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防校园欺凌,建和谐校园
1.班会背景: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小学阶段是预防教育的关键期。部分学生因缺乏辨别能力和应对技巧,可能成为欺凌者、被欺凌者或沉默的旁观者。本次班会通过角色体验、情景模拟等活动,帮助学生识别欺凌行为,掌握应对策略,并联动家庭构建“零欺凌”防护网。
2.班会目标:
认知目标:辨别欺凌行为(肢体/语言/关系/网络欺凌),理解“玩笑”与“欺凌”的界限。
技能目标:掌握“拒绝、求助、保护”三步应对法,学会做“有力量的旁观者”。
情感目标:培养同理心与正义感,强化班级归属感。
家校目标:建立“家庭学校欺凌预警通道”,家长签署《反欺凌承诺书》。
3.班会准备:
教具制作:
情绪脸谱卡:开心/害怕/伤心/生气(四种表情磁贴)
“欺凌识别转盘”:转盘分区展示欺凌场景(如起绰号、孤立、推搡)
求助能量手环:黄蓝双色手环(黄色代表“我需要帮助”,蓝色代表“我支持你”)
班级守护树:KT板大树造型,预留贴叶片的位置
素材准备:
动画短片《小刺猬的烦恼》(被孤立的小刺猬如何获得帮助)
情景卡片:
绿卡(友好行为):分享文具、安慰同学
红卡(欺凌行为):故意绊倒、群聊嘲笑
家校材料:
《家庭反欺凌手册》(含预警信号清单+求助方式)
亲子任务卡:“共建安全网”计划书
4.班会活动过程:
一、感知:情绪气象站(5分钟)。
活动:
学生抽取“情绪脸谱卡”,用身体动作表现情绪(如抱臂发抖表示害怕)。
提问:
“当你被推倒、被取笑时,会是什么表情?看到同学被欺负,你又是什么心情?”
二、认知:欺凌识别实验室(15分钟)。
活动1:转盘对对碰(8分钟)
规则:
转动“欺凌识别转盘”,指针停在哪类场景,小组讨论:
这是玩笑还是欺凌?(例:故意藏同学水杯)
伤害指数: (轻微)到 (严重)
关键提问:
“如果别人说‘只是开玩笑’,但对方哭了,这算欺凌吗?”
活动2:红绿灯行动(7分钟)
情景卡分类:
每组10张行为卡片,分类粘贴到展板:
绿灯区(友好):扶起摔倒的同学。
红灯区(欺凌):朋友圈发同学丑照。
黄灯区(模糊):不让他人加入游戏。
教师点拨:
“黄灯行为需要沟通:如果对方说‘不欢迎’,但未恶意针对,不算欺凌;如果说‘滚开,我们讨厌你’,就是欺凌!”
三、行动:守护者训练营(15分钟)。
活动1:五指应对法(7分钟)。
学习手掌口诀(每根手指代表一步):
拇指(停):冷静不哭闹。
食指(拒):直视对方说“我不喜欢这样!”
中指(离):快速离开现场。
无名指(报):告诉老师/家长。
小指(护):安慰被欺负同学。
情景演练:
模拟“书本被故意扔地上”,练习说拒绝语:“请捡起来!这是不尊重的行为!”
活动2:天使能量圈(8分钟)。
分组任务:
每组领取“被欺凌者”角色卡(如“总被嘲笑口音的小明”),讨论:
旁观者可以做什么?(递纸巾、陪他离开、报告老师)
制作“天使能量卡”:“你的声音很特别,像歌声一样美!”
成果展示:
将能量卡贴到班级守护树上,组成“爱心树冠”。
5.班会小结:
教师结语:
“今天我们点亮三盏守护灯:
识别之灯——看清玩笑与欺凌的边界。
勇气之灯——用五指法保护自己和他人。
温暖之灯——用行动传递支持的力量。
记住:沉默会滋养欺凌,而每一个站出来的你,都是英雄!”
守护仪式:
佩戴双色能量手环(黄环自戴,蓝环送给想守护的人)
6.活动延伸(家校共育):
【家庭安全网计划】
亲子共制《家庭反欺凌公约》:
家长承诺:每天用10分钟倾听孩子校园生活。
学生承诺:遭遇欺凌第一时间告知信任的大人。
家庭暗号:当孩子说“我想吃芒果冰”(代码),表示急需帮助。
【社区联动】
绘制“校园安全地图”:标记危险区(监控死角)与安全区(教师办公室、保安亭)。
邀请民警入校讲座:“法律保护你——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
分层实施建议:
低年级(1、2年级):
侧重识别身体欺凌,用绘本《不要随便欺负我》替代转盘活动。
高年级(5、6年级):
增加网络欺凌辨析,讨论“转发嘲笑视频是否算欺凌”。
班主任关键点:
严禁现场让学生分享被欺凌经历,改用第三方角色卡。
提前与家长沟通班会内容,避免家庭追问引发二次伤害。
重点强调:“报告欺凌不是告密,是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