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走进化学世界同步练习 (含解析) 仁爱科普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1走进化学世界同步练习 (含解析) 仁爱科普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26 15: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1走进化学世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在化学应用领域的技术研究及高端制造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我国研制的世界最大口径碳化硅单体反射镜
B.我国研制的已用于国防、交通等领域高端装备的制造的高强度芳纶复合材料
C.国产航空发动机使用了耐高温、高强度的合金材料
D.研究数字货币加密技术
2.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各项建设都离不开中国制造,其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与化学无直接关系的是
A.5G信号的传输技术 B.生产施工所用新材料
C.铸造颁奖所用的奖牌 D.场馆器械的杀菌消毒
3.下列常见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易于自燃的物质”的是
A. B.
C. D.
4.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B.镁在空气中燃烧;食物在夏天变质了
C.氢氧化铜受热能分解;汽油挥发
D.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5.实验室常用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如图,关于实验用品的使用规范的是
A.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B.胶头滴管吸取液体
C.胶头滴管滴加液体 D.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6.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固体碘受热升华
B.牛奶隔夜放置后变质,夏天车胎爆胎
C.蜡烛受热熔化,食盐放入水中形成盐水
D.汽油燃烧,生米煮成熟饭
7.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物理性质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一定不同
8.向量筒内注入水俯视读数为30 mL,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13 mL,则倒出的水的体积为
A.小于17 mL B.大于17 mL C.等于17 mL D.无法确定
9.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加入锌粒 B.读取稀盐酸体积
C.加热铜片 D.点燃酒精灯
10.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入石灰石 B.取用稀盐酸
C.连接仪器 D.点燃酒精灯
11.实验室中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2.为什么要提起灯帽再盖好?
13.倾倒液体时,瓶塞要 ;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量取液体:读取示数时量筒须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 液面的最低处保持 。吸取和滴加液体时可用 。未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要保持胶头滴管 在管口上方,不可 试管内,也不可横放或倒持。
14.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 ;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 决定的。
15.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实验一】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实验二】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1)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实验三】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2)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得出蜡烛的两个物理性质 、 。
(3)试描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 性。
16.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单元1走进化学世界》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D D B B A C C
题号 11
答案 A
1.D
【详解】A、我国研制的世界最大口径碳化硅单体反射镜:碳化硅(SiC)是一种化合物,其研制涉及材料的合成、结构设计和性质优化,属于化学的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
B、我国研制的已用于国防、交通等领域高端装备的制造的高强度芳纶复合材料:芳纶是一种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其研制涉及聚合反应、分子结构设计和复合材料性能研究,属于化学的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
C、国产航空发动机使用了耐高温、高强度的合金材料:合金材料(如镍基高温合金)的研制涉及金属元素的组成、结构调控和性能优化,属于化学的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
D、研究数字货币加密技术:加密技术主要涉及计算机科学、密码学和数学算法,属于数字信息处理领域,不属于化学的研究范畴;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A、5G信号的传输技术属于通信工程领域,主要涉及电磁波和电子技术,与化学无直接关系,该选项正确;
B、新材料的研发需化学知识,如合成与性能优化,该选项错误;
C、奖牌铸造涉及金属冶炼和合金制备,属于化学工艺,该选项错误;
D、杀菌消毒通常使用化学药剂(如消毒剂),涉及化学反应,该选项错误。
故选A。
3.B
【详解】A、此图表示爆炸性物质,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此图表示易于自燃的物质,B选项符合题意;
C、此图表示毒性物质,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此图表示腐蚀性物质,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食物在夏天易变质了,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铜受热易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汽油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A、试剂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故选项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故选项操作错误;
C、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因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进行滴加,故选项操作错误;
D、试管内液体的体积量较少,符合节约原则,故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D。
6.B
【详解】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A、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固体碘受热升华,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该选项错误;
B、牛奶隔夜放置后变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夏天车胎爆胎,是因为压强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该选项正确;
C、蜡烛受热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食盐放入水中形成盐水,是溶解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该选项错误;
D、汽油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是化学变化;生米煮成熟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该选项错误。
故选B。
7.B
【详解】A、”新物质“不一定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如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B、“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该选项解释正确;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B。
8.A
【详解】初始注入水后,俯视读数为 30 mL,因此实际初始体积 < 30 mL(因为俯视导致读数偏大)。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 13 mL,因此实际剩余体积 > 13 mL(因为仰视导致读数偏小)。故实际倒出的水的体积为=实际初始体积(小于30mL)-实际剩余体积(大于13mL)<17mL,故选A。
9.C
【详解】A、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如锌粒)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图中直接将锌粒投入直立的试管中,可能会打破试管底部,故选项错误;
B、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错误;
C、给铜片加热时,应用坩埚钳夹持铜片,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故选项正确;
D、点燃酒精灯时,应该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否则容易引发火灾,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向试管中加入石灰石时,应横持试管,用镊子将石灰石放在试管口,然后再将试管慢慢竖起,使石灰石滑到试管底,不能直接将石灰石投放直立试管中,不符合题意。
B、取用稀盐酸时滴管不能倒置,不符合题意。
C、连接仪器时斜持试管,将橡皮塞慢慢转动塞入试管口,符合题意。
D、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另一燃着酒精灯引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A
【详解】A、闻药品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B、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用该装置净水时,入水口在下方,出水口在上方,这样才能使水和活性炭充分接触,净化的更充分,不符合题意;
D、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试管口,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避免酒精蒸气冷却后灯帽内形成负压,打不开
【详解】灯帽盖灭酒精灯后要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是为了避免酒精蒸气冷却后灯帽内形成负压,打不开。
13. 倒放 放平 凹 水平 胶头滴管 竖直 伸入
【详解】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
量取液体:读取示数时量筒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
吸取和滴加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未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要保持胶头滴管竖直在管口上方,不可伸入试管内,也不可横放或倒持,防止液体倒流入胶帽中腐蚀胶帽。
14. 条件 性质
【详解】物质的性质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例如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的液体,所以描述物质的性质时,要注明条件。
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15.(1)a
(2) 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硬度较小
(3)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放出大量的热 可燃
【详解】(1)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由于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
(2)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可以得出蜡烛的物理性质是:蜡烛不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小、硬度较小;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放出大量的热,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可燃性。
16.(1) abcde 外焰
(2) 水雾 水
(3) 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详解】(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则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故填: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雾;水;
(3)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熄灭;变浑浊;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6)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则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