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3 19:5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世界近代史】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世界现代史】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世界史分期
上古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中古史
封建社会
近代史
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史
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社会
西罗马灭亡(476年)
新航路的开辟(1500年前后)
十月革命(1917年)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单元
授课者:谢天
本单元时间轴

重要名词
苏美尔、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吉尔伽美什》、法老、《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种姓制度、城邦制度

课程标准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本课
重点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采集
渔猎
农业
畜牧业
劳动生产率提高
社会进一步分工
阶级
国家
文字
播种收获
定居
早期城市
剩余
产品
矛盾
记事
管理
生产力
文明
私有制
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一、文明的产生
标志:城市、阶级、国家、文字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根本原因)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
战争
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
二、文明的多元
古希腊文明
约公元前2千纪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
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
古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3千纪
中国文明
约公元前2070年
文明早期发展的特点:
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北纬40度
北纬20度
地理位置:基本上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北纬三十度附近,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
地理环境:多临近大河流域,水源灌溉,土地肥沃,阳光充沛,适合农业发展
约BC.2900年
约BC.3500年
约BC.18世纪
约BC.9000年
约BC.4500年
苏美尔地区:
系列城市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
基本统一
两河流域
产生最初文明
原始农业
和畜牧业发端
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
2.1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明
(历史沿革)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在古希腊语中是“两河之间的地方”,也有地理学家称之为“巴比伦尼亚”。
两河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注入波斯湾。两河带来的巨量泥沙在下游淤积成大平原,把一片贫瘠的地区变成西亚惟一的沃土肥田。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









刻在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现存法国卢浮宫。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同态复仇法。
阶级歧视,维护贵族利益及私有财产。
保护私有财产。
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评价:①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②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奴隶主的任意性,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③倡导同态复仇具有野蛮性。
思考:如何评价这部法典 (地位、内容)
探究问题:请你根据以下法典条文,概括出该法典的主要特点。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1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明(文化成就)
①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传说: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数学: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⑤军事:最早使用战车作战的文明。
◎《吉尔伽美什》史诗楔形文字泥板
2.2 古代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
埃及文明兴起
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约BC.3100年
成也尼罗,败也尼罗
尼罗河
定期泛滥
赐予埃及肥沃的土壤
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政局稳定
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尼罗河
水量不足
影响农业生产
国内局势动荡
外敌入侵
古埃及文明基本仅分布在尼罗河沿岸,从古王国时期开始,埃及就随着尼罗河水的涨落进入了这样的一种“统一—盛世—衰弱—分裂—统一”的循环.
连接上下的交通
2.2 古代埃及文明主要文明成就
(1)法老统治: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尼罗河流域……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犯。……(尼罗河)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亦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斯塔夫利阿诺斯
君权神授,代表了法老至高无上的神王地位
(2)发明了象形文字和书写材料莎草纸
尼罗河赠给古埃及人的不仅是肥沃的农田,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沼泽地,这儿的野生动植物是古埃及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沼泽地中盛产莎草和芦苇,尤其是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的书写材料,,不仅可用来作书写原料、织布、编席,还可以人食。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
(3)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古埃及人发现,每年阳历的6月15日(古埃及历的7月19日),在三角洲地区尼罗河涨水与太阳、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升起同时发生。他们把这样的现象两次发生之间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比现在的一年少1/4天)。古埃及人把一年分为三季,每季4个月,共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天,余5天为节日之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4)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3 古代印度文明
(1)条件
①历史: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铁器时代来临,生产工具进步。
②自然: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印度半岛地形图
◎印度古代历史更迭图
每次外来民族的人侵 ,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份。他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 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印度曾被称为是“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另外,印度目前使用的语言共有18种之多,并且每种语言都包含有其他语言的些许成份。
——《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3 古代印度文明
(2)形成: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雅利安人国家。
(3)主要成果
①种姓制度
等级 名称 职业
一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二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三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四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种姓之外,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A.基础: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
B.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C.影响: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雅利安人入侵示意图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3 古代印度文明
(3)主要成果
①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的影响
积极:
A.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护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B.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消极:
C.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限制社会的阶层流动。
D.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E.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印度的统一与团结。
在《佛本生经》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理发师之子爱上了离车族(译为“边地主”)的一个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儿子,你不要把愿望执著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匠之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离车族之女属高级出身,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和你匹配的。我给你找另外一个与你属同一种姓和家庭之女。”理发师的儿子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忧郁而死。 ——崔连仲《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摩奴法典》
材料一
材料二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3 古代印度文明
(3)主要成果
②文化成果
A.佛教: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B.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C.科技: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早期佛教作为反婆罗门教、反旧传统而出现的新宗教,首先它否定婆罗门教关于神能主宰人的命运的说教,……其次,他还针对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个瓦尔那的学说,提出瓦尔那起源于社会职业分工的学说。……再次,早期佛教还主张消除宗教领域的不平等,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认为各等级的人都可以削发为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而解脱苦难。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乔达摩·悉达多
地理环境: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
(不利于地区大国兴起)
多岛屿、航海便利
(易于形成城邦制国家)
经济类型:工商业发达
典型城邦:斯巴达(寡头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
希腊在古代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希腊人对他们所生活地区的通称。其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
海洋文明的典范
2.4 古代希腊文明
公元前8世纪
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执政,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衰落
公元前4世纪
城邦制渐衰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特点:
小国寡民、直接民主
公民主权、轮番而治
局限性:是奴隶制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直接民主导致政治腐败(多数人的暴政)
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
政治史传统奠基人修昔底德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知识即美德”
柏拉图(理想国、理念论,理性主义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逻辑学)
2.4 古代希腊文明
如何评价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在雅典40万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外邦人是被剥夺政治的;剩下的16.8万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万,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公民男子就只有4.2万人了,人们因此把古希腊城邦比喻成“男性公民的俱乐部”。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弗里娜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洛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团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评价
(1)进步性
①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
②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局限性
①大量外邦人、妇女、小孩、奴隶被排除在民主范围之外,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②服务于奴隶主专制。
③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5 总结
区 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古希腊神话、悲剧与喜剧;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三、文明多元之因
B
海洋文明
农耕文明
岛屿、山恋叠嶂
商贸发达
民主
平原
农业国
专制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
决定因素或
唯一因素

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
本课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