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 研究与实践 霉变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科学 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 研究与实践 霉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9-09 06: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霉变(1)气候与季节
(2)饲料原料含水量高
(3)饲料加工过程中某 一 些环节处理不当
(4)饲料贮存与运输不当
霉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与饲料卫生关系最为密切的霉菌大部分属于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它们大多数属于中温型微生物(嗜温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0~30℃。其中,曲霉菌属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左右,青霉菌属为25℃左右,镰刀菌属一般为20℃左右。上述几类霉菌按对环境湿度的要求来说属于中生型微生物,其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因此,霉菌的生长繁殖与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有密切的关系。饲料原料如果含水量高,在贮存时容易霉变。而且这种原料如不经干燥处理即用于配合饲料的生产,常会导致其产品的水分含量超标,并使产品也易于霉变。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类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17%~18%时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条件。粉碎后的谷实类在水分含量高时更易发霉。因此,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或称安全水分)之下(如谷实类一般为14%以下)。在生产颗粒饲料时,如果冷却器及配套风机选择不当,或使用过程中调整校对不当,致使颗粒料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导致出机的颗粒料水分含量及料温过高,这样的颗粒饲料装袋后易发生霉变。 ? ?? ?? ?在饲料制粒系统的颗粒料提升料斗和管道中积存的物料,如果未定期清理,可形成霉积料,脱落后进入成品仓和包装袋,易引起整批颗粒料霉变。 ? ?? ?? ?此外,原料仓长期不清理或受到污染,积存在原料仓的物料(尤其是粉碎后的物料)易于发霉。饲料贮存与运输不当 饲料仓库潮湿、鼠害严重,库区未经常清扫和定期消毒,饲料堆垛不合理,库存时间过长,运输时饲料受到雨淋、曝晒等,都容易引起饲料霉变。 (1)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2)霉菌毒素与癌瘤的关系 (3)霉菌毒素在畜产品中残留与人类食品卫生的关系 受霉菌感染的饲料,由于霉菌生长需消耗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以及在霉菌所含霉的作用下使饲料组成成分发生分解,故可使饲料的营养价值严重降低。Bartov等(1982)报道,贮存期间发霉的玉米(玉米含水量为15.1%,贮存96天)中脂肪含量明显减少,由3.8%降低为2.4%;胡萝卜素含量由3.1mg/kg降低为2.3mg/kg;维生素E含量由22.1mg/kg降低为20.6mg/kg。Fritz等(1973)报道,串珠镰刀菌可使被感染的饲料中维生素B1的含量显著下降,从而引起动物维生素B1缺乏症。Richardson等(1962)报道,雏火鸡食入发霉豆粕时可引起生长缓慢,而当添加赖氨酸时则可防止生长下降。其它的研究结果表明,未用抑霉菌剂处理的饲料在贮存40天后可引起脂肪含量下降(Bartov和Paster,1985)和胡萝卜素含量下降(Nahm,1988)。冬小麦感染赤霉菌后脂肪和淀粉的含量均降低。受霉菌污染的玉米,其代谢能下降5%~25%。 饲料霉变除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外,在霉变过程中由霉菌产生的酶、饲料自身所含的酶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使饲料的感官性质恶化,如具有刺激气味、酸臭味道、异常颜色、粘稠污秽感、结块等,导致适口感不良。反刍动物摄入霉菌污染的饲料时,还可破坏瘤胃内异常微生物群的平衡,从而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近年来不断发现有些霉菌毒素与癌肿的发生有关,并已在动物试验中得到证实。在致癌的霉菌毒素中研究最多的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致癌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动物试验证明,用含有黄曲霉毒素15µg/kg的饲料饲养大鼠经68周即可诱发肝癌。除肝癌外,在其它部位也可诱发癌瘤,如胃腺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乳腺瘤、卵巢瘤等。黄曲霉毒素与人类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这已经从人类肝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得到证实。 除黄曲霉毒素外,不断发现其它一些霉菌毒素也可致癌。如杂色曲霉毒素,它是继黄曲霉毒素之后发现的具有强致癌性的霉菌毒素,经动物试验证实除诱发肝癌外,还可诱发肠系膜肉瘤、肝脏肉瘤、横纹肌肉瘤、脾血管肉瘤和胃鳞状上皮癌(Purchase等,1973)。在人类胃癌及肝癌流行病学调查中,孙鹤龄(1983)、徐光炜(1990)、楼建龙(1995)等发现杂色曲霉菌毒素与我国部分地区人群的胃癌及肝癌的高发有密切的关系。赭曲霉毒素可诱发小鼠肝、肾肿瘤。镰刀菌毒素中的T-2毒素可诱发大鼠胃癌、胰腺癌、垂体和脑部肿瘤。青霉菌产生的灰黄霉素(griseofulvin)可诱发小鼠甲状腺和肝肿瘤。岛青霉菌毒素类中的黄天精(luteoskyrin)及环氯素(cyclochlorotin)能诱发小鼠肝癌、肝肿瘤及网织内皮瘤。此外,展青霉素和邹褶青霉素也可诱发癌瘤。实验证明,动物摄入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在肝、肾、肌肉、血、乳汁以及蛋鸡中可检出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因而可能造成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可通过食物链而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大的潜在危害。特别是黄曲霉毒素M1(AFM1),它是黄曲霉毒素B1(AFB1)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存在于动物的乳汁、肝、蛋类等可食部分,尤其是常见于乳汁中。据报道(广西卫生防疫站),当乳牛摄入含AFB1 20µg/kg的饲料时,牛乳中AFM1的平均含量为0.25µg/kg;摄入含AFB1 50µg/kg的饲料时,牛乳中AFM1的平均含量为1.58µg/kg。AFM1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由于乳及乳制品是婴幼儿的主食,而婴幼儿的解毒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乳及乳制品中AFM1对婴幼儿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威胁。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婴儿乳粉中不得检出AFM1(GB 10765-89及GB 10766-89)。此外还有报道,在停止给予含毒素饲料一个月后,猪的组织中仍检出赭曲霉毒素A的残留。(1)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 (2)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 (3)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 (4)应用饲料防霉剂 (5)选育抗霉的作物品种关键在于严格控制原料的含水量。水分含量过高易于发霉,同时会增加加工成本,并使饲料产品中水分含量增高。因此应制定和执行原料含水量的内控标准。凡不符合内控标准要求的原料不得采购和入库。此外,要保证良好的原料贮存条件;原料出库采用“先进先出”制;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原料库存期。 饲料加工后如果散热不充分即装袋、贮存,会因温差导致水分凝结,易引起饲料霉变。特别是在生产颗粒料时,要注意保证蒸气的质量,调整好冷却时间与所需空气量,使出机颗粒料的含水量和温度达到规定的要求(含水量在12.5%以下,温度一般可比室温高3~5℃)。同时,要注意在冷却器中进入和流出的物料流量应一致、料流应均匀,使颗粒料含水量均匀,因为不均匀的冷却和干燥会使颗粒料中有潮湿点,易引起霉菌生长。 饲料产品包装袋要求密封性能好,如有破损应停止使用。饲料产品的贮存应与原料贮存一样保证有良好的贮存条件。产品销售出厂应按“先产先销”的原则,尽量缩短产品库存时间。 运输饲料产品应防止途中受到雨淋和日晒。应向中间营销商或用户强调注意饲料的贮存保管。饲料防霉剂种类很多,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丙酸及其盐类(包括丙酸钠、丙酸钙、丙酸铵和二丙酸铵)。丙酸的防霉效果优于其盐类,但丙酸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气味。二丙酸铵的防腐效果与丙酸相近,且克服了丙酸具有腐蚀性及刺激性气味的缺点。除丙酸及其盐类外,其它的防霉剂还有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山梨酸钠、山梨酸钙,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富马酸和富马酸二甲酯,甲酸和甲酸钠、甲酸钙,脱氢乙酸和脱氢乙酸钠,等等。 除了使用单一型的防霉剂外,目前国际使用防霉剂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复合型的防霉剂,它们是多种有机酸防霉剂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这种复合型防霉剂可以拓宽抗菌谱范围,增强防霉效果。饲料作物的抗霉菌感染能力与遗传因素有关,培育和选用抗霉的作物品种,可使作物减少或免受霉菌侵染,这也是控制霉菌污染的有效途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