贡七次,葡萄牙和荷兰都成为朝贡国。这表明清政府
A.陷入内忧外患 B.固守朝贡体制 C.主动融入世界 D.放弃闭关锁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周秦时代,“天下”一词见于百家之说。“天下”归“一”,成为当时的时代追求。“秦并天下”“汉并天下”之后,在这帝权至上的时代,也涌现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开明政治意识,“天下之天下”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文明亮点。
——摘编自王子今《“天下之天下”:东周秦汉社会“天下”意识的升格》
材料二
唐代“天下”概念仍然是广、狭两义并行。普天之下为“天下”本义,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的延续决定了广义“天下”的沿用;秦汉以来中国疆域扩展,已囊括上古之天下,为解决天子家天下的名实问题才衍生出等同于中国的狭义“天下”。由此,天下型国家可以定义为中央集权制国家与天下大同秩序追求的复合体。
——摘编自刘子凡《唐代的“天下”观》
材料三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变。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代“天下”观的内涵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天下”概念相比秦汉时期的新发展。(2分)
(3)简析材料三中明清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旌表是中国古代朝廷或地方官员对于道德优秀的人给予一定的精神表彰或者物质奖励。旌表制度源于先秦时期,推广于东汉时期。东汉旌表对象主要有节妇、孝子、贤人、隐逸及累世同居等人物或者家族。东汉旌表主要有表闾、立阙、立碑、赐爵、赠送名号、图画形象、建置祠庙等方式。作为一种政治仪式,东汉旌表是通过诏令的形式推及全国,从时间上、程序上、评价标准上制定出一套由地方官推举甄选的制度。东汉旌表的程序是地方官上奏朝廷或者上级部门,得到批准后即可实行。在具体的传播推行过程中,东汉旌表巧妙糅合了当时流行的谶纬思想,将旌表对象的一些符合宣教规范的言行和一些神秘现象相互关联,从而形成更为强大的震慑力量。
——摘编自岳岭《东汉旌表的政治仪式特征与社会控制效应》
材料二
乾隆朝平定天山南北后,随着管理体系逐渐成熟,统治也随之稳定,逐渐将旌表制度推向新疆地区,旌表类型同内地一样主要有旌表忠义殉国、百岁老人、节烈妇女、一产三男、乐善好施等。但与内地不同的是,这些不同类型的旌表制度并非在同一时间及地域范围内推行,而是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逐渐实施,前后呈现历时性变化。与此同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清廷以放松旌表标准和增加赏赐等手段,令民众乐于接受并践行这一制度。
——摘编自刘恋《清代新疆地区的旌表制度与新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旌表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盛行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新疆地区旌表制度实施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
——摘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有学者认为,“一座城市能否成为都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全国经济中心之间是否存在良好的关联性”。阅读上图,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社会的存在、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农业基础的稳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代 主要粮食作物 耕作制度
新石器时代 黍、稷、粟、稻 撩荒:种植一二年后,地力衰退,即放弃,另辟新地种植。
夏商西周 黍、稷、粟、麻、菽、麦、稻 休闲:土地种植一年,休息一二年再继续耕种。
春秋战国 栗、菽、黍、稷、麦、稻、麻 连年种植制:通过深耕细作和施肥、灌溉等技术提高地力,可以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庄稼。
秦汉 粟、麦、菽、稻、黍、稷、麻、高粱 轮作复种制:开始认识到在同一块地里连年种植同一种庄稼,就会引起地力衰退,因此需要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三国两晋南北朝 粟、麦、稻、豆、黍、稷、高粱 轮作制:采取绿肥和粮食作物轮作复种,以恢复地力,提高产量,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隋唐 栗、稻、麦、黍、稷、豆、高粱 复种制:中原地区推行栗麦复种,南方推行稻麦复种。
宋元 稻、麦、粟、黍、豆、高粱 多熟制:稻麦二熟。
明清 稻、麦、粟、稷、高粱、玉米、甘薯 多熟制:水稻连作迅速发展,岭南地区水稻三熟。间作、套种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简明图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我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变迁的因素。(6分)
(2)有学者认为,一部农业发展史,也就是人类为了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历史。请用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是如何“改造人类自己的历史”的。(6分)
2026届广东省二师教育集团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D B A C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B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内涵:天下归一,实现国家大一统;蕴含“天下之天下”的开明政治意识。(4分,每点2分)
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后世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深远影响。(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新发展:天下型国家出现,即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普世的天下大同秩序的统一体。(2分)
(3)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的影响;进步思想家的推动;君主专制的压迫和刺激。(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18.【答案】
(1)特点:对象广泛,呈现平民化倾向;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政治化、制度化、体系化;运作机制的程序化;宣教的谶纬化。(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的推动;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影响:促进儒家文化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加强清朝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增强新疆地区的向心力及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基础。(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19.【答案】
示例:
评析:我认同该学者的观点。(1分)
阐述:唐及以前,关中地区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在这一时期,许多朝代都选择定都长安。至唐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日繁,关中地区无法承载如此众多的人口,东都洛阳的地位日益提高。这一阶段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存在高度的关联。(3分)至宋代,经过长期开发和五代时期的战乱,关中地区衰落,中原地区在全国经济上的影响力提高,北宋选择以开封为都城。到南宋,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南方最终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南宋则定都临安。可见,此时期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也存在高度关联。(3分)元明清时期,北京长期作为当时的首都。但由于经济中心在南方,所以,这三个朝代都注重通过大运河或海运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有机串联起来。(3分)
结论: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要么高度重合,要么高度联系,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因此,该学者的观点是合理的。(2分)
20.【答案】
(1)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技术的积累;政府的政策;人口迁移与流动;物种的传播;作物的产量。(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说明:原始农业的不断发展,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为各国变法奠定经济基础,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秦汉以来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儒家思想的经济基础;魏晋南北朝到宋代南方的开发,精耕细作农业推广到南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促进了中古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南方逐渐成为文化重心;唐宋时期随着南方农业经济的开发,大量描写南方的文学作品出现;宋元南方农业经济发达,元代修筑京杭大运河沟通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联系,以维系统治;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下游地区提供粮食,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市镇经济的兴起,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的引种,促进了山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人口增长。(6分,每点2分,任答三个时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