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他因“梦长庚星而诞”,又因“乘酒捉月,遂沉水中”而死。
他喝起酒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作起文章来“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政治上却屡屡受挫。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这样评价他: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25岁开始在各地漫游,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③长安三年入仕期1(42-44岁):开元十八年(730),30岁的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天宝元年(742)由吴筠等人推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而李白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后受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次入长安在李白的一生中很重要,使其之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这一时期创作的《行路难》《梁甫吟》等作品鞭挞权贵,表现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④再次游历期(45-54岁):离开长安后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之后,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李白热衷于求仙访道,也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园吟》等深刻揭露现实和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作品。
⑤安史之乱期(55-62岁):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从军报国入永王李璘的幕府。李璘心怀野心,被肃宗打败,李白也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中途遇赦东还。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镇临准。61岁的李白去参加李光弼的军队。走到半路就病倒了,第二年病逝于安徽当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等篇。
梦游:
梦中游历,说明这首诗的内容。
天姥:
梦游的对象。在今浙江新昌东仙人,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
吟:
古诗“歌行体”体式,内容上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
留别:
临别留下的赠言。说明本诗写作目的,借“梦游天姥”抒发感慨,向东鲁朋友及自己人生过去告别,以诗明志。
解读题目: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
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 (yǎn) 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学习活动一:读中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感受
诗歌韵律节奏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而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25岁开始在各地漫游,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
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
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梦中第四景:洞天仙境,光明一片,神仙济济,梦游高潮
而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霹雳pī lì 訇然 hōng 悸 jì
古诗“歌行体”体式,内容上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
“飞”字表达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迫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另外两座是方丈、 蓬莱。
”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yan)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明月清辉,把我的身影映在湖里,不久把我送到剡溪。
描绘了一幅雄奇壮美的画面,诗人为之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诗文解读--第一段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 蓬莱。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语:谈论。 明灭:忽明忽暗。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传说中的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的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胜景。
衬托(神奇)
横:遮蔽。 拔:超出。 赤城、天台:山名。 倾:倾斜、倒下。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文解读--第一段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一说一万八千丈为正确版本),对着这天姥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夸张 对比 (高大)
“拔”“掩”。夸张地写天姥山纵可入云,橫可遮天;又用五岳、赤诚相形见绌,万丈天台拜倒脚下,衬托天姥山的高峻挺拔。
诗文解读--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一部分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交待入梦之由,抒发向往之意,为下文梦游天姥山作铺垫。
1.《梦游天姥吟留別》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而非瀛洲,是因为瀛洲“__________”,而天姥山与之相比却“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天台山侧面表现天姥山的高峻。
牛刀小试:情境性默写
学习活动二:赏中品
填写表格,赏析“梦境”
小标题 诗文 赏析(意象、意境、炼字、手法) 表达情感
学习活动二:赏中品
小标题 诗文 赏析(意象、意境、炼字、手法) 表达情感
“飞度镜湖”(示例)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意象:月、湖、影、猿啼…… 炼字:“飞”、“送” 手法:拟人 李白式的浪漫主义的思维方式 轻松愉悦、无所束缚、向往自由
登山奇景 “脚著谢公屐……迷花倚石忽已暝” 意象:海日、山花、奇石 意境:朦胧奇幻 手法:用典 “迷”“倚”“忽”
表达作者的迷恋、沉醉、忘我的情感。
山中夜景 “熊咆龙吟殷岩泉……水澹澹兮生烟” 熊咆、龙吟、山石、泉水、深林、峰峦、 意境:阴森神秘、幽暗恐怖 手法:夸张 “殷”“栗”“惊”
表达了作者震惊、恐惧的情感。
洞天仙境 “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霹雳、石扉、仙府、 虎、鸾…… 意境:光怪陆离 手法:铺陈、拟人 “崩”“摧”“訇”“列”“麻”……
表达了作者迷离、恍惚、惊异的情感。
诗文解读--第二段
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
诗人的心情如何?
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鲁迅
然而梦总有醒来的时候。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现实
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诗文解读--第二段
4.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牛刀小试:情境性默写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诗文解读--第三段
人世间行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这两句是诗人面对黑暗现实的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世事变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诗文解读--第三段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
“别君去兮何时还”点题。
“且放白鹿青崖间”二句是诗人向东鲁诸君表决心:
1.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2.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诗文解读--第三段
摧眉:低眉,低头。 折腰:弯腰。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 事权贵:侍奉有权势的官僚们。事,名作动,侍奉。
开心颜:开心开颜。即心情愉悦,面带笑容。 颜,面容;心,心情。
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这两句卒章显志,表现出他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7.《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刀小试:情境性默写
结构脉络
现实天姥,高大神奇
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阴森恐怖
神仙洞府,富丽缤纷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学习活动三:论中悟
1.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美梦,有人认为是噩梦,也有人认为是美梦与噩梦的矛盾共同体。你怎么看?
“美梦”说
依据: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境是美好的,作者醒来才会惋惜失落。
2、文章第一段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超凡脱俗与雄伟高大,让作者心向往之。所以作者的梦里的天姥山也是美好神秘的。
“噩梦”说
依据: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魂魄都惊动了,应该是因梦中之境而“惊”醒。
2、结合写作背景,梦境是对现实的隐喻。对仙境的描述正是宫廷生活的映照。与后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发愤之言”相呼应。
补 充 资 料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学习活动四:论中悟
2.梦境的自由奇幻是否可以看作李白生来就不愿做官、不愿被世俗牵绊的精神写照?
我们熟悉的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胡适眼中的李白
然而李白究竟是一个山林隐士。他是个出世之士,贺知章所谓“天上谪仙人”。……他的高傲、他的狂放,他的飘逸的想象,他的游山玩水,他的隐居修道,他的迷信符箓,处处都表现出他的出世的态度。……所以我们读他的诗,总觉得他好像在天空中遨游自得,与我们不发生交涉。他尽管说他有济世、拯物的心肠;我们总觉得酒肆高歌、五岳寻仙是他的本分生涯,济世、拯物未免污染了他的芙蓉绿玉杖。
——《白话文学史》第十二章
“……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浮五湖,戏沧洲。”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其十
李白的政治理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世人只看到他的狂傲,却没看到他喊得那么声嘶力竭,无可奈何。生命在最困顿的时候才会发出反抗的强音,他的傲岸不屈建立在他作为一个士人不得志的辛酸悲苦之上。
一句穿越千古的名句背后会是一个灵魂、一个生命所承受的重量。
以本诗来分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①瑰丽的色彩(云霞、明月、渌水、清猿 、海日 、青冥 )
②丰富的想象(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
③大胆的夸张(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倾天台)
④奇特的构思(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到梦境,又回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