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组成和构成
7大高频考点概览
考点0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考点0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考点03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联
考点04 分子的性质与应用
考点05 原子结构
考点06 离子的形成和判断
考点07 分子、原子、离子与物质构成的关系
1.(24-25九上·四川宜宾第二中学校·期中)《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纺织衣布 B.海水晒盐 C.楠木制舟 D.烧制陶瓷
2.(24-25九上·青海西宁二中教育集团·期中)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表面隔热材料升华吸热 B.穿越大气层时通讯暂时中断
C.降落伞打开后迅速下降 D.表面材料的高温氧化
3.为扩大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某地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作品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酸河州黄酒 B.刻河州砖雕 C.绘河州彩陶 D.捏河州泥塑
4.(24-25九上·海南海口八校联考·期中)下列生活常见现象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 B.矿石粉碎 C.石蜡熔化 D.酒精燃烧
5.(24-25九上·广东广州天河执信中学·期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著名的青瓷。下列手工制作陶瓷的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造型 B.干燥 C.烧制 D.冷却
A.A B.B C.C D.D
6.(24-25九上·北京房山区·期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冰雪融化
C.海水蒸发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7.(24-25九上·湖北武汉硚口区·期中)“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镂空雕刻 D.活字印刷
8.(24-25九上·陕西西安新城区西光中学·)国家正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体积分数约为78%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化学变化
D.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臭氧等
9.(24-25九上·山西·期中)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下图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图1)和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图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水的循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图1中水循环通过蒸发过程释放能量
C.图2中a、b中气体的质量比为2:1 D.图1、图2中水发生变化的本质不同
10.(24-25九上·山东青岛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月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千淘万流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1.(24-25九上·天津南开区·期中)下列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汽油挥发 B.糖溶解在水中形成糖水
C.粮食酿醋 D.冰块融化成水
12.(24-25九上·湖南十校·期中)《天工开物》记载了部分古法造物工艺,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五谷酿酒 B.纺纱织布 C.伐木制舟 D.沙里淘金
13.(24-25九上·上海浦东新区·期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呼吸作用 B.铁器生锈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D.食物腐败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汽油挥发 C.石蜡熔化 D.品红扩散
15.(24-25九上·广西南宁第二十六中学·期中)下列变化中,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有颜色改变的变化 B.需要加热的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D.产生光和热的变化
16.(24-25九上·陕西西安长安区·期中)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闻名,下列作品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长安泥塑 B.嘴头空心挂面
C.长安砖雕 D.酿制关中事酒
1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煤油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 B.铜做电缆
C.钢铁作为建筑材料 D.氧气供呼吸
18.(24-25九上·天津河东区·期中)归纳是化学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熔点、密度、可燃性都是化学性质 B.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和质量一定不变
C.二氧化碳、氧化铁、锰酸钾都属于氧化物 D.凡是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19.(24-25九上·广东深圳宝安区七校联考·期中)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保护气
C.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光可制作霓虹灯 D.酒精杀菌消毒
20.(24-25九上·天津南开区·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以防腐 B.铜和铝常用于生产电缆
C.钢铁作为建筑材料 D.汞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
21.(24-25九上·湖北恩施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镁(Mg)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取平制得少量的镁,镁呈银白色,熔点为,质轻、密度为。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工业上主要利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生成氢气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
(1)上述材料中描述镁的化学性质有 (填一点即可)。
(2)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
22.(24-25九上·北京房山区·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在封闭空间内的空气中,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质,并且浓度超过国家标准。
甲醛是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之一,它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室内甲醛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家具、各种黏合剂涂料和合成纺织品等。室内甲醛的释放量与温度、湿度和家具数量等有关。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室内甲醛的释放量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图1。
目前常用的甲醛去除方法主要有自然通风法、活性炭吸附法、植物净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等。光催化氧化法去除甲醛,是在光触媒做催化剂和光照的条件下,甲醛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去除室内甲醛的目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光触媒去除甲醛的效果,结果如图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会有更好的方法去除甲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环保。
(原文作者何刘洁、曹静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醛的物理性质是 (写出一点即可)。
(2)室内甲醛的主要来源有 。
(3)利用光催化氧化法可去除甲醛,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光触媒A比光触媒B去除甲醛的效果好。
②开窗通风和放置活性炭包等措施都可以降低室内甲醛含量。
(5)由图1可知,在实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室内甲醛的释放量与温度的关系是 。
23.(24-25九下·黑龙江大庆第六十九中学·期中)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助燃性——用作燃料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于冶炼金属
C.石墨有滑腻感——用作铅笔芯 D.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
24.(24-25九上·贵州贵阳第二十八中学·期中)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用途”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A.液氧——助燃性——火箭推进剂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活泼——电光源
C.铜丝——导电性——制作导线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保护气
25.(24-25九上·四川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期中)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下列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甲烷作燃料 B.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C.稀有气体填充霓虹灯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26.(24-25九上·福建宁德古田县部分学校·期中)下列物质用途和性质不匹配的是
A.氮气用于食品保鲜——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氦气用作探空气球——氦气密度小且很稳定
C.液氧用于火箭推进剂——氧气具有可燃性
D.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7.(24-25九上·山东青岛第五十九中学·期中)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相符的是
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
A 氧气 助燃性 作嫦娥七号发动机燃料
B 稀有气体 通电可发出不同颜色光 作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保护气
C 氮气 沸点低 作制冷剂
D 氦气 通常条件下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探空气球
A.A B.B C.C D.D
28.(24-25九上·云南昭通永善县·期中)下列关于氧气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氧气易溶于水、所以鱼类可以在水中呼吸
B.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液体,但不能变成固体
C.夏天食物容易变质是因为气温高,与氧气性质无关
D.潜水、医疗急救及炼钢等,都需要氧气
29.(24-25九上·江苏淮安·期中)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酒精具有可燃性,用作燃料 B.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玻璃
C.氮气难溶于水,用作保护气 D.氖气通电时发出橘红色光,用作霓虹灯填充气
30.(24-25九上·山西·期中)“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原理,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暗香已远”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可分为原子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1.(24-25九上·天津河东区·期中)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A.春天到了,花园里的花粉随风飘荡——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气体受热膨胀——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D.1滴水中大约有 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32.(24-25九上·天津南开区·期中)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王安石《梅花》诗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是运动的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为其他分子
D.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分子大小发生了改变
33.(24-25九上·广东深圳宝安区七校联考·期中)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大 空气中的水分子数目增多
B 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固态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C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加压时,氧分子体积变小
D 氧化汞加热分解可得到汞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A.A B.B C.C D.D
34.(24-25九上·广东广州铁一中学·期中)“宏微结合”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下列事实与其微观解释不相符的是
A.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受热后汞原子变大
B.花城广州百花齐放,全城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是因为在氧气中硫接触到氧分子的机率大
D.水和双氧水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
35.(24-25九上·四川宜宾第二中学校·期中)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某种有机物分子图像 分子很小、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B 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的构成不同
C 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D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同种分子构成
A.A B.B C.C D.D
36.(24-25九上·福建漳州龙海区·期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B.液态酒精挥发成气态——分子发生断裂
C.梅花香自苦寒来中闻到的“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D.吹气球时,气球膨胀的主要原因——分子数增加,压强增大
37.(24-25九上·上海杨浦区·期中)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可分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相同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8.(24-25九上·广西来宾兴宾区·期中)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A.元素观:过氧化氢和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微粒观: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C.结构观: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D.转化观: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水
39.(24-25九上·湖南岳阳·期中)下列符号所表示的粒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2H B.H2 C.H2O D.2H+
4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过程会伴随能量变化
C.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非对立的关系
D.物质本身就有优劣之分,应用的方法和目的也存在好与坏的差别
41.(24-25九上·上海浦东新区·期中)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个数必发生改变 B.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42.(24-25九上·四川宜宾第二中学校·期中)如图为筱淇同学制作的某元素一种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外圈上的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内圈上的大球表示质子和中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原子中,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 B.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g
C.该原子是一种氦原子 D.该原子的原子核由4个质子构成
43.(24-25九上·河南开封求实学校·期中)二氧化锆具有良好半透明外观、密度和强度很高,是目前最流行的牙套材料。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锆属于金属元素 B.锆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数为40
C.锆的相对原子质量是91.22 D.锆原子中的中子数是40
44.(24-25九上·广西玉林·期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需要用到稀有金属铼。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关于铼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铼属于非金属 B.铼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C.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86.2g D.铼原子的中子数约为111
45.(24-25九上·上海杨浦区·期中)有关相对原子质量说法错误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B.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是因为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太小
C.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说明一个铜原子的质量大于一个铁原子的质量
D.化合物中,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则该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也越大
46.(24-25九上·四川成都第七中学初中学校·期中)某些含氟化合物有利于保护牙齿。氟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资料学习: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A.氟原子核内有9个中子
B.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g
C.氟元素组成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D.氟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F-
47.(24-25九上·上海浦东新区·期中)有关氧原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16g
B.lg氧原子和1g 氧分子含有相同的原子个数
C.氧原子的摩尔质量就是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D.1mol 的氧原子的质量是16g/mol
48.(24-25九上·广东深圳宝安区七校联考·期中)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铈属于金属元素 B.一个铈原子的核内有58个中子
C.铈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 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49.(24-25九上·湖南十校·期中)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技术,已广泛用于照明、显像等多个领域,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镓原子的中子数为31 B.镓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1
C.镓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50.(24-25九上·湖南郴州苏仙区·期中)对以下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为氦原子结构示意图 B.②③为同种元素的粒子
C.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D.④为金属的原子
51.(24-25九上·天津红桥区·期中)氦-3可作为核聚变燃料,其原子核是由2个质子和1个中子构成的,氦-3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A. B. C. D.
52.(24-25九上·天津红桥区·期中)已知1个硫原子的质量约为,碳12的质量的约等于,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32g B.32 C. D.
53.(24-25九上·福建漳州龙海区·期中)我国科学家利用质量数为37的氩原子与中微子反应产生的电离效应来探测并捕捉到中微子——鬼粒子。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氩气在空气中的含量为0.94%
B.该氩原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氩气可用于制氩氦刀,来治疗肿瘤
D.氩37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9
54.(24-25九上·湖南十校·期中)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表示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B.④中x的数值为2
C.②表示的微粒是阴离子
D.图中共有5种元素
55.(24-25九上·青海西宁二中教育集团·期中)前者决定原子种类,后者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
A.核内中子数,外层电子数
B.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核内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离子所带电荷数
5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符号表达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 B.2个铁离子:
C.2个水分子: D.氨气:
57.(24-25九上·四川宜宾第二中学校·期中)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阳离子一定带正电荷,所以带有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所以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58.(24-25九上·湖南岳阳·期中)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C.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似
D.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59.(24-25九上·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期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银元素:AG B.五氧化二磷:P2O5
C.3个镁离子:2Mg D.两个氧原子:O2
60.(24-25九上·河南·期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表达不正确的是
A.乙醇的化学式:
B.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C.5个氯原子:5Cl
D.3个铝离子:
61.(24-25九上·广东广州广州中学·期中)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微粒观: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分类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C.能量观: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变化观:用糯米与氧气反应能酿制米酒,糯米发生了缓慢氧化
62.(24-25九上·湖北武汉武珞路一校四区·期中)对于下列化学用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
A.①是由钠原子和氯原子构成的
B.②中数字的含义:一个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③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D.④⑤表示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63.(24-25九上·青海西宁二中教育集团·期中)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示例说法正确的是
A.比较:钠原子(Na)和钠离子(Na+)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B.分类: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C.分析:阳离子带正电荷,所以带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D.推理: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64.(24-25九上·湖南十校·期中)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65.(24-25九上·北京陈经纶中学·期中)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
66.(24-25九上·上海浦东新区·期中)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法错误的是
A.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必然改变
C.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2
67.(24-25九上·贵州遵义部分校·期中)科学家曾研发的“人工树叶”在光照条件下放入水中就能不断产生气泡,将水转变为氢气和氧气。如图是“人工树叶”工作时化学原理的微观示意图。
(1)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用图中甲、乙、丙表示)。
(2)甲、乙、丙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3)微观上:水是由 构成的(填“分子”、“原子”或“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 (填“改变”或“不变”,下同)。宏观上: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 (填“改变”或“不变”,下同)。
68.(24-25九上·青海西宁第十一中学·期中)图1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溴原子的质子数是: ,相对原子质量是 ,它属于 (金属/非金属)元素;
(2)图2中属于离子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离子符号是 ;
(3)图2中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
(4)图2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
(5)图2中B与17号元素形成的物质由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69.(24-25九上·宁夏银川景博学校·期中)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②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③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④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
⑥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和离子一定属同种元素
A.③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⑥
70.(24-25九上·广东广州从化区流溪中学·期中)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图1表示锂原子与乙原子形成化合物丙的微观过程。
①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形成离子。
②写出符合该过程形成的化合物丙的化学式 。(图中微粒大小忽略不计)
(2)图2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图3是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根据图3回答下列问题。
①铟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图3中“114.8”表示的是铟元素的 ;
②铟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铟的微观过程表示如图4,请将B框中的信息补充完整 。(已知:氯气与氧气的微粒结构类似)
71.(24-25九上·福建龙岩第五中学·期中)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1869年, (填字母)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张青莲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3)氟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 (填“阳”或“阴”)离子,对应离子符号为 。
(4)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5)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示意图D中的x = 。
②如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字母)。
③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理由是它们的 相同。
72.(24-25九上·广东梅州兴宁实验学校·期中)“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下图所示)。
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多领域利用,将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高温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CO ,每年的排放量大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 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 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正以超世界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任务:
(1)二氧化碳由 (选填“分子、原子、离子”) 直接构成。
(2)煤(主要成分是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3)将分离聚集的CO 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
(4)将CO 封入蓄水层中发生反应的表达式为: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5)被封存的CO 的用途有 。 (写2点)
73.(24-25九上·河南洛阳地矿双语学校·期中)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B. C. D.C(金刚石)
74.(23-24九上·宁夏银川唐徕中学南校区·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2)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如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化学符号)。
②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③锂和钠属于不同种原子,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 不同。
(3)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示意图D中的x= 。
②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和 。(填字母)
③C粒子属于 离子(填“阴”或“阳”)。
75.(24-25九上·山东菏泽郓城县·期中)世界是物质的。从宏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又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铍原子的质子数为 ,铍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图2中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各原子的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相同。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层数 D.最外层电子数
(3)图2中A和B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其中A元素的化合价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组成和构成
7大高频考点概览
考点0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考点0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考点03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联
考点04 分子的性质与应用
考点05 原子结构
考点06 离子的形成和判断
考点07 分子、原子、离子与物质构成的关系
1.(24-25九上·四川宜宾第二中学校·期中)《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纺织衣布 B.海水晒盐 C.楠木制舟 D.烧制陶瓷
【答案】D
【详解】A.纺织衣布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海水晒盐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楠木制舟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烧制陶瓷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2.(24-25九上·青海西宁二中教育集团·期中)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表面隔热材料升华吸热 B.穿越大气层时通讯暂时中断
C.降落伞打开后迅速下降 D.表面材料的高温氧化
【答案】D
【详解】A、表面隔热材料升华吸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穿越大气层时通讯暂时中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降落伞打开后迅速下降,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表面材料的高温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3.为扩大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某地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作品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酸河州黄酒 B.刻河州砖雕 C.绘河州彩陶 D.捏河州泥塑
【答案】A
【详解】A、酸河州黄酒在酿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选项符合题意;
B、刻河州砖雕的制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绘河州彩陶的制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捏河州泥塑的制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4-25九上·海南海口八校联考·期中)下列生活常见现象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 B.矿石粉碎 C.石蜡熔化 D.酒精燃烧
【答案】D
【详解】A、冰块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矿石粉碎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石蜡熔化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5.(24-25九上·广东广州天河执信中学·期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著名的青瓷。下列手工制作陶瓷的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造型 B.干燥 C.烧制 D.冷却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造型,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干燥,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烧制,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冷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6.(24-25九上·北京房山区·期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冰雪融化
C.海水蒸发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答案】A
【详解】A、食物腐败指食物在细菌、氧气共同作用下发生氧化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选项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海水蒸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24-25九上·湖北武汉硚口区·期中)“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镂空雕刻 D.活字印刷
【答案】A
【详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纺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镂空雕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活字印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8.(24-25九上·陕西西安新城区西光中学·)国家正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体积分数约为78%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化学变化
D.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臭氧等
【答案】A
【详解】A、空气中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可用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故A正确;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体积分数约为78%,氧气约为21%,故B错误;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SO2、CO、NO2、O3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A。
9.(24-25九上·山西·期中)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下图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图1)和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图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水的循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图1中水循环通过蒸发过程释放能量
C.图2中a、b中气体的质量比为2:1 D.图1、图2中水发生变化的本质不同
【答案】D
【详解】A、图1中水的循环过程中,只发生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蒸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需要吸收能量,故B错误;
C、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a管中产生的气体多,为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故C错误;
D、图1中水的状态发生改变,发生物理变化;图2中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10.(24-25九上·山东青岛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月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千淘万流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C
【详解】A、爆竹声中一岁除,诗句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野火烧不尽,诗句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千淘万流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烈火焚烧若等闲,诗句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24-25九上·天津南开区·期中)下列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汽油挥发 B.糖溶解在水中形成糖水
C.粮食酿醋 D.冰块融化成水
【答案】C
【详解】A、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汽油由液态变为气态,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B 、糖溶解在水中形成糖水过程中只是糖均匀分散在水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C 、粮食酿醋过程中有醋酸等新物质生成,符合题意;
D 、冰块融化成水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24-25九上·湖南十校·期中)《天工开物》记载了部分古法造物工艺,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五谷酿酒 B.纺纱织布 C.伐木制舟 D.沙里淘金
【答案】A
【详解】A、五谷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纺纱织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伐木制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沙里淘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24-25九上·上海浦东新区·期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呼吸作用 B.铁器生锈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D.食物腐败
【答案】C
【详解】A、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铁生锈的过程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汽油挥发 C.石蜡熔化 D.品红扩散
【答案】A
【详解】A、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B、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品红扩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24-25九上·广西南宁第二十六中学·期中)下列变化中,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有颜色改变的变化 B.需要加热的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D.产生光和热的变化
【答案】C
【详解】 A、物质的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红墨水滴入水中时,液体变红色,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需要加热才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沸腾需要加热,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D、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点灯通电时发光、放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6.(24-25九上·陕西西安长安区·期中)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闻名,下列作品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长安泥塑 B.嘴头空心挂面
C.长安砖雕 D.酿制关中事酒
【答案】D
【详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
长安泥塑、嘴头空心挂面、长安砖雕的制作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酿制关中事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1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煤油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 B.铜做电缆
C.钢铁作为建筑材料 D.氧气供呼吸
【答案】D
【详解】A、煤油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是利用煤油热胀冷缩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铜做电缆,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钢铁作为建筑材料,是利用钢铁硬度大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氧气供呼吸,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18.(24-25九上·天津河东区·期中)归纳是化学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熔点、密度、可燃性都是化学性质 B.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和质量一定不变
C.二氧化碳、氧化铁、锰酸钾都属于氧化物 D.凡是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答案】D
【详解】A、熔点、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一定改变,质量一定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氧化铁都属于氧化物,锰酸钾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9.(24-25九上·广东深圳宝安区七校联考·期中)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保护气
C.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光可制作霓虹灯 D.酒精杀菌消毒
【答案】C
【详解】A、氧气在供给呼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保护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光可制作霓虹灯,利用的是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 、酒精杀菌消毒过程中,杀死微生物,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该性质是利用酒精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24-25九上·天津南开区·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以防腐 B.铜和铝常用于生产电缆
C.钢铁作为建筑材料 D.汞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
【答案】A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溶解性等。
【详解】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以防腐,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铜和铝常用于生产电缆,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钢铁作为建筑材料,主要利用其硬度大,韧性强等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汞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利用了汞能热胀冷缩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24-25九上·湖北恩施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镁(Mg)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取平制得少量的镁,镁呈银白色,熔点为,质轻、密度为。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工业上主要利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生成氢气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
(1)上述材料中描述镁的化学性质有 (填一点即可)。
(2)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
【答案】(1)能在氧气中燃烧(合理即可)
(2)
(3)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氮气、二氧化碳
【详解】(1)化学性质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由短文可知,镁的化学性质有:能在氧气中燃烧,能在氮气中燃烧,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
(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由于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氮气、二氧化碳,则不能用镁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否则会使实验结果偏大。
22.(24-25九上·北京房山区·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在封闭空间内的空气中,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质,并且浓度超过国家标准。
甲醛是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之一,它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室内甲醛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家具、各种黏合剂涂料和合成纺织品等。室内甲醛的释放量与温度、湿度和家具数量等有关。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室内甲醛的释放量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图1。
目前常用的甲醛去除方法主要有自然通风法、活性炭吸附法、植物净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等。光催化氧化法去除甲醛,是在光触媒做催化剂和光照的条件下,甲醛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去除室内甲醛的目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光触媒去除甲醛的效果,结果如图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会有更好的方法去除甲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环保。
(原文作者何刘洁、曹静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醛的物理性质是 (写出一点即可)。
(2)室内甲醛的主要来源有 。
(3)利用光催化氧化法可去除甲醛,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光触媒A比光触媒B去除甲醛的效果好。
②开窗通风和放置活性炭包等措施都可以降低室内甲醛含量。
(5)由图1可知,在实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室内甲醛的释放量与温度的关系是 。
【答案】(1)无色(或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等)
(2)建筑材料、家具、各种黏合剂涂料和合成纺织品等
(3)
(4) 错 对
(5)温度越高,室内甲醛的释放量越大
【详解】(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则由短文可知,甲醇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由短文可知,室内甲醛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家具、各种黏合剂涂料和合成纺织品等。
(3)由短文可知,光催化氧化法去除甲醛,是在光触媒做催化剂和光照的条件下,甲醛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①由图2可知,使用光触媒B时甲醛浓度更小,则说明光触媒B比光触媒A去除甲醛的效果好,则说法错误。
②由短文可知,目前常用的甲醛去除方法主要有自然通风法、活性炭吸附法、植物净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等,则开窗通风和放置活性炭包等措施都可以降低室内甲醛含量,说法正确。
(5)由图1可知,温度越高,甲醇浓度越大,则说明室内甲醛的释放量越大。
23.(24-25九下·黑龙江大庆第六十九中学·期中)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助燃性——用作燃料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于冶炼金属
C.石墨有滑腻感——用作铅笔芯 D.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
【答案】D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助燃剂,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无关,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石墨质软且能在纸上留下灰黑色痕迹,可用作铅笔芯,与石墨具有滑腻感无关,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不易发生反应,因此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可长期保存,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24.(24-25九上·贵州贵阳第二十八中学·期中)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用途”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A.液氧——助燃性——火箭推进剂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活泼——电光源
C.铜丝——导电性——制作导线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保护气
【答案】B
【详解】A、液氧具有助燃性,可作助燃剂,则可用作火箭推进剂,该选项正确;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且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则可作电光源,该选项不正确;
C、铜丝可作导电性,则可作导线,该选项正确;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则可作保护气,该选项正确。
故选B。
25.(24-25九上·四川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期中)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下列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甲烷作燃料 B.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C.稀有气体填充霓虹灯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答案】C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详解】A、甲烷作燃料是利用甲烷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填充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有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6.(24-25九上·福建宁德古田县部分学校·期中)下列物质用途和性质不匹配的是
A.氮气用于食品保鲜——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氦气用作探空气球——氦气密度小且很稳定
C.液氧用于火箭推进剂——氧气具有可燃性
D.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答案】C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则可作保护气,可用于食品保鲜,该选项正确;
B、氦气密度小,且化学性质稳定,则可作探空气球,该选项正确;
C、液氧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该选项不正确;
D、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则可用于制作霓虹灯,该选项正确。
故选C。
27.(24-25九上·山东青岛第五十九中学·期中)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相符的是
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
A 氧气 助燃性 作嫦娥七号发动机燃料
B 稀有气体 通电可发出不同颜色光 作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保护气
C 氮气 沸点低 作制冷剂
D 氦气 通常条件下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探空气球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 错误;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作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保护气;稀有气体通电可发出不同颜色光,可用于电光源, 错误;
C、氮气沸点低,汽化时吸热,可作制冷剂, 正确;
D、氦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主要是由于氦气密度小,与通常条件下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关系不大,错误。
故选C。
28.(24-25九上·云南昭通永善县·期中)下列关于氧气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氧气易溶于水、所以鱼类可以在水中呼吸
B.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液体,但不能变成固体
C.夏天食物容易变质是因为气温高,与氧气性质无关
D.潜水、医疗急救及炼钢等,都需要氧气
【答案】D
【详解】A、氧气不易溶于水,鱼类在水中呼吸,只能说明水中含有氧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液体或固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夏天食物溶液变质,是因为气温高,缓慢氧化进行的快,与氧气性质有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氧气能供给呼吸,则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及炼钢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9.(24-25九上·江苏淮安·期中)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酒精具有可燃性,用作燃料 B.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玻璃
C.氮气难溶于水,用作保护气 D.氖气通电时发出橘红色光,用作霓虹灯填充气
【答案】C
【详解】A、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酒精可用作燃料,选项A正确;
B、因为金刚石硬度大,所以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选项B正确;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氮气可用作保护气,氮气用作保护气与氮气难溶于水无关,选项C不正确;
D、因为氖气在通电时发出橘红色光,所以氖气可用作霓虹灯填充气,选项D正确。
故选C。
30.(24-25九上·山西·期中)“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原理,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暗香已远”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可分为原子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D
【详解】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诗人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
故选D。
31.(24-25九上·天津河东区·期中)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A.春天到了,花园里的花粉随风飘荡——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气体受热膨胀——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D.1滴水中大约有 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D
【详解】A、春天到了,花园里的花粉随风飘荡,花粉属于宏观物质,不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因此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1 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32.(24-25九上·天津南开区·期中)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王安石《梅花》诗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是运动的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为其他分子
D.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分子大小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详解】A、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和液氧均是由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该选项解释正确;
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该反应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为其它分子,该选项解释正确;
D、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但分子大小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D。
33.(24-25九上·广东深圳宝安区七校联考·期中)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大 空气中的水分子数目增多
B 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固态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C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加压时,氧分子体积变小
D 氧化汞加热分解可得到汞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大,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子数目增多,该选项解释正确;
B、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均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似,则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解释正确;
C、氧气能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减小,但分子体积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D、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34.(24-25九上·广东广州铁一中学·期中)“宏微结合”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下列事实与其微观解释不相符的是
A.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受热后汞原子变大
B.花城广州百花齐放,全城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是因为在氧气中硫接触到氧分子的机率大
D.水和双氧水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
【答案】A
【详解】A、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受热后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但汞原子大小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B、能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是因为在氧气中硫接触到氧分子的机率大,该选项解释正确;
D、水和双氧水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35.(24-25九上·四川宜宾第二中学校·期中)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某种有机物分子图像 分子很小、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B 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的构成不同
C 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D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同种分子构成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某种有机物分子图像,说明分子很小,且真实存在,故A正确;
B、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的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B正确;
C、水银为金属汞,是由原子构成,用水银体温计量体温时,温度升高,是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C错误;
D、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分子,则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C。
36.(24-25九上·福建漳州龙海区·期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B.液态酒精挥发成气态——分子发生断裂
C.梅花香自苦寒来中闻到的“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D.吹气球时,气球膨胀的主要原因——分子数增加,压强增大
【答案】B
【详解】A、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氧分子分成了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该事实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B、液态酒精挥发成气态是物理变化,则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梅花香自苦寒来中闻到的“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
D、吹气球时,气球膨胀,是由于分子数增加,压强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37.(24-25九上·上海杨浦区·期中)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可分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相同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D
【详解】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A不正确;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不正确;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不一定相同,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故C不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D正确;
故选D。
38.(24-25九上·广西来宾兴宾区·期中)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A.元素观:过氧化氢和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微粒观: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C.结构观: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D.转化观: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水
【答案】B
【详解】A、根据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式可知,过氧化氢和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正确;
B、根据过氧化氢的化学式可知,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B错误;
C、根据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式可知,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所以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C正确;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水。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39.(24-25九上·湖南岳阳·期中)下列符号所表示的粒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2H B.H2 C.H2O D.2H+
【答案】B
【详解】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
A、2H表示2个氢原子,选项错误;
B、H2是氢气的化学式可以表示氢分子,选项正确;
C、H2O是水的化学式,可以表示水分子,选项错误;
D、2H+表示2个氢离子,选项错误;
故选B。
4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过程会伴随能量变化
C.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非对立的关系
D.物质本身就有优劣之分,应用的方法和目的也存在好与坏的差别
【答案】D
【详解】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A选项正确;
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有的化学变化放热,有的吸热,B选项正确;
C、可以利用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C选项正确;
D、物质本身并无优与劣之分,但应用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如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等,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等,D选项错误。
故选:D。
41.(24-25九上·上海浦东新区·期中)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个数必发生改变 B.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答案】C
【详解】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个数不一定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但原子仍可以再分,可以分成原子核和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原子均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2.(24-25九上·四川宜宾第二中学校·期中)如图为筱淇同学制作的某元素一种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外圈上的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内圈上的大球表示质子和中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原子中,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 B.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g
C.该原子是一种氦原子 D.该原子的原子核由4个质子构成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该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由图可知,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均为2,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4,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图可知,该原子的质子数为2,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则该原子表示氦元素,则该原子是一种氦原子,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该原子的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3.(24-25九上·河南开封求实学校·期中)二氧化锆具有良好半透明外观、密度和强度很高,是目前最流行的牙套材料。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锆属于金属元素 B.锆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数为40
C.锆的相对原子质量是91.22 D.锆原子中的中子数是40
【答案】D
【详解】A、锆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叙述正确;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则锆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数为40,该选项叙述正确;
C、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锆的相对原子质量是91.22,该选项叙述正确;
D、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锆原子中的中子数约为91-40=51,该选项叙述错误。
故选D。
44.(24-25九上·广西玉林·期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需要用到稀有金属铼。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关于铼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铼属于非金属 B.铼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C.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86.2g D.铼原子的中子数约为111
【答案】D
【详解】A、铼元素名称中带有 “钅” 字旁,属于金属元素,不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错误;
B、元素信息示意图左上角数字75表示铼原子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铼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铼离子,所以铼离子核外电子数小于75,该选项错误;
C、元素信息示意图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图像,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86.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而不是“g”,该选项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铼原子质子数为75,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86.2,则中子数为,该选项正确。
故选D。
45.(24-25九上·上海杨浦区·期中)有关相对原子质量说法错误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B.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是因为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太小
C.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说明一个铜原子的质量大于一个铁原子的质量
D.化合物中,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则该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也越大
【答案】D
【详解】A、相对原子质量是指某一原子相对于碳12原子质量的的一个比值,只代表一个相对的质量大小。A正确;
B、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是因为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不方便。B正确;
C、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成正比,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说明一个铜原子的质量大于一个铁原子的质量。C正确;
D、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则该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也越大,还与原子个数有关。D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D。
46.(24-25九上·四川成都第七中学初中学校·期中)某些含氟化合物有利于保护牙齿。氟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资料学习: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A.氟原子核内有9个中子
B.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g
C.氟元素组成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D.氟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F-
【答案】C
【详解】A、元素信息示意图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根据图示,氟原子的质子数为9;元素信息示意图正下方的数字代表相对原子质量,则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则氟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选项错误;
B、元素信息示意图正下方的数字代表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图示,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而不是“g”,B选项错误;
C、氟是“气字旁”的汉字,由氟元素组成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C选项正确;
D、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氟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F-,D选项错误。
故选:C。
47.(24-25九上·上海浦东新区·期中)有关氧原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16g
B.lg氧原子和1g 氧分子含有相同的原子个数
C.氧原子的摩尔质量就是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D.1mol 的氧原子的质量是16g/mol
【答案】B
【详解】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不符合题意;
B、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氧原子的质量相等,所以1g氧原子和1g氧分子所含氧原子个数相等,符合题意;
C、氧原子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但是单位不同,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D、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则摩尔质量为16g/mol,则1mol的氧原子的质量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8.(24-25九上·广东深圳宝安区七校联考·期中)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铈属于金属元素 B.一个铈原子的核内有58个中子
C.铈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 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答案】B
【详解】A、铈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
B、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铈原子序数为58,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铈原子的中子数为140-58=82,故说法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铈原子序数为58,故说法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故说法正确;
故选:B。
49.(24-25九上·湖南十校·期中)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技术,已广泛用于照明、显像等多个领域,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镓原子的中子数为31 B.镓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1
C.镓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答案】B
【详解】A、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镓原子序数为31,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镓原子核内中子数为70-31=39,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镓原子序数为31,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镓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1,该选项说法正确;
C、镓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50.(24-25九上·湖南郴州苏仙区·期中)对以下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为氦原子结构示意图 B.②③为同种元素的粒子
C.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D.④为金属的原子
【答案】B
【详解】A、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3号元素为锂元素,则①为锂原子结构示意图,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B、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②③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该选项分析正确;
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为最外层电子数,②③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D、14号元素为硅元素,为“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故选B。
51.(24-25九上·天津红桥区·期中)氦-3可作为核聚变燃料,其原子核是由2个质子和1个中子构成的,氦-3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A. B. C. D.
【答案】A
【详解】氦-3原子核是由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的,原子中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氦-3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
故选A。
52.(24-25九上·天津红桥区·期中)已知1个硫原子的质量约为,碳12的质量的约等于,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32g B.32 C. D.
【答案】B
【详解】已知碳12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7×10 27kg,1个硫原子的质量约为5.3152×10 26kg,则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故选B。
53.(24-25九上·福建漳州龙海区·期中)我国科学家利用质量数为37的氩原子与中微子反应产生的电离效应来探测并捕捉到中微子——鬼粒子。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氩气在空气中的含量为0.94%
B.该氩原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氩气可用于制氩氦刀,来治疗肿瘤
D.氩37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9
【答案】A
【详解】A、氩气属于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为0.94%,故错误;
B、氩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则该氩原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正确;
C、氩气可用于制氩氦刀,氩气快速降温冷冻,可用于治疗肿瘤,故正确;
D、氩原子质子数为18,在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则氩37相对原子质量为37,氩37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7-18=19,故正确;
故选:A。
54.(24-25九上·湖南十校·期中)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表示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B.④中x的数值为2
C.②表示的微粒是阴离子
D.图中共有5种元素
【答案】B
【详解】A、①表示的微粒最外层电子数为6>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说法错误;
B、1 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则④中x的数值为2,故说法正确;
C、②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②表示的微粒是阳离子,故说法错误;
D、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图示中共有8、13、16、17四种质子数,则图中共有4种元素,故说法错误;
故选:B。
55.(24-25九上·青海西宁二中教育集团·期中)前者决定原子种类,后者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
A.核内中子数,外层电子数
B.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核内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离子所带电荷数
【答案】C
【详解】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选:C。
5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符号表达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 B.2个铁离子:
C.2个水分子: D.氨气:
【答案】C
【详解】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A错误;
B、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铁离子表示为2Fe3+,故B错误;
C、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故C正确;
D、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故化学式为:He,故D错误;
故选C。
57.(24-25九上·四川宜宾第二中学校·期中)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阳离子一定带正电荷,所以带有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所以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答案】B
【详解】A、阳离子一定带正电荷,但带有正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例如,质子也带有正电荷,但它不是阳离子。因此, 推理不合理;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 也可能是混合物。因此, 推理合理;
C、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虽然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包括放热现象,但放热现象并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的结果。判断一个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是否有放热现象。例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但这是一个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推理不合理;
D、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但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例如,水分子(H O)和氖原子( Ne)的质子数相同, 但它们不是同一种元素。因此,推理不合理。
故选B。
58.(24-25九上·湖南岳阳·期中)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C.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似
D.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答案】D
【详解】A、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不含中子,所以原子核中不一定都含有质子和中子,A选项错误;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带负电的粒子也不一定是阴离子,如电子带负电,B选项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H2O)和过氧化氢(H2O2)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C选项错误;
D、燃烧需要氧气,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D选项正确。
故选:D。
59.(24-25九上·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期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银元素:AG B.五氧化二磷:P2O5
C.3个镁离子:2Mg D.两个氧原子:O2
【答案】B
【详解】A、银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g,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镁离子表示为,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D、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氧原子表示为,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0.(24-25九上·河南·期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表达不正确的是
A.乙醇的化学式:
B.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C.5个氯原子:5Cl
D.3个铝离子:
【答案】B
【详解】A、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故选项表达正确;
B、二氧化锰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解得,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故选项表达错误;
C、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5个氯原子表示为:5Cl,故选项表达正确;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3个铝离子表示为:3Al3+,故选项表达正确;
故选:B。
61.(24-25九上·广东广州广州中学·期中)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微粒观: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分类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C.能量观: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变化观:用糯米与氧气反应能酿制米酒,糯米发生了缓慢氧化
【答案】B
【详解】A、电子、质子等也带电荷,但不是离子,故A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氧元素,故B正确;
C、化学变化伴随能量改变,但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放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糯米酿酒的本质是:在酵母等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发酵反应,属于无氧呼吸过程,不是直接与氧气反应,因此推理不成立,故D错误。
故选B。
62.(24-25九上·湖北武汉武珞路一校四区·期中)对于下列化学用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
A.①是由钠原子和氯原子构成的
B.②中数字的含义:一个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③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D.④⑤表示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答案】C
【详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Fe2+为亚铁离子,该符号表示1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KClO3中,钾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1+x+(-2)×3=0,解得x=+5,该选项说法正确;
D、④为离子,对应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8、2,对应的元素位于第三周期,④为原子,对应的元素位于第二周期,两者不位于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63.(24-25九上·青海西宁二中教育集团·期中)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示例说法正确的是
A.比较:钠原子(Na)和钠离子(Na+)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B.分类: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C.分析:阳离子带正电荷,所以带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D.推理: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B
【详解】A、钠原子、钠离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臭氧和氧气的混合物由氧元素组成,但它属于混合物,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阳离子带正电荷,但带正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等,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故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碳酸含有氧元素,但碳酸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4.(24-25九上·湖南十校·期中)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答案】D
【详解】A、离子是带电的微粒,但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H2SO4含有氧元素,但是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5.(24-25九上·北京陈经纶中学·期中)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A、该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该选项符合题意;
D、该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6.(24-25九上·上海浦东新区·期中)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法错误的是
A.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必然改变
C.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2
【答案】D
【详解】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则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该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2+1×4):(16×4)=1: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67.(24-25九上·贵州遵义部分校·期中)科学家曾研发的“人工树叶”在光照条件下放入水中就能不断产生气泡,将水转变为氢气和氧气。如图是“人工树叶”工作时化学原理的微观示意图。
(1)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用图中甲、乙、丙表示)。
(2)甲、乙、丙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3)微观上:水是由 构成的(填“分子”、“原子”或“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 (填“改变”或“不变”,下同)。宏观上: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 (填“改变”或“不变”,下同)。
【答案】(1)丙→甲→乙
(2)丙
(3) 分子 改变 不变
【详解】(1)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人工树叶”在光照条件下放入水中就能不断产生气泡,将水转变为氢气和氧气,即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则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为丙→甲→乙;
(2)甲图表示的是水分子分裂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属于物质,乙图是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丙图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图甲、乙、丙中,属于纯净物的图例是丙;
(3)①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②依据此图可以看出,水分子先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从微观角度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为: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③化学反应的本质为: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原子种类不变,所以元素种类也不变。
68.(24-25九上·青海西宁第十一中学·期中)图1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溴原子的质子数是: ,相对原子质量是 ,它属于 (金属/非金属)元素;
(2)图2中属于离子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离子符号是 ;
(3)图2中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
(4)图2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
(5)图2中B与17号元素形成的物质由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答案】(1) 35 79.90 非金属
(2) B Na+
(3)AC
(4)BD
(5)离子
【详解】(1)在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 = 质子数,所以溴原子的质子数是 35;
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中,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79.90;
溴元素名称带有 “氵” 旁,属于非金属元素。
(2)离子是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相等的粒子,图 2 中A、B、C、D的质子数分别是8、11、16、2,核外电子数分别是8、10、16、2,可知 B 属于离子;
B 粒子质子数为 11,是钠元素,且核外电子数为10,带 1 个单位正电荷,离子符号为Na+。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6,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为 6,二者化学性质相似;B 是离子,D 是原子,B 和 D 化学性质不相似,所以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AC。
(4)最外层电子数为 8(氦为 2)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A、C 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6,B 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D 粒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电子数为 2,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BD。
(5)B 是钠离子,17 号元素是氯元素,形成的粒子是氯离子,二者形成的物质是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69.(24-25九上·宁夏银川景博学校·期中)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②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③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④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
⑥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和离子一定属同种元素
A.③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详解】①分子比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但是不是所有分子都比原子质量大,如氢分子的质量小于铁原子的质量,错误;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③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实际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④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正确;
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错误;
⑥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但是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和离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氟原子和氢氧根离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
故选B。
70.(24-25九上·广东广州从化区流溪中学·期中)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图1表示锂原子与乙原子形成化合物丙的微观过程。
①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形成离子。
②写出符合该过程形成的化合物丙的化学式 。(图中微粒大小忽略不计)
(2)图2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图3是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根据图3回答下列问题。
①铟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图3中“114.8”表示的是铟元素的 ;
②铟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铟的微观过程表示如图4,请将B框中的信息补充完整 。(已知:氯气与氧气的微粒结构类似)
【答案】(1) 得失电子
(2) 氧元素 分子
(3) 金属 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1)①图1过程说明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②由图1可知,锂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锂离子,则锂元素显+1价;乙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乙离子,则乙元素显-1价,可以是氯元素,则符合该过程形成的化合物丙可以是氯化锂,其化学式为;
(2)从宏观角度看,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从微观角度看,水、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3)①铟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图3中“114.8”表示的是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后有6个氯原子和2个铟原子,反应前有2个铟原子,缺少6个氯原子,一个氯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则B框中表示3个氯分子,即。
71.(24-25九上·福建龙岩第五中学·期中)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1869年, (填字母)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张青莲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3)氟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 (填“阳”或“阴”)离子,对应离子符号为 。
(4)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5)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示意图D中的x = 。
②如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字母)。
③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理由是它们的 相同。
【答案】(1)A
(2)B
(3) 得到 阴
(4)离子
(5) 8 D AB 最外层电子数
【详解】(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A。
(2)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故选:B。
(3)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且没有排满,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1个氟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书写离子符号时,需在原子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注电荷量,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值为“1”时数值可以省略不写,氟离子的符号是。
(4)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5)①D 粒子质子数为10,是氖原子,原子中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所以。
②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 )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A、B 最外层电子数不是8;C 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 18 ,是氯离子不是原子;D 是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 ,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A、B 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所以化学性质相似;C、D 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但 C 是离子,D 是原子,二者化学性质不相似;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A、B 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72.(24-25九上·广东梅州兴宁实验学校·期中)“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下图所示)。
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多领域利用,将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高温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CO ,每年的排放量大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 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 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正以超世界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任务:
(1)二氧化碳由 (选填“分子、原子、离子”) 直接构成。
(2)煤(主要成分是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3)将分离聚集的CO 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
(4)将CO 封入蓄水层中发生反应的表达式为: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5)被封存的CO 的用途有 。 (写2点)
【答案】(1)分子
(2)
(3)变小
(4)化合反应
(5)用于食品保鲜、作气体肥料(答案不唯一,也可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 )
【详解】(1)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填分子。
(2)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将分离聚集的压入地下,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会变小。
(4)该反应由两种物质(CO2和H2O)生成一种物质(H2CO3),符合 “多变一” 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5)文中明确提到被封存的可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任选两点作答即可。
73.(24-25九上·河南洛阳地矿双语学校·期中)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B. C. D.C(金刚石)
【答案】B
【详解】A、H2O是由水分子构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CuSO4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该选项符合题意;
C、是由氨分子构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C(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4.(23-24九上·宁夏银川唐徕中学南校区·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2)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如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化学符号)。
②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③锂和钠属于不同种原子,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 不同。
(3)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示意图D中的x= 。
②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和 。(填字母)
③C粒子属于 离子(填“阴”或“阳”)。
【答案】(1)离子
(2) Ne 失去 质子数/核电荷数
(3) 8 B C 阴
【详解】(1)氯化钠是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离子;
(2)①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则图中所示原子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是Ne,故填:Ne;
②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故填:失去;
③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中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故锂和钠属于不同种原子,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故填: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3)①由图可知,D为氖原子,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有10=2+x,得x=8,故填:8;
②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则B和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故填:B;C;
③C粒子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2+8+8=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故填:阴。
75.(24-25九上·山东菏泽郓城县·期中)世界是物质的。从宏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又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铍原子的质子数为 ,铍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图2中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各原子的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相同。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层数 D.最外层电子数
(3)图2中A和B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其中A元素的化合价为 。
【答案】(1) 4 金属
(2)C
(3) Na2S -2
【详解】(1)图1中铍原子的原子序数(左上角数字)是4,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铍原子的质子数是4;铍带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
(2)同一周期中的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数,故选C;
(3)图2中A(硫)和B( 钠)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其中硫元素显-2价,钠元素显+1价,则化学式为Na2S,其中A(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