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化学通过实验研究物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实验结束后,图中仪器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A. B. C. D.
2.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但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某些物理变化
C.蜡烛吹灭时产生的白烟,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石蜡小颗粒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了炭黑小颗粒
3.在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不应该出现的提示图标是
A.护目镜 B.用电 C.明火 D.锐器
4.化学操作要注意实验安全。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中会用到电器,实验完毕及时切断电源
B.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应开启排风管道或排风扇
C.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
D.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
5.化学实验中如果不遵守规则、不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就有可能会发生意外事故。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A.扇闻盐酸的气味 B.取用NaCl固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滴加液体
6.进行蒸发操作,放置好酒精灯后,接下来进行的操作应是
A.放置铁架台 B.放置蒸发皿 C.点燃酒精灯 D.调节并固定铁圈
7.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只剩二氧化碳 B.足量的蜡烛燃烧,完全消耗了瓶内氧气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8.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B.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认为与本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9.化学兴趣小组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探究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如图三条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C.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变化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和c
D.此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后的部分产物
10.兴趣小组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蜡烛的燃烧,用氧气传感器测得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容器内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蜡烛熄灭后,容器内气体中只含有二氧化碳
C.燃烧过程中,容器内氧气体积分数逐渐增大
D.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6%蜡烛不能燃烧
11.向量筒内注入水俯视读数为30 mL,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13 mL,则倒出的水的体积为
A.小于17 mL B.大于17 mL C.等于17 mL D.无法确定
二、非选择题
12.用剩试剂处理原则
一要: ;
三不能: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
13.加热试管内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与水平面成 角,试管口勿对人。先将试管在灯焰上来回移动,使试管 受热,然后用 对准试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14.倾倒液体时,瓶塞要 ;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量取液体:读取示数时量筒须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 液面的最低处保持 。吸取和滴加液体时可用 。未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要保持胶头滴管 在管口上方,不可 试管内,也不可横放或倒持。
15.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究石蜡的物理性质,小明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可得出石蜡的两条物理性质 、 。
(2)为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因素,兴趣小组进行如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测量A、B、C三个烧杯的容积。
②将A烧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方,立即用橡皮泥密封住烧杯尖嘴口。
③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④换用B、C烧杯重复步骤②和③,实验结果如下表。将表格补充完整。
组别 烧杯容积/毫升 蜡烛燃烧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时间
A 240 16 18 14 16
B 460 27 28 40
C 1020 68 73 69 70
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时间长短是否受 影响。
b.本实验中测量烧杯容积大小的操作是 。
16.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1.2化学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A A D D D C D
题号 11
答案 A
1.C
【详解】A、取完试剂后应及时盖好瓶盖,防止污染试剂,将药匙擦拭干净放回原处,选项错误;
B、酒精灯用完后要及时用灯帽盖灭,选项错误;
C、洗干净的试管要倒放在试管架上,选项正确;
D、胶头滴管在使用或放置时都要胶帽在上,平放在实验台上,易导致污染试剂或者腐蚀胶帽或腐蚀实验台,选项错误;
故选C。
2.A
【详解】A、蜡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选项错误;
B、蜡烛燃烧过程中的蜡烛熔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蜡烛燃烧则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C、蜡烛吹灭时产生的白烟,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石蜡小颗粒 ,选项正确;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了炭黑小颗粒,选项正确。
故选A。
3.B
【详解】A、蜡烛燃烧实验,放热,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的实验中不需要用电,不需要用电标志,错误,故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实验,需要注意明火,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用到小刀切蜡烛,涉及锐器,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A、实验室中会用到电器,实验完毕及时切断电源,防止发生危险,应注明“用电”标志,而该图标是“及时洗手”标志,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排风”标志,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应开启排风管道或排风扇,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明火”标志,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护目镜”标志,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详解】A、闻气体时,应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故A选项正确;
B、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防止瓶塞被污染进而污染药品,图中瓶塞正放,故B选项错误;
C、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选项错误;
D、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图中胶头滴管接触试管内壁,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6.D
【详解】进行蒸发操作时,安装仪器遵循 “从下往上,从左往右” 原则。放置好酒精灯后,接下来应调节并固定铁圈,通过调整铁圈高度,保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放置铁架台应在放酒精灯之前;放置蒸发皿要在铁圈固定好之后;点燃酒精灯应在蒸发皿放置好且倒入待蒸发液体后。
故选D。
7.D
【详解】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熄灭后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时,蜡烛熄灭,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时,蜡烛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D
【详解】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若发现有异常的现象,应通过各种途径来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弄清楚原因的做法有: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等,切不可认为与本实验无关,而不予理睬,错过探究发现的机会。
故选D。
9.C
【详解】A、蜡烛燃烧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B、燃烧需要消耗氧气,根据图像,可知曲线 c 表示氧气浓度,最终氧气浓度不为0,说明当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无法支持蜡烛继续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所以氧气含量降低,对应曲线 c,该选项说法错误;
D、通过监测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增加,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后的部分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由图2可知,蜡烛燃烧前,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不是质量分数,说明蜡烛燃烧前,容器内的气体是空气,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由图可知,蜡烛熄灭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是零,故蜡烛熄灭后,容器内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燃烧过程中,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6%蜡烛不能燃烧,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详解】初始注入水后,俯视读数为 30 mL,因此实际初始体积 < 30 mL(因为俯视导致读数偏大)。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 13 mL,因此实际剩余体积 > 13 mL(因为仰视导致读数偏小)。故实际倒出的水的体积为=实际初始体积(小于30mL)-实际剩余体积(大于13mL)<17mL,故选A。
12.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详解】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13. 45° 均匀 外焰
【详解】加热试管内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位,与水平面成45°角,试管口勿对人,防止液体爆沸外溅伤人;
加热操作时,先将试管在灯焰上来回移动的目的是使试管受热均匀,然后用外焰对准试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是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14. 倒放 放平 凹 水平 胶头滴管 竖直 伸入
【详解】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
量取液体:读取示数时量筒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
吸取和滴加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未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要保持胶头滴管竖直在管口上方,不可伸入试管内,也不可横放或倒持,防止液体倒流入胶帽中腐蚀胶帽。
15.(1) 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
(2) 31.7 氧气含量 将烧杯装满水,可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即为烧杯的容积
【详解】(1)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硬度小、密度比水小;
(2)B烧杯中蜡烛燃烧的平均时间为:;
a.实验中取A、B、C三个不同大小的烧杯,点燃等粗等长的蜡烛,大小不同的烧杯中氧气含量不同,根据实验数据,烧杯越大,蜡烛燃烧时间越长,故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时间长短是否受氧气含量影响;
b.本实验中测量烧杯容积大小的操作是将烧杯装满水,可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即为烧杯的容积。
16.(1) abcde 外焰
(2) 水雾 水
(3) 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详解】(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则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故填: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雾;水;
(3)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熄灭;变浑浊;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6)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则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