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时间
____周星期_____
审核人
主备人
授课时间
___周星期___需 课时
第一单元第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阅读评价
组别
组长
组 员
班级
评价
教师
评价
1
2
3
4
5
6
7
8
展示次数
终结评价
展示质量
一、核心目标
精读细嚼 明确目标:逐条铭记 摄取关键;聚焦要点 定向导航。
学习语言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找出文中最主要的两种表达方式并说出其作用。
二、目标链接
梳理知识 吸纳积累:深度阅读 小组整合;建构知识 获取方法。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记 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记叙的视角(或人称)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的方法: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也叫分叙)等。作用:①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②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
2.描 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分,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部特征写。行动(动作)描写:即对于人的具体行动的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人物。心理描写:即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活动的方法。作用:①再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抒发感情。②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③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感。
3.抒 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作用是: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
4.议 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作用是:①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和说服力,提高战斗性;②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
5.说 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作用:①用来把事物的外形、特点、性质、构造、功能等解说清楚,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②是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也常在议论文中与议论交叉使用。③常用于应用文。
五种表达方式的区分“顺口溜”: 记叙重过程,议论重观点, 描写重印象,说明重介绍,抒情重情感。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三、阅读过程
1.走近莫顿·亨特及其作品
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等。他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供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故事也被中学课本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他的写作特征为:细腻、有哲理!
2.导语设计与推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学习了本文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 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整体感悟 卒章反刍
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或学生学习过程笔记
1.初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找出你读不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注上拼音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整理出小组生字词解读成果。
(2)请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摘出你喜欢的语句,并简要说出喜欢的原因。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开展班级交流。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纳罕:指感到纳闷,惊奇,诧异和吃惊以及惊讶的意思。)
A.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B.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纳罕:琢磨。)
C.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训诫:教导和告诫。?) D.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认真阅读文段,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新。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品读下面语句,简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答:听见有人啜泣,竟然不知道是谁。最后才发现是自己。可见,“我”当时已经被吓傻了。这句心理描写,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充满了童真童趣。
②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答:这句话用议论的方式点明全文的主旨,通过亨特的体验,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将困难化整为零,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它。
(二)小组合作 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 疑义相析 解疑互进 献疑待诂
1.细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一句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其具体的类别是环境描写,其作用是能烘托人物的心情。夜幕降临,自己独自一人在岩石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更增添孤独与恐惧感。同时也为后来战胜恐惧和困难,增强勇气,埋下伏笔。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表达方式:议论。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3)“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有何含义?
答:“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大困难也就解决了。
(4)本文对人物刻画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的描写方法。
2.朗读品鉴
分小组朗读课文中有关胆怯和勇敢的描写(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看谁最能够读出其心理状态。
(1)评选的结果是
(2)我对这次评选的看法是
3.新语文实践活动 有一位美国的老教育家来中国考察。这位老太太选了三个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实验:一个是两岁的女孩,一个是六岁的男孩,一个是十二岁的女孩。她把一个瓶子作“井”,用三个小球分别代表这三个孩子,让他们各自用绳子牵着小球。然后讲了游戏规则:“你们正在枯井里玩耍,突然枯井冒出大水,你们必须三秒钟里逃离险境。”游戏的结果是:最小的女孩最早逃出“井”口,六岁的男孩其次,最大的女孩最后离开险境,所用时间没超过两秒钟。这个实验结果,让这个老教育家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同样的实验在别的国家都失败了。
上文主要运用了_记叙_的表达方式。请在结尾续写一个议论句,揭示是什么感动了老教育家。
续写示例:这三个小孩的行为,反映出中国青少年具有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或:表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或:遇事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这是成功的心理条件。)
(三)交流展示 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 教师点拨
1.学生学习后的认识与收获(或教师对学案的修改意见)
2.学生学习后还存在的问题(或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小结)
(四)紧扣目标 发展扩读(10分钟)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 方法迁移 扩读增量 发展能力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五)矫正评价 能力测读(15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 组内小结 准确表述 待师验证
目标测评与拓展延伸(50分)
1.基础知识堂清检测(10分)
下列划线词注音或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苍茫)
A.瘦骨嶙峋(lín?xún) 头晕目眩(xùn) 沧茫 耸立B.训诫(xùn?jiè) 耸立(sǒng) 心惊肉跳 四合
C.啜泣(chuò?qì) 凝视(níng) 纳罕 小心翼翼?D.迂回(yū) 灰心丧(sàng)气 峭壁 暮色
2.细读《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后回答问题。(40分)
(1)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B )(10分)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A项只强调了感动影响的深远;C、D只强调了此刻瞬间的感受)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10分)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一枕”扣住了“夜”“不眠”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睡的情状。
(3)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10分)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动作描写。通过“护 ”“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人的感人形象,突出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4)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10分)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表达了此刻“我”因为得到了老师的同情理解,内心暗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