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速度概念的建立。
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课件。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设计者: )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播放动画: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判断乌龟胜利的依据是什么?在百米赛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就让我们共同启程,开始本节的快乐之旅吧,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板书课题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19页至第22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速度
活动一:
学生讨论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定时间,比路程
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跑在前面的通过路程多,运动得快。
事例:同学们从同—地点起跑,谁跑在前面谁胜。
2.定路程,比时间
通过相同的路程,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所以运动得快。
事例:
同学们在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冠军。
【反思小结】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
活动二:
1.学生阅读课本第20页内容,教师讲述,理解速度定义及计算公式。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例题,学会单位换算,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及变形公式。
【反思小结】
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速度的公式是v=,变形公式s=vt,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主单位是m/s,另外常用单位是km/h,1 m/s=3.6 km/h,1 km/h= m/s
【针对训练】 完成针对练一:速度
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经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B.所用的时间越少,速度越大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20 km/h的速度大于15 m/s的速度
【教师点拨】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所以C正确。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A没有指明时间,B没有指明路程,所以都不对。速度是有单位的物理量,要想进行比较,必须把两个数据的单位统一后才能比较,可把15 m/s换算,即15 m/s=15×3.6 km/h=54 km/h,很明显D也不对。故正确答案为C。
匀速直线运动
活动三:
学生讨论课本第21页的“想想议议”:
教材图1.3-3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甲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乙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答案】甲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相等;乙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不相等。
【反思小结】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里最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和方向都不变,路程和时间都在变,但其比值始终不变。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二:匀速直线运动
2.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 )
【教师点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快慢不变,走的路线是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故可判断B中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的练习。
3.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哪个物体运动的路程长;
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哪个物体用的时间短。
二、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v=
3.单位:即m/s;常用单位是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