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只有一个地球》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以科学数据和事实为支撑,从地球的“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旨在让读者认识到地球的珍贵,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文本语言严谨且富有感染力,既体现了说明文的逻辑性,又蕴含着对地球的热爱与担忧,是培养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渗透环保教育的优质素材。
学习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初步的说明文阅读能力,能识别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也积累了一定的环保常识(如垃圾分类、节约资源)。但在深层理解上存在不足:一是对文本中科学数据的分析能力较弱,难以将“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资源可开采年限”等数据与“地球珍贵”的观点建立紧密关联;二是缺乏将文本观点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主动意识,环保认知多停留在“知道”层面,未形成“践行”思维。此外,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合作探究,适合通过情境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深化学习。
学习目标确定: 1. 能准确找出文中说明地球“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的关键信息,说出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三种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文本数据,提升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提出2-3条具体的保护地球建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作者对地球的担忧与珍视之情,树立“只有一个地球,需用心保护”的意识,愿意在生活中践行环保行为。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提取文中证明地球“资源有限”“无法移居”的关键信息,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难点:将文本中的科学数据与“保护地球”的观点深度关联,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行动。
5. (1)知识获得评价 - 课堂提问:随机提问学生“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地球渺小?”“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矿产资源有限?”,根据回答准确性判断学生对文本信息和说明方法的掌握程度,达标率需达85%以上 - 随堂练习:发放简易练习单(如“匹配说明方法与对应句子”“补充地球资源相关关键信息”),课后回收批改,正确率≥90%为优秀,≥75%为达标。 (2)能力提升评价 - 小组任务评价:观察小组分析“地球无法移居”部分的表现,从“是否能完整提取‘火星、金星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理由”“是否能结合数据讨论‘移居不现实’”两个维度评分,分为“优秀(能完整提取并深入讨论)”“达标(能提取但讨论较浅)”“待提升(提取不完整)”。 - 实践建议评价:收集学生提出的环保建议,从“具体性(是否可操作)”“关联性(是否结合文本观点)”评价,能提出2条及以上可操作建议且关联文本的为优秀。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1 播放“地球太空视角”短视频,提问:“视频中的地球给你什么感受?” 2. 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自由分享感受(如“美丽”“蓝色的球”) 2.齐读课题,明确需掌握的核心任务。 环节二:初读感知(8分钟)教师活动2 布置任务:“默读课文,用‘____’画出体现地球特点的关键句,尝试概括地球有哪些特点。” 2. 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关注段落中心句。 学生活动2 默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如“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 同桌交流,概括地球特点(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 环节三:精读探究(15分钟)教师活动3 聚焦“资源有限”:呈现“矿产资源开采年限”图表,引导小组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什么?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聚焦“无法移居”:提问:“作者为什么说移居其他星球不现实?找出理由并分析。” 3. 总结:引导学生结合两部分内容,说说对“只有一个地球”的理解。 学生活动3 小组讨论图表数据,发言分享(如“石油还能开采几十年,说明资源快用完了,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独立找理由(如“火星温度太低”“金星缺氧”),全班交流 3. 自由发言,深化对课题的认知。 环节四:情感升华(10分钟)教师活动4 1.播放“地球污染现状”图片,提问:“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2. 组织“环保倡议”活动:“结合课文和生活,说说你能为保护地球做什么。” 学生活动4 观看图片,表达感受(如“很心疼”“要保护地球”) 2. 小组讨论后分享建议(如“随手关灯”“不乱扔垃圾”“宣传环保知识”)。环节五:总结(2分钟)教师活动5 1.回顾本节课重点(地球特点、说明方法、环保意识) 2. 布置课后任务。学生活动5 跟着教师一起回顾,巩固知识 2. 记录课后任务。
板书设计: 美丽而渺小 (打比方) 资源有限 (列数字) 精心地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火星;温度低 无法移居 金星;缺氧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课文思维导图: (2)提升作业(选做) 写一篇“环保小倡议”:结合课文观点和生活实际,向家人或同学提出3条具体的环保倡议,要求语言简洁、有说服力(对应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评价)。 (3)拓展学习 开展“家庭环保小调查”:和家长一起记录家里1天的资源使用情况(如用电量、用水量、垃圾量),分析哪些行为可改进,下周课堂分享调查结果(深化环保行动意识,衔接课堂与生活)。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1)地球科普数据包:包含“地球太空影像”“矿产资源开采年限图表”“火星/金星环境数据”,数据来源权威(如NASA、中国地质调查局),能将文本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地球有限”的观点。 (2)环保案例集:收录“校园垃圾分类成效”“社区植树活动”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为学生提出环保建议提供参考,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3) 多媒体课件:播放地球视频、污染图片,利用视觉冲击唤醒学生情感,解决“情感体悟难”的问题;展示数据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分析文本,突破“数据理解难”的难点。 (4)小组合作平板工具:在“环保倡议”环节,让学生用平板记录小组建议并实时上传,教师可快速展示各小组成果,提高分享效率,同时便于教师及时评价各小组的能力达成情况。
教学反思与改进: 1. 优点:通过“数据图表+视频”的直观素材,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地球“资源有限”的特点,85%的学生能准确说出说明方法的作用,知识目标达成较好;“环保倡议”环节学生参与积极,提出了“节约用纸”“自带购物袋”等具体建议,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行动意识。 2. 不足:一是对“学困生”的关注不足,小组讨论中部分学困生未主动参与,导致其在信息提取环节回答不够完整;二是“无法移居”部分的探究时间较紧,学生对“为什么科学家还在探索外星移居”的疑问未充分解答,可能影响对“地球唯一性”的深层理解。 改进措施 1. 关注学困生:下次教学中,在小组讨论前为学困生发放“任务单”(如“找出1条说明火星不适宜居住的句子”),明确其任务,同时安排小组内“小导师”协助,确保其参与度;课堂提问优先选择学困生,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2. 调整时间分配:将“精读探究”环节的“资源有限”部分压缩2分钟,增加“无法移居”部分的讨论时间,提前准备“科学家探索外星移居的意义”的补充资料,解答学生疑问,深化对文本观点的理解。 3. 优化评价反馈:课堂练习单增加“自我评价”栏,让学生课后标注“已掌握”“需巩固”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自评结果,下节课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