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帝国
中华帝国
(唐宋元明)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朝鲜
日本
越南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多元文明交汇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
2.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一幕:伊斯兰教主宰的西亚帝国
伊斯兰
本意:服从、归顺、和平
宗教语义:安拉的旨意
穆斯林:归顺者
《古兰经》
①安拉是独一无二的万能的真神(一神教)
②“五功”: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
③“圣战”:保卫传教布道活动或反对异教徒而进行的战争
基本教义
伊斯兰教小知识
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分别是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
伊斯兰教三大传统节日分别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
麦加朝觐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1. 建立和扩张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多神崇拜
6世纪
【思考】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材料1: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2: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阿拔斯王朝
因旗帜尚黑,称黑衣大食)
四大哈里发时期
哈里发选举产生
632
661
1258
750
默罕默德时期
622年
蒙古西征
倭马亚王朝
穆阿维叶依靠埃及和叙利亚穆斯林大贵族支持建立;哈里发由倭马亚家族世袭
旗帜尚白,称白衣大食
2.鼎盛
(1)政治领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政教合一:政权和神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
(2)经济领域:
①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学思之窗】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几英里长,停泊着数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从波斯运来香水和蔬菜,城里竟然还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听欧莱叶说,长安城里也有类似的专卖阿拉伯商品的市场。
结合上面地图和材料,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阿拉伯大规模的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2.鼎盛
①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3)阿拉伯文化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数学 传播阿拉伯数字、代数学 改进印度数字,传播各国通用
医学 《医典》 欧洲大学教科书,亚洲广为流传
天文 花拉子密天文表 东西方天文表蓝本
哲学 伊本·西纳 传入欧洲,欧洲人开始关注和研究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等哲学家
文学 《一千零一夜》 吸收各地民间故事,译成多国语言
花拉子密——“代数之父”
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典》
2.鼎盛
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帝国兴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位帝国首都
继续发展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帝国发展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极盛
1. 建立和发展
13世纪
14世纪
1453年
16世纪后期
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
材料1:“奥斯曼帝国作为继阿拉伯帝国之后传承伊斯兰文明的历史载体,继承哈里发时代的宗教政治传统,实行君主至上和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错综交织,……奥斯曼帝国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历经600余年的沧桑,可谓亚非欧大陆中央地带最后的封建帝国。
——哈全安《土耳其通史》
①奥斯曼帝国继承了阿拉伯帝国体制
②苏丹实行“政教合一”,君主专制的统治。
读材料,联系教材说明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制情况。
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
2.统治
(1)政治:
材料2: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政教合一
②经济繁荣: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①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各级封建主也掌握土地,工商业者、农民承担沉重财税。
2.统治
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
(2)经济:
材料:“很明显,商货经过这些黑海的大门是否完全自由,不仅决定着十分广泛的贸易,而且决定着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基本联系命运,从而也决定着在这个广大地区恢复文明的基本手段的命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③垄断商路: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古代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六大帝国统治的时间、兴起地点
帝国 统治时间 兴起地点
波斯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伊朗高原
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 巴尔干半岛北部
罗马帝国 前27年—395年 意大利半岛
拜占庭帝国 395年—1453年 巴尔干半岛东部
阿拉伯帝国 7—13世纪 阿拉伯半岛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299年—1922年 小亚细亚半岛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区域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
侵略 扩张 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定都 先以麦地那为都城,后都城为巴格达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建立 帝国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统治措施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政治体制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地位 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幕:多种宗教并存的南亚帝国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7年)
- 贵霜帝国
- 笈多帝国(320-540年)
- 拉其普特时期
-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
-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
-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 “印巴分治”
古代印度
笈多帝国 建立
政治
宗教
德里苏丹国 建立
统治 中央
地方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24页,填写下面表格内容。
强烈的连续性
笈多帝国 建立
政治
宗教
一、笈多帝国
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印度其他的民间信仰,最终演化而成。其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
印度教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4世纪初,在恒河中游兴起,几乎征服北印度
政局稳定,国王控制恒河中下游,其余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一、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建立
统治 中央
地方
二、德里苏丹国
材料:德里苏丹国改变了印度传统的政权形式,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体。德里苏丹国统治的社会基础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
……苏丹作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驿政和文书等。……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划分为若干省份。图格拉王朝时期(1320-1414年),全国共有23个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编》
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地区。13 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苏丹,政教合一。
行省
高丽
日本
第三幕: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
- 早期文明(前300-592年)
- 飞鸟时代(592-710年)
- 奈良时代(710-794年)
- 平安时代(794-1185年)
- 幕府统治(1206-1526年)
- 镰仓时代 (1185-1333年)
- 南北朝时代
- 室町时代 (1336-1573年)
- 安山桃土时代
- 江户时代 (1609-1867年)
- 明治时代 (1868-1912年)
一、古代日本
秦汉之际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10世纪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 世纪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1)背景:
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开始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5)影响:
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
(4)特点:
日本 隋唐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划分为国、郡、里 郡县制
选官 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 科举制
经济 土地制度 实行 “班田收授法” 均田法
赋税制度 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租庸调
一、古代日本
(3)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傀儡
掌握实权
将军的家臣
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
②经济:庄园经济的形成;
③武装:武士集团的形成;
(1)背景:
(2)形成: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造成封建分裂割据。
(4)影响:
(5)结束:
1869年的戊辰战争的结束,标志着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被推翻。
一、古代日本
2.幕府政治
投靠
不输
庄园领主
743年。政府颁布“垦田永世私财发”,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天下诸人竟为垦田,势力之家驱使百姓,贫穷百姓无假自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天皇
不入
农民
武士
应募
幕府将军
一、古代日本
2.幕府政治
土地国有制
土地私有制
封建庄园经济的形成: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兼并盛行
吸收儒家文化武士道精神
庄园经济为基础
独立性较大
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规定:
一、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
二、除特许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
六、外国船到来,应即呈报江户。并应按照往例……派遣监视舰船。
……
九、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之货物。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中古部分》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有关锁国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却是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政策无疑是个有利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面对世界格局,意图以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高句丽、百济、新罗
朝鲜半岛基本统一
高丽王朝
二、古代朝鲜
7C末
10C初
14C末
16C末
新罗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朝鲜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共抗侵略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
结合本课所学,列举唐宋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
①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促进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②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过渡。
③朝鲜的新罗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④北宋时,大越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了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①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力强盛,具有高度的国际威望。
③对外交通发达
④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国人和外来文化采取较开明的态度
中古时期,中华文化深刻影响周边国家的原因?
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帝国
中华帝国
(唐宋元明)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朝鲜
日本
越南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基督教文明
伊斯兰文明
儒家文明
中古时期的亚洲
伊斯兰教主宰的西亚帝国国
儒家文化影响的
东亚国家
多种宗教并存的
南亚帝国
阿拉伯帝国
帝国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
奥斯曼帝国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笈多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印度教与帝国统治
大化改新、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帝国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
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与帝国统治
独立发展
相互联系
课堂小结
链接高考
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D
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