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化学真奇妙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性质中,属于NaOH化学性质的是
A.易潮解 B.溶于水能发出大量热 C.能吸收CO2 D.白色固体
2.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 B.冰雪消融 C.玻璃破碎 D.水的蒸发
3.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诗词中体现了化学变化的是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C.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下列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造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巴中石雕 B.自贡剪纸 C.邛陶烧制 D.成都绳编
5.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转化及应用
③物体的运动规律
④生物体活动的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样品之旅。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点火起航 B.箭器分离 C.月背着陆 D.采集月壤
7.1774年,利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的化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阿伏伽德罗
8.“神箭冲碧宇,天傲苍穹”。我国空间站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研究不属于化学范畴的是
A.研制火箭的燃料 B.空间站内氧气的制取
C.计算返回舱落点 D.返回舱外层耐高温涂料的制造
9.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下列材料的使用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石器 ②陶器 ③青铜器 ④铁器 ⑤塑料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②①③④⑤ D.②①④③⑤
10.神舟飞船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飞船上用到一种与智能手机屏幕相同的材料——硅酸铝玻璃,以便于观察飞船外的情况。下列有关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耐高温 B.见光易分解 C.不易与氧气反应 D.透光性好
11.经过化学学习,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有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转化及应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性质
二、非选择题
1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而变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叙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易”、“会”、“就”、“可”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如:
(1)酒精“可以”燃烧,描述的是 ;
(2)酒精燃烧则描述的是 ;
(3)酒精“易”挥发,描述的是 ;
(4)酒精挥发则描述的是一个 。
联系: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13.完成下列填空:
(1)化学性质: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酒精能在空气中燃烧,具有可燃性;酒精能和细菌的蛋白质发生反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木炭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具有可燃性;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硫酸铜溶液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大理石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金不易生锈。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 、 、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14.化学变化
(1)定义: 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外观特征:常表现为 、 、 等,并伴随着 的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
(3)分析:
实验 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物质成分
变化前 变化后
实验3:氢氧化钠+硫酸铜
实验4:大理石+稀盐酸
1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水沸腾,试管口出现白雾,玻璃片上有 。
(2)实验2中石蜡由固体变为 。
(3)实验3向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 色沉淀。
(4)实验4中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但不消失,固体表面有 产生,澄清石灰水变 。
(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6)在化学变化中 (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1.1化学真奇妙》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C C A C C A B
题号 11
答案 C
1.C
【详解】A、易潮解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选项不正确;
B、溶于水放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选项不正确;
C、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C。
2.A
【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A、天然气燃烧,燃烧会生成新物质,不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正确;
B、冰雪消融,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选项错误;
C、玻璃破碎,玻璃的形状大小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错误;
D、水蒸发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错误。
故选:A。
3.C
【详解】A、描述梅花香气飘散,这是分子扩散现象(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B、描述阳光照射下,水汽或光线折射形成“紫烟”(类似云雾),属于状态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C、描述新酿的酒(“绿蚁”指酒上浮沫),酿酒过程涉及发酵(糖类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描述雪景(比喻树枝积雪如梨花),雪的形成或融化是物态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A、石雕制作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剪纸的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陶瓷烧制的过程中,包含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绳编的编织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5.C
【详解】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②物质的性质和转化及应用;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以及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③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④生物体活动的规律是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综上所述,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②。
故选 C。
6.A
【详解】A、点火起航,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箭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月背着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采集月壤,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变质了元素周期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拉瓦锡利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该选项符合题意;
D、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分析】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详解】A、研制火箭的燃料涉及物质的性质,属于学范畴,A不符合题意;
B、空间站内氧气的制取涉及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属于学范畴,B不符合题意;
C、计算返回舱落点不属于学范畴,C符合题意;
D、返回舱外层耐高温涂料的制造取涉及物质的性质,属于学范畴,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详解】人类最早使用的是石器,然后是陶器,青铜器出现在夏商时期,铁器使用于春秋时期,塑料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故选A。
10.B
【详解】神舟飞船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推测其耐高温,不与氧气反应;飞船上用到一种与智能手机屏幕相同的材料——硅酸铝玻璃,以便于观察飞船外的情况,推测其透光性好,无法推测见光易分解;
故选:B。
11.C
【详解】A、根据化学定义可知,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定义可知,化学研究物质的转化及应用。B不符合题意;
C、物质的运动状态是物理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C符合题意;
D、物质的制取涉及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用途也是化学研究范畴。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12.(1)化学性质
(2)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
(4)物理变化
【详解】(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酒精“可以”燃烧,描述的是化学性质;
(2)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酒精“易”挥发,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4)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酒精挥发则描述的是物理变化。
13.(1)化学变化
(2) 化学变化 颜色 状态 气味
【详解】(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14.(1)生成新物质
(2) 改变颜色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能量
(3) 有蓝色沉淀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颗粒状大理石溶解,形成无色溶液,有气泡生成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 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大理石和稀盐酸 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1)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2)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
(3)实验3: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该实验中变化前物质成分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变化后物质成分是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实验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是颗粒状大理石溶解,形成无色溶液,有气泡生成;该实验中变化前物质成分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变化后物质成分是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15.(1)小液滴
(2)液体
(3)蓝
(4) 气泡 浑浊
(5)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6)一定
【详解】(1)实验1中水沸腾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液滴,故试管口出现白雾,玻璃片上有小液滴;
(2)实验2中石蜡熔化,由固体变为液体;
(3)实验3向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产生蓝色沉淀;
(4)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实验4中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但不消失,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6)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