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能力提升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统编版)
一、积累与运用
以下是小安同学拟写的开场白,请你帮助他修改、补充。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①____”通过以书为伴,使我们心神平和,气息芳华。cháng yáng 于书海中,我们能欣赏烟波浩miǎo的景致,触摸历史的脉络,探寻真理的踪迹……为了让大家读更多的书,读更好的书,班委会决定在每周五下午组织读书活动。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勇敢地走上台来,畅谈自己的读书经历、读书经验、读书感悟,让我们在交流中一同前行,共同成长!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cháng yáng 浩 miǎo 踪 (A. zhōng B. zōng)迹
2.文段中有一个句子存在语病,请你将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3.在①处横线上填入句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B.腹有诗书气自华。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4.在这次活动中,班级做了一次调查,见下表:
问题阶段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一天见不到妈妈会想她 24人 10人
愿意陪妈妈一起逛街 28人 12人
妈妈累时为她揉腿捏肩 25人 8人
受妈妈批评时会顶嘴 3人 20人
妈妈没按时做饭会发脾气 5人 21人
从上述表格变化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5.请你根据李睿娜同学搜集到的如下材料所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把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材料一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梁晓声《母亲》)
材料二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刘和刚《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母爱是 , ;母爱是 , 。
6.曹琴准备周末参加“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志愿者行动。假如你是曹琴同学,请根据语境完成以下对话。
曹琴:妈妈,我准备参加“创园”志愿者活动。
妈妈:不行。“创园”是政府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你们学生就没有必要参与这些事了。
曹琴:
妈妈:嗯,说得有道理。可是你参加活动,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啊。
曹琴:不会的,我们是周末活动,况且我会在活动前完成学习任务的。
妈妈:看来,你真的长大了,我同意了。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①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②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
【注释】①赀(zī):价格。②傅:凭借。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 说:
②思而不学则殆 殆:
③何子少好读书 好:
④以揣摩当世之故 故:
8.请用“/”给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10.【甲】【乙】两文共同阐述了怎样的读书态度?请简要概括。
四、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甲】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①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乙】
天净沙·冬
[元]白朴
一声画角②谯门③,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④。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注释】①飞鸿:天空中的鸿雁,②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③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楼。④水滨:靠近水的场所。
11.下列情境在两首小令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乌鸦栖息 B.日落月起 C.烟雾迷蒙 D.号角哀婉
12.古诗词中常常借助意象或意象组合来营造意境,请说说这两首小令中借助意象营造的意境有何异同。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才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②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③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④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⑤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地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⑥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⑦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⑧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的品质构建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所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⑨我们应当对语文和语文老师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当如此!
13.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概括 “我”的表现 情感变化
① 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 欣赏
② 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③
语文老师具体指出“我”的作文的缺点。 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感怀
14.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这里为什么强调门是被“踢开的”?)
②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如何理解“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这句话?)
15.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16.《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师与本文的语文老师,在教育艺术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件,谈谈你的探究发现,不能少于两点。
现代文阅读
思,在百草园
刘宗棠
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为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③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儿,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是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⑤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尽管,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因生命结束而消逝,反而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
⑥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彩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
⑦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熙攘攘,脚步踏着早春的阳光。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信息爆炸,宇宙飞船,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儿振兴起来,高高地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⑧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
⑨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
17.第②段描写的百草园的景物有什么特征?对后文描写百草园中的草起什么作用?
18.第③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9.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第⑧段中“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请说说这两句话的含意。
21.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百草园的景物,由于表达的目的不同,描写重点也不同。本文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详写这些?
六、写作题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 每个人都会有欢笑, 有感动, 当然也会有泪水, 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 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 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 难以忘怀? 回忆一下, 把它写下来。
要求: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抄袭是不良行为, 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不少于50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徜徉;渺;B
2.以书为伴,使我们心神平和,气息芳华。
3.C
【答案】4.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与妈妈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够融洽。
5.儿女酣眠时细密的针脚;那份辛苦陪伴我们入梦;儿女童年时雨中的花折伞;那份呵护陪伴我们成长
6.妈妈,“创园” 和大家都有关,环境变好了,我们生活也更舒适,学生也能出份力呀
【答案】7.同 “悦”,愉快;疑惑;爱好,喜欢;原因
8.而有不合 / 则深湛思之 / 竟日继以夜
9.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缩减衣食开支来买书,即使挨饿受冻也不顾及。
10.热爱读书;乐于学习不怕艰难;勤于思考;广泛学习;珍惜时间。
【答案】11.C
12.同:两曲都用 “孤村”“烟” 等意象,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
异:甲曲后部分 “青山绿水” 等意象让意境转为清新明丽;乙曲意境始终萧瑟,无变化。
【答案】13.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什么是语文;;语文老师当众说“我”的作文差;;不满(愤怒)
14.①“踢”表现出当时的“我”愤怒的情绪,对老师粗鲁的态度,衬托出语文老师大气与宽容、高贵与美丽的形象。②有才气原本是好事,但是如果骄傲自满,没有自知之明,不思进取,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是有害的。
15.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比作清澈的水流(或环境描写),借写月光的明澈柔美来烘托“我”心情的舒展释然,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16.示例:①两位老师在教育上都充满耐心,循循善诱。莎莉文老师见“我”无法区分“杯”和“水”的意思,并不急于说教,而是在“我”平静下来后,让“我”体验水在手上流过的感觉,并在手上拼写“water”一词,使“我”恍然大悟;语文老师耐心地让“我”比较六本作文本字迹的变化,冷静分析“我”的作文优劣,使“我”对作文与做人有了新的认识。②两位老师在教育上都注重体验,联系生活。莎莉文老师给“我”布娃娃,并在“我”手掌上写“doll”,教“我”正确拼写并理解这个词的含义;语文老师和同学们观看窗外雨景,让同学们感受雨的美妙,让语文课充满了诗意。③两位老师在教育上都是认真负责,充满爱心。莎莉文老师见“我”发脾气时,只是收拾了摔碎的布娃娃,带“我”去外面暖和的阳光下散步,借机进行教学;语文老师用激将法,并单独对“我”张扬的字迹、浮躁的性情和臃肿的文风加以指点引导,这是一种负责和爱
【答案】17.苍翠葱茏(或“生机勃勃”)。描写了草生长的环境,对草起到烘托的作用。
18.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19.表达了对鲁迅先生和以他为代表的革命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无私奉献和顽强奋斗精神的赞颂之情。
20.“我”如同园中小草被祖国培养长大。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精神的承载,“我”被这种精神洗礼了,要走出来回报祖国的培养,完成先生未竟的事业。
21.本文详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草以及草的精神。因为本文是借缅怀鲁迅先生,抒发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努力奋斗、振兴中华的情怀,而草的精神,承载了鲁迅先生的精神——自强、自信,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一生。
22.【答案】【参考例文】
这件事让我感动
夜色浸染着紫色的窗帘, 梦里似乎又闻到桂花的幽香, 似一道澄清的柔波……
月下, 小路, 老桂树……
又是一个有月的晚上, 风吹乱了我的头发, 吹乱了我的思绪, 只有那颗心显得格外温暖。
老桂树在小路的尽头, 树下有家馄饨店, 摊主是一位慈祥的老伯, 六十多岁的样子。虽然馄饨店在小路尽头, 但生意格外好, 熟客新客不断。
晚自习结束, 回家的学生三五成群地在三岔路口分散。我独自骑行在路上, 路上没有路灯, 我便哼着歌为自己壮胆, 但莫名的恐惧还是悬在了心头。
好不容易挨到了老桂树下, 我下车缓解压抑的心情。老伯看到我, 面带微笑招呼我: “小姑娘, 吃馄饨吗? ”我摇摇头。他又接着说: “晚自习刚下课, 饿了吧, 来爷爷这, 爷爷今天请你吃。”我高兴地坐下了。
这老伯我听说过, 他的老伴早已过世, 生活仅靠这家店来维持, 生活的担子压得他很累。但当乞丐到他店里乞讨时, 他还是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 小路无路灯, 放学晚归的学生, 也能感受到馄饨店微弱灯光里的爱。感动一次次在心中涌动……
月下, 老桂树与老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夜图, 我吃完馄饨, 卸下畏惧, 满怀感动, 带上爱继续赶路。
路上, 恐惧无影无踪, 我反而多了一份赏月的欣喜。今夜的月影调皮地拨弄着水波, 湖水在月光下演绎着自己的童话……
老伯忙碌的身影在月下显得格外修长, 那份感动承载着我的心隐藏在老桂树下, 伴着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坐在窗前, 翻开日记本, 以心为笔, 感动为墨, 记下那一个有月有桂花香的夜, 好静好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