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辨析手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辨析手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2 23:34:47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之“辨析手法”
导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
苏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人间汗漫游。
鼓枻①何曾惊水怪,挂帆长是碍云头。
淮阴市上初相识,彭泽门前久滞留。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秋。
[注]①枻:船桨。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知识梳理
题型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在诗歌鉴赏领域,要求学生能赏析诗歌作品,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对诗歌运用的手法及表达效果发表自身评价。
对于“辨析手法”这一考点,《课标》期望学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不同手法在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塑造形象以及凸显主旨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提升对诗歌作品的综合理解与审美能力。
《考纲》规定学生能够准确辨别诗歌中运用的各类手法,掌握手法的作用与相关表达效果,感受手法所带来的语言特色,考察学生对手法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凝练性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比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简洁却极为形象地营造出壮丽、新奇的雪景氛围,富有感染力。
总之,从《课标》与《考纲》的角度来看,诗歌鉴赏之“辨析手法”这一考点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各类手法在诗歌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作用和艺术效果,以提升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一、提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
2.这首诗在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就其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3.这两首诗都描写了XXX,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
4.与XXX相比,本诗在运用表现手法抒发情感方面有何独特之处?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6.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呈现这一画面?
二、高频手法梳理
1.常见的修辞及作用
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双关、互文
(1)比喻: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喻体,描绘本体、突出特征的手法
例: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 “飞流的瀑布” 比作 “落下的银河”,凸显瀑布的磅礴气势)。
作用:诗人借助比喻摹形绘声,传情达意,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比喻经过联想点化,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景、物)人的动作、情感、语言等,使其人格化的手法。
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泪”“惊心” 分别赋予“花”“鸟”人的悲伤情绪,暗合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痛心)。
作用:融情于景,引发读者联想,突显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双关: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语音的相似性,使语句同时表达两层意思(表层义与深层义)的手法,分“语义双关”“谐音双关”。
例:杜甫《兵车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朱门”代指“富贵人家”,以贫富对比凸显社会不公)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起来饶有风趣,耐人寻味,表达一种含蓄、委婉的情感。
(4)互文:前后两句或句内成分,看似各说一事,实则相互呼应、相互补充,需合起来理解的手法(“互文见义”)。
例:《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需理解为 “将军和壮士们历经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十年后归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
作用: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5)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程度,突出表达效果的手法。
例: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白发” 夸张写出将军与征夫长期戍边的辛劳,凸显思乡与忧国之情)。
作用: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更突出,更鲜明表达事物作用,作者依靠想象去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去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
(6)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的两句(或句内成分),表达相关或相反意思的手法。
例: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对“长河”、“孤烟” 对“落日”、“直”对“圆”,句式工整,勾勒边塞雄浑画面)。
作用: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借代:不直接说出本体,而用与本体相关的事物(如特征、所属、工具等)代替本体的手法。
例:杜甫《兵车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 “朱门” 代指 “富贵人家”,以贫富对比凸显社会不公)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8)设问 / 反问:设问是“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式表肯定 / 否定,无需回答。
例: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前句设问“卖炭赚钱为了什么”,后句回答“买衣食”,凸显卖炭翁的贫苦)。
作用: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反复:为突出情感、强调观点,故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式的手法,分“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例: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续重复 “盼望着”,强化对春天到来的急切期待之情)。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10)用典:引用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或前人诗文,借典故内涵表达情感、阐明道理的手法(此处侧重修辞层面的简洁用典,与表现手法中“用典”互补)。
例: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 “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 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心愿)。
作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
【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四)
姜夔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诗歌第四句“舟尾春风飐客灯”历来被赞为炼字与修辞的典范,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此句妙处,并指出 “飐” 字的表达效果。(8 分)
2.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客观景物,将自身情感寄托在景物中,间接表达情感的手法(景与情直接关联,景随情变)。
例: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枯藤”“老树”“西风” 等萧瑟秋景,烘托游子漂泊无依的思乡之愁,景与情高度融合)。
作用:避免直抒胸臆的直白,使情感表达更含蓄、细腻,达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从景物中自然感知情感。
(2)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某一具体事物(如梅、兰、竹、菊),赋予事物象征意义,间接表达诗人的品格、志向或追求的手法(物与志有内在关联)。
例:陆游《卜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 即便凋零、碾为尘土仍保持香气的特征,象征自己虽遭贬谪、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作用:将抽象的品格、志向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让表达更形象、深刻,既避免情感的直白外露,又能引发读者对“物”与“志”关联的思考,增强共鸣。
(3)对比:将两种相反或相关的事物(如今昔、明暗、悲欢)并列描写,突出差异,强化表达效果的手法。
例: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 的依旧(昔日繁华象征)与“朱颜”的改变(今日亡国后容貌、心境的衰败)形成对比,凸显亡国后物是人非的悲凉与悔恨)。
作用:通过鲜明的差异对比,放大事物特征或情感冲突,增强表达的张力与说服力,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倾向或对事物的评判。
(4)用典:引用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或前人诗句,丰富内容、深化情感的手法(分“明典”“暗典”,明典直接提及人名 / 事件,暗典隐含典故内涵)。
例: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引用“廉颇晚年仍能大碗吃饭,证明自己未老仍可带兵”的典故,表达自己虽已年迈,却仍渴望被朝廷重用、为国征战的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
作用:以简洁的语言承载丰富的历史内涵,让情感表达更厚重、有文化深度,同时体现诗人的学识积累,避免情感表达的平淡直白。
(5)动静结合
定义:同时描写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或通过动态描写凸显静态,使画面更鲜活的手法(分“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两类)。
例: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鸟鸣”的动态声音,衬托“林”“山”的静态幽静,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营造出山林清幽寂寥的意境)。
作用:打破单一静态或动态描写的单调感,让景物画面更立体、鲜活,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与感染力,使读者如临其境。
(6)虚实结合:“实”指眼前真实存在的景物、场景;“虚”指回忆、想象、梦境或未来的场景,两者结合可拓展意境空间的手法。
例: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共剪西窗烛”是想象未来与友人团聚的虚景,虚实结合,凸显对友人的思念与归期难定的惆怅)。
作用:突破 “眼前景” 的时空限制,拓展意境的广度与深度,让内容层次更丰富,情感表达更细腻(如思念、遗憾、期盼等),避免描写与情感的局限。
【练习】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 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 “听泉” 二字相切合。
C. 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 分)
3.表达方式
(1)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景物、人物、场景的形态、特征、状态进行具体刻画的表达方式,是诗歌中营造画面感的核心手段。
按描写角度可细分为“细节描写”“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工笔”等。
例句:
①感官描写(视觉 + 听觉):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前两句“云黑”“火明”是视觉描写,勾勒雨夜的明暗对比;后两句 “红湿”“花重”也是视觉描写,细致刻画雨后春花的湿润饱满,暗含对春雨的喜爱)。
②细节描写: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满面尘灰”“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细节,精准刻画卖炭翁长期劳作的艰辛模样,为后文“苦宫市”的主题铺垫)。
③侧面描写:《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不直接写木兰作战的英勇,而是通过“关山度若飞”的行军速度、“金柝传声”“铁衣映寒光” 的战场环境,侧面烘托木兰的坚毅与战场的艰苦)。
作用:将抽象的场景、人物转化为 “可感的画面”,让读者如临其境;通过细节或感官刻画,间接传递诗人的情感(如喜爱、同情、赞美),同时为诗歌主题或情感表达做铺垫,避免内容空洞。
(2)抒情:直接或间接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如喜、怒、哀、思、愤)的表达方式,是诗歌的“情感核心”,主要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用典抒情等,与表现手法交叉关联,但此处侧重“情感表达的直接性”分类)。
例句:
①直抒胸臆: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用“无死”“丹心”“照汗青”表明“舍生取义、坚守气节”的情感态度,无需借助景物或典故,情感强烈直白)。
②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虽为散文,抒情逻辑通用)“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通过“淫雨、阴风、浊浪”的凄凉之景,间接抒发“去国怀乡”的悲愁,情感含蓄,需结合景物推导)。
③ 间接抒情(托物抒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红”(落花)自比,不直接说“自己虽辞官仍愿为国奉献”,而是通过“落红护花” 的物象,间接表达奉献之情,情感委婉深沉)。
作用:“直抒胸臆”能快速传递核心情感,增强情感的冲击力与感染力,适合表达强烈、直白的情感(如壮志、悲愤);“间接抒情”能避免情感表达的直白与空洞,让情感与景、物、典融合,更显细腻、含蓄,引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使诗歌更具韵味。
【练习】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1.下列对第一首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叶晚萧萧”以视觉描写勾勒秋日傍晚的萧瑟,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B.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运用白描,简洁勾勒潼关周边的山水景象
C.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中“随”“入”两字,将静态描写转化为动态描写
D. “犹自梦渔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第二首诗中,下列选项与“澹烟衰草有无中”所用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霜日明霄水蘸空 B. 鸣鞘声里绣旗红
C. 万里中原烽火北 D. 酒阑挥泪向悲风
3.请结合第二首诗的具体诗句,分析词人是如何通过不同表达方式的组合,传递复杂情感的。
(答题要求:① 明确指出两种及以上表达方式;②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③ 阐述表达方式与情感的关联)
课后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题目。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宋] 王安石
玉堂①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题目】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题目。
咏省壁①画鹤
[唐]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唐]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题目】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需结合表现手法作答)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题目。
答友人论学
[明] 顾炎武
宁人①负沟壑,不忍负孔孟。
别弟②在河干,遗言空哽咽。
虽无八股文,汉家有正统。
何必读遗书,且共讲王政。
王政本于德,民生所由出。
儒者务斯道,岂徒为章句。
尔来百馀年,学说多支离。
开门集众徒,各自标宗旨。
高谈动鬼神,矫行诬天地。
吾道未可亡,斯文未终丧。
寄语读书人,斯言非戏论。
【注】①宁人:顾炎武自号。②别弟:顾炎武曾与弟弟顾仲熊分别,此后弟弟去世。
【题目】诗歌中 “高谈动鬼神,矫行诬天地” 两句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鉴赏之“辨析手法”
导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
苏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人间汗漫游。
鼓枻①何曾惊水怪,挂帆长是碍云头。
淮阴市上初相识,彭泽门前久滞留。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秋。
[注]①枻:船桨。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用词巧妙。“洗”“供”分别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山的隽美,“禅心”乃水洗出,“诗笔”因山供给,新奇而有韵味。
(2)构思巧妙。上句说水洗出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有层进意味;下句说山给自己赋诗赞美的冲动,却又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尽情游历山水而发愁,有转折意味。
(3)手法巧妙。上句以实写虚,借水的澄澈写出内心的纯净通明;下句运用拟人手法,山色秀美,为诗人提供写诗的欲望和冲动。
知识梳理
题型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在诗歌鉴赏领域,要求学生能赏析诗歌作品,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对诗歌运用的手法及表达效果发表自身评价。
对于“辨析手法”这一考点,《课标》期望学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不同手法在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塑造形象以及凸显主旨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提升对诗歌作品的综合理解与审美能力。
《考纲》规定学生能够准确辨别诗歌中运用的各类手法,掌握手法的作用与相关表达效果,感受手法所带来的语言特色,考察学生对手法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凝练性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比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简洁却极为形象地营造出壮丽、新奇的雪景氛围,富有感染力。
总之,从《课标》与《考纲》的角度来看,诗歌鉴赏之“辨析手法”这一考点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各类手法在诗歌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作用和艺术效果,以提升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一、提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
2.这首诗在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就其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3.这两首诗都描写了XXX,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
4.与XXX相比,本诗在运用表现手法抒发情感方面有何独特之处?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6.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呈现这一画面?
二、高频手法梳理
1.常见的修辞及作用
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双关、互文
(1)比喻: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喻体,描绘本体、突出特征的手法
例: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 “飞流的瀑布” 比作 “落下的银河”,凸显瀑布的磅礴气势)。
作用:诗人借助比喻摹形绘声,传情达意,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比喻经过联想点化,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景、物)人的动作、情感、语言等,使其人格化的手法。
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泪”“惊心” 分别赋予“花”“鸟”人的悲伤情绪,暗合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痛心)。
作用:融情于景,引发读者联想,突显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双关: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语音的相似性,使语句同时表达两层意思(表层义与深层义)的手法,分“语义双关”“谐音双关”。
例:杜甫《兵车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朱门”代指“富贵人家”,以贫富对比凸显社会不公)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起来饶有风趣,耐人寻味,表达一种含蓄、委婉的情感。
(4)互文:前后两句或句内成分,看似各说一事,实则相互呼应、相互补充,需合起来理解的手法(“互文见义”)。
例:《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需理解为 “将军和壮士们历经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十年后归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
作用: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5)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程度,突出表达效果的手法。
例: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白发” 夸张写出将军与征夫长期戍边的辛劳,凸显思乡与忧国之情)。
作用: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更突出,更鲜明表达事物作用,作者依靠想象去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去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
(6)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的两句(或句内成分),表达相关或相反意思的手法。
例: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对“长河”、“孤烟” 对“落日”、“直”对“圆”,句式工整,勾勒边塞雄浑画面)。
作用: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借代:不直接说出本体,而用与本体相关的事物(如特征、所属、工具等)代替本体的手法。
例:杜甫《兵车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 “朱门” 代指 “富贵人家”,以贫富对比凸显社会不公)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8)设问 / 反问:设问是“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式表肯定 / 否定,无需回答。
例: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前句设问“卖炭赚钱为了什么”,后句回答“买衣食”,凸显卖炭翁的贫苦)。
作用: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反复:为突出情感、强调观点,故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式的手法,分“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例: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续重复 “盼望着”,强化对春天到来的急切期待之情)。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10)用典:引用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或前人诗文,借典故内涵表达情感、阐明道理的手法(此处侧重修辞层面的简洁用典,与表现手法中“用典”互补)。
例: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 “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 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心愿)。
作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
【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四)
姜夔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诗歌第四句“舟尾春风飐客灯”历来被赞为炼字与修辞的典范,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此句妙处,并指出 “飐” 字的表达效果。(8 分)
【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与以动衬静的手法(两种修辞各 2 分,共 4 分)。
拟人:“春风”被赋予人的动作“飐”,仿佛它主动轻柔吹动客船的灯火,将无形的春风写得可感可触,赋予画面灵动的生机。
以动衬静:“飐客灯”的细微动态,反衬出深夜江面的静谧,更凸显出诗人独宿舟中的孤寂心境。
“飐”字效果:“飐”意为“轻轻晃动”,精准描绘出灯火在春风中摇曳的姿态。既呼应了“春风”的存在,又暗含诗人漂泊无依的飘摇之感,一字兼具画面感与情感张力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 “睡不成” 的原因。(4 分)
【答案】①船夫“黄帽传呼”的声音惊扰睡眠。
②深夜投篙破冰行船,动作与环境干扰。
③身处江南旧泊之地,触景生情引发思绪。
④羁旅漂泊的孤寂与对归程的复杂心绪。
2.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客观景物,将自身情感寄托在景物中,间接表达情感的手法(景与情直接关联,景随情变)。
例: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枯藤”“老树”“西风” 等萧瑟秋景,烘托游子漂泊无依的思乡之愁,景与情高度融合)。
作用:避免直抒胸臆的直白,使情感表达更含蓄、细腻,达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从景物中自然感知情感。
(2)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某一具体事物(如梅、兰、竹、菊),赋予事物象征意义,间接表达诗人的品格、志向或追求的手法(物与志有内在关联)。
例:陆游《卜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 即便凋零、碾为尘土仍保持香气的特征,象征自己虽遭贬谪、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作用:将抽象的品格、志向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让表达更形象、深刻,既避免情感的直白外露,又能引发读者对“物”与“志”关联的思考,增强共鸣。
(3)对比:将两种相反或相关的事物(如今昔、明暗、悲欢)并列描写,突出差异,强化表达效果的手法。
例: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 的依旧(昔日繁华象征)与“朱颜”的改变(今日亡国后容貌、心境的衰败)形成对比,凸显亡国后物是人非的悲凉与悔恨)。
作用:通过鲜明的差异对比,放大事物特征或情感冲突,增强表达的张力与说服力,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倾向或对事物的评判。
(4)用典:引用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或前人诗句,丰富内容、深化情感的手法(分“明典”“暗典”,明典直接提及人名 / 事件,暗典隐含典故内涵)。
例: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引用“廉颇晚年仍能大碗吃饭,证明自己未老仍可带兵”的典故,表达自己虽已年迈,却仍渴望被朝廷重用、为国征战的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
作用:以简洁的语言承载丰富的历史内涵,让情感表达更厚重、有文化深度,同时体现诗人的学识积累,避免情感表达的平淡直白。
(5)动静结合
定义:同时描写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或通过动态描写凸显静态,使画面更鲜活的手法(分“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两类)。
例: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鸟鸣”的动态声音,衬托“林”“山”的静态幽静,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营造出山林清幽寂寥的意境)。
作用:打破单一静态或动态描写的单调感,让景物画面更立体、鲜活,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与感染力,使读者如临其境。
(6)虚实结合:“实”指眼前真实存在的景物、场景;“虚”指回忆、想象、梦境或未来的场景,两者结合可拓展意境空间的手法。
例: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共剪西窗烛”是想象未来与友人团聚的虚景,虚实结合,凸显对友人的思念与归期难定的惆怅)。
作用:突破 “眼前景” 的时空限制,拓展意境的广度与深度,让内容层次更丰富,情感表达更细腻(如思念、遗憾、期盼等),避免描写与情感的局限。
【练习】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 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 “听泉” 二字相切合。
C. 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 分)
【答案】
1.D
2.①听泉时间短与长的对比,乍一听仿佛溪水对着门户,听久了觉得屋子就是船;②泉声大小的对比,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阔伟岸,有时如细点般清脆圆润。
3.表达方式
(1)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景物、人物、场景的形态、特征、状态进行具体刻画的表达方式,是诗歌中营造画面感的核心手段。
按描写角度可细分为“细节描写”“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工笔”等。
例句:
①感官描写(视觉 + 听觉):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前两句“云黑”“火明”是视觉描写,勾勒雨夜的明暗对比;后两句 “红湿”“花重”也是视觉描写,细致刻画雨后春花的湿润饱满,暗含对春雨的喜爱)。
②细节描写: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满面尘灰”“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细节,精准刻画卖炭翁长期劳作的艰辛模样,为后文“苦宫市”的主题铺垫)。
③侧面描写:《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不直接写木兰作战的英勇,而是通过“关山度若飞”的行军速度、“金柝传声”“铁衣映寒光” 的战场环境,侧面烘托木兰的坚毅与战场的艰苦)。
作用:将抽象的场景、人物转化为 “可感的画面”,让读者如临其境;通过细节或感官刻画,间接传递诗人的情感(如喜爱、同情、赞美),同时为诗歌主题或情感表达做铺垫,避免内容空洞。
(2)抒情:直接或间接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如喜、怒、哀、思、愤)的表达方式,是诗歌的“情感核心”,主要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用典抒情等,与表现手法交叉关联,但此处侧重“情感表达的直接性”分类)。
例句:
①直抒胸臆: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用“无死”“丹心”“照汗青”表明“舍生取义、坚守气节”的情感态度,无需借助景物或典故,情感强烈直白)。
②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虽为散文,抒情逻辑通用)“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通过“淫雨、阴风、浊浪”的凄凉之景,间接抒发“去国怀乡”的悲愁,情感含蓄,需结合景物推导)。
③ 间接抒情(托物抒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红”(落花)自比,不直接说“自己虽辞官仍愿为国奉献”,而是通过“落红护花” 的物象,间接表达奉献之情,情感委婉深沉)。
作用:“直抒胸臆”能快速传递核心情感,增强情感的冲击力与感染力,适合表达强烈、直白的情感(如壮志、悲愤);“间接抒情”能避免情感表达的直白与空洞,让情感与景、物、典融合,更显细腻、含蓄,引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使诗歌更具韵味。
【练习】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1.下列对第一首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叶晚萧萧”以视觉描写勾勒秋日傍晚的萧瑟,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B.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运用白描,简洁勾勒潼关周边的山水景象
C.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中“随”“入”两字,将静态描写转化为动态描写
D. “犹自梦渔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第二首诗中,下列选项与“澹烟衰草有无中”所用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霜日明霄水蘸空 B. 鸣鞘声里绣旗红
C. 万里中原烽火北 D. 酒阑挥泪向悲风
3.请结合第二首诗的具体诗句,分析词人是如何通过不同表达方式的组合,传递复杂情感的。
(答题要求:① 明确指出两种及以上表达方式;②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③ 阐述表达方式与情感的关联)
【答案】
1.D(解析:“犹自梦渔樵”并非直抒胸臆。词人即将抵达“帝乡”(长安),却“梦渔樵”,通过“梦境”这一虚写场景间接流露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无直接抒情词,故D项“直抒胸臆”判断错误;A 项“红叶”是视觉描写,B 项“残云”“疏雨”是白描,C 项“随”“入” 赋予树色、河声动态,均正确)
2.D(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是视觉描写,刻画边塞的苍茫景象。A项 “霜日明霄水蘸空”(视觉)、B项“鸣鞘声里绣旗红”(听觉 + 视觉)、C项“万里中原烽火北”(视觉)均为描写;D项“酒阑挥泪向悲风”中“挥泪”是动作描写,“悲”是直接情感词,兼具描写与直抒胸臆,与题干“单纯景物描写”的表达方式不同,故选D)
3.词人通过 “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与 “直抒胸臆” 的组合,传递出对中原沦陷的痛心、戍边的孤寂与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层次丰富。
① 景物描写奠定情感基调:开篇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以“霜日”“明霄”“绣旗”等视觉意象勾勒边塞的壮阔,又以“澹烟衰草”的苍茫景象暗衬边塞的荒凉,既展现边塞的雄浑,又隐含对国土沦丧的悲凉,为后文情感抒发铺垫
② 动作描写暗含情感:“一尊浊酒戍楼东” 中“饮酒” 的动作,看似闲适,实则是词人借酒浇愁的无奈之举;“酒阑挥泪”的动作,将内心的悲痛外显,无需直白抒情,却比言语更显沉痛,让情感表达更具象。
③ 直抒胸臆强化情感:“万里中原烽火北”直接点出“中原沦陷于烽火以北”的现实,“悲风”中的“悲”字更是直接点明情感基调,将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中隐含的悲痛,转化为直白的愤懑,让复杂情感(国土沦丧之痛、戍边孤寂之苦、报国无门之愤)更强烈、更鲜明。
课后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题目。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宋] 王安石
玉堂①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题目】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比喻修辞)。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考点对应】:本题核心考查比喻修辞的识别与作用分析。尾联将 “绿石砚” 与 “故人袍色”“故人之心” 建立喻体与本体的关联,通过器物特质映射人格品质,既体现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 的优势,又借修辞实现情感的升华 —— 从对器物的鉴赏转向对友人品格的赞美与境遇的惋惜。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题目。
咏省壁①画鹤
[唐]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唐]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题目】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需结合表现手法作答)
【答案】:①宋之问诗:运用 “托物言志” 手法,以画鹤 “恋恩波” 喻自身对帝王的感恩与忠诚,思想境界以忠君颂恩为主,带有封建官僚的价值取向。②陈子昂诗:以 “托物言志” 为核心,借画鹤 “独舞”“孤飞”“长鸣” 的形象自比,暗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与不与世俗同流的气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与超脱性。
【考点对应】:本题聚焦托物言志这一高频表现手法。两首诗均以 “画鹤” 为载体,但通过赋予物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宋诗鹤 “恋恩波”、陈诗鹤 “孤飞长鸣”),传递截然不同的情感与追求,考查学生对 “物” 与 “志” 关联的理解,以及表现手法如何服务于思想内涵的分析能力。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题目。
答友人论学
[明] 顾炎武
宁人①负沟壑,不忍负孔孟。
别弟②在河干,遗言空哽咽。
虽无八股文,汉家有正统。
何必读遗书,且共讲王政。
王政本于德,民生所由出。
儒者务斯道,岂徒为章句。
尔来百馀年,学说多支离。
开门集众徒,各自标宗旨。
高谈动鬼神,矫行诬天地。
吾道未可亡,斯文未终丧。
寄语读书人,斯言非戏论。
【注】①宁人:顾炎武自号。②别弟:顾炎武曾与弟弟顾仲熊分别,此后弟弟去世。
【题目】诗歌中 “高谈动鬼神,矫行诬天地” 两句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①这两句运用 “议论” 的表达方式,直接针砭明末清初 “学说支离” 的乱象:“高谈动鬼神” 批判空谈义理、脱离实际的学风,“矫行诬天地” 斥责伪善行径对正道的亵渎。②议论中暗含 “描写”,以 “高谈”“矫行” 勾勒出假学者的丑态,使批判更具画面感。③两种表达方式结合,强化了作者维护儒学正统、倡导务实学风的立场,情感鲜明,立场坚定。
【考点对应】:本题精准考查表达方式的识别与组合作用。诗句以 “议论” 为核心,直接表达对时弊的批判(这是议论 “鲜明表意” 的优势),同时嵌入 “高谈”“矫行” 等动作描写,避免议论的枯燥,让批判更具象。通过分析两种表达方式的融合,可清晰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主旨,体现高考对 “表达方式服务于内容” 的深层考查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