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随堂练习 (含解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随堂练习 (含解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26 16: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正确的实验基本操作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量取液体
C.读液体体积 D.加热液体
2.读史使人明智,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
B.徐寿翻译《化学鉴原》,为许多元素命名中文名称。
C.道尔顿提出分子学说
D.拉瓦锡是第一个定量测定空气成分的化学家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为了提高温度,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试管中的液体
B.为了安全,实验剩余药品不能随意丢弃,也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C.为了防止固体洒出,加热试管中的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向上倾斜
D.为了称量准确,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时可左码右物
4.按照如图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
B.在试管口塞橡胶管时,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
D.图中,浸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5.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6.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B.溶解
C. 浓硫酸稀释 D.测定溶液pH
7.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 D.①②③
8.小明同学读量筒内液体体积时,先把量筒放在水平面上,然后平视读数为18mL,倒出部分液体,再仰视读数为12mL,则实际倒出液体体积
A.小于6mL B.大于6mL C.6mL D.无法确定
9.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熄灭酒精灯
C.滴加液体 D.取用固体
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药品 B.滴加少量液体试剂
C.给液体加热 D.液体的量取
11.弘扬科学家精神,走科技强国之路。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张青莲 B.闵恩泽 C.徐光宪 D.侯德榜
12.将燃着的蜡烛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得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容器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
C.蜡烛熄灭后容器内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D.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为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a ,b ,c ,d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同时看到试管壁上有 出现,澄清的石灰水 ,还能闻到一股 气味。
(3)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4)碳酸氢铵是一种常见的化肥,通过本实验,请你谈谈如何合理的保存这种化肥? 。
14.记录实验中变化的现象,完成下表,并分析其变化后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状态、颜色)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 气态的水(水蒸气)
(2) 固态的石蜡 液态的石蜡
(3)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4) 颗粒状大理石等 二氧化碳气体等
15.进入20世纪,随着对原子结构及微观粒子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研究和认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达到了 水平。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化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已经能通过先进的仪器探测物质中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情况并操纵单个原子。
16.用药匙或 将粉末状试剂送至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立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 。
17.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结论:石蜡的硬度 (填“大”或“小”,后同),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1)。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标号)处最先炭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3)该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2),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_____(填标号)。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8.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B C C B A B D
题号 11 12
答案 B D
1.A
【详解】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置于试管口正上方悬空滴加,不可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口或触碰试管内壁,A选项正确;
B、量取液体时,取下的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试管口紧挨着试剂瓶瓶口,标签向着手心,图示操作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B选项错误;
C、读取量筒示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持平,图示操作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大,所量取的液体偏少,C选项错误;
D、加热液体时,需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液体的体积不超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呈45°角倾斜,试管口不可对着人,图示操作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D选项错误。
故选:A。
2.C
【详解】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说法正确;
B、徐寿翻译《化学鉴原》,为许多元素的中文名称,故说法正确;
C、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故说法错误;
D、拉瓦锡最早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的组成和其中氧气的含量,故说法正确。
故选C。
3.B
【详解】A、酒精灯的外焰温度高,内焰温度低,用酒精灯加热要用外焰,故A错误;
B、实验室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的容器,故B正确;
C、用试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故C错误;
D、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时应左物右码,故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A、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的正确操作是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该选项说法正确;
B、在试管口塞橡胶管时,不能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否则会使试管破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D、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浸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该装置不漏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C
【详解】A、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正确;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正确;
C、科学探究也是需要合作的,错误;
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正确。
故选C。
6.C
【详解】A、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有腐蚀性,为了不使天平受到污染和损害,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A选项错误;
B、量筒不能进行溶解,B选项错误;
C、浓硫酸稀释,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C选项正确;
D、测定溶液pH时,将pH试纸放到点滴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D选项错误。
故选:C。
7.B
【详解】①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使试管炸裂,与试管破裂无关,选项错误;
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有擦干,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匀发生炸裂,选项正确;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匀,导致试管破裂,选项正确;
④被加热的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液体会沸腾喷出,不会使试管炸裂,与试管破裂无关,选项错误;
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匀,使试管炸裂,选项正确.
故选B。
8.A
【详解】平时读数为18mL说明实际为18mL,而倒出部分后,仰视读数偏小实际偏大,此时实际体积大于12mL,则倒出的体积小于18mL-12mL=8mL。故选:A
9.B
【详解】A、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该选项操作正确;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竖直悬空,不能伸入试管中,更不能碰到试管内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取用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再将固体放在试管口,慢慢将试管竖立,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B。
10.D
【详解】A、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且试管应倾斜,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该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D。
11.B
【详解】A、 张青莲以测定原子量著称,贡献于同位素研究,与炼油催化剂无关,不符合题意;
B、闵恩泽是炼油催化剂技术的奠基人,推动我国石油化工催化剂发展,符合题意;
C、徐光宪主攻稀土分离,被誉为“稀土之父”,与炼油催化剂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
D、侯德榜创立侯氏制碱法,贡献在制碱工业,非催化剂领域,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D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内的气体不会全部是氧气,说法错误;
B、当氧气体积分数减小到16%以下,蜡烛熄灭,说明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说法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说法错误;
D、当氧气体积分数减小到16%以下时,蜡烛熄灭,说明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说法正确。
故选:D。
13.(1) 试管 铁架台 酒精灯 烧杯
(2) 水滴 变浑浊 刺激性
(3)
(4)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详解】(1)据图可知,仪器名称分别为:a是试管,b是铁架台,c是酒精灯,d是烧杯;
(2)碳酸氢铵是白色固体,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加热后白色固体反应逐渐减少,同时看到试管壁上有水滴出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还能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3)碳酸氢铵加热反应生成了氨气、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因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14. 水沸腾,管口出现白雾,玻璃片上有水珠出现 无 石蜡熔化成液态 无 产生蓝色沉淀 有 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
【详解】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水沸腾,管口出现白雾,玻璃片上有水珠出现;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固态的石蜡变为液态的石蜡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石蜡熔化成液态;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变为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颗粒状大理石等变为二氧化碳气体等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15.原子和分子
【详解】进入20世纪,随着对原子结构及微观粒子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研究和认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达到了原子和分子水平。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化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已经能通过先进的仪器探测物质中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情况并操纵单个原子。
16. 纸槽 避免试剂粘在管口或管壁上
【详解】实验室取用药品时,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常用药匙或纸槽,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横放,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到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故填纸槽;避免试剂粘在管口或管壁上;
17.(1) 小 小
(2) a 外焰
(3)D
【详解】(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
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1)。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即与外焰接触部分最先炭化(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层温度最高;
(3)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2),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说明白烟是具有可燃性的固体,即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故选D。
18.(1) abcde 外焰
(2) 水雾 水
(3) 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详解】(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则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故填: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雾;水;
(3)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熄灭;变浑浊;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6)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则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