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科学的方案设计是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食醋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火柴梗比较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 D.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
2.金刚石“对顶砧”技术可“点水成冰”。在常温极高压条件下,水可形成密度更大的热冰,原理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由原子构成
B.水变“热冰”后,分子将停止运动
C.“热冰”和水所含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转化为“热冰”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小
3.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括号内)不正确的是
A.酒精和蒸馏水(闻气味)
B.白糖和食盐(观察颜色)
C.二氧化碳和氧气(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D.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
4.如图是我国西汉彩绘雁鱼青铜灯。灯油燃烧时,烟气通过鱼身和雁颈导入雁体内的水中,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能吸收烟气中的一氧化碳
B.灯油通常为油脂,说明油脂是可燃物
C.转动灯罩隔绝空气,可使灯火熄灭
D.当看到大量黑烟产生时,可调大进风口
5.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相符合的是
A.石墨有导电性——用作润滑剂 B.金刚石硬度大——用作玻璃刀
C.水溶解其他物质的能力强——用作溶剂 D.碳有可燃性——用作燃料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所有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所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7.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事实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碳原子结构不同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原子体积变大
D.蔗糖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的快慢不同————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8.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应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实验
异常情况 未看到火星四射 未收集到氧气 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选项 A.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B.忘记加入二氧化锰 C.可能是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水 D.可能是澄清石灰水变质
A.A B.B C.C D.D
9.家用净水器的广泛应用反映了人们对饮用水安全的重视。如图是某家用净水器的工作原理(其中棉的作用是除去泥沙、铁锈等,反渗透膜的作用是除去重金属、细菌、病毒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棉可过滤除去水中的大颗粒物
B.活性炭能吸附水中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异味
C.反渗透膜的作用相当于蒸馏操作
D.经过净水机处理后的水属于混合物
10.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 A.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验证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B.探究燃烧是否需要有氧气 C.探究蜡烛燃烧生成
实验设计
A.A B.B C.C D.D
11.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在这种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汽油,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X是一种单质,部分产物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化学式是
B.该成果可为碳中和提供科学方案
C.Ⅰ反应中和X分子的数目比为
D.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二、非选择题
12.一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 水的气体。
13.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炼铜的工艺,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木炭可以作还原剂把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
(1)小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建议用超细碳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进行实验,他的理由是________。
(2)同学们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刚出现浑浊时, (填“能”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碳粉已经开始反应。
(3)有关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碳在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澈出
14.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任务一】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填“酸雨”或“温室效应加剧”)。
(2)下图为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图,请完成①②处相关内容:① ;② 。
【任务二】了解“碳中和”
“碳”减排、“碳”捕捉、“碳”封存、“碳”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一些途径。
(3)“碳”减排:根本措施是控制的排放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设施设备,减少能耗
c.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节约用电、少开私家车等。
(4)“碳”捕捉:自然界“碳捕集”主要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吸收。实际生产中常采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其原理如下:,其中的化学式为 。
(5)“碳”封存: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然后压入地下玄武岩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的原因 。
(6)“碳”利用:我国杭州亚运会的主火炬所用燃料是首次采用废碳再生的甲醇(),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原理是:。请计算制得64吨甲醇理论上能消耗 吨二氧化碳。
(7)目前人们利用一种新型纳米催化剂也可实现二氧化碳到甲醇的转化,其微观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填序号)。
a.元素化合价 b.元素种类 c.原子种类 d.分子数目 e.原子数目
《6.1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A A C D C C D
题号 11
答案 C
1.B
【详解】A、酱油有酱香味,食醋有醋味,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食醋,A选项正确;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没有助燃性,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用燃着的木条无法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B选项错误;
C、将火柴梗横着插入蜡烛火焰中,与外焰接触的部位先变黑,与内焰接触的部位次之,与焰心接触的部位最后变黑,说明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次之、焰心温度最低,可以用火柴梗比较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C选项正确;
D、软水中滴加肥皂水,现象是泡沫多、浮渣少;硬水中滴加肥皂水,现象是泡沫少、浮渣多,可以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D选项正确。
故选:B。
2.B
【详解】A、金刚石为碳单质,是由原子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水变“热冰”后,分子不会停止运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热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水转化为“热冰”过程中,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酒精有特殊气味,蒸馏水无味,闻气味可区分,故正确。
B、白糖和食盐均为白色晶体,观察颜色无法鉴别,故错误。
C、带火星木条在氧气中复燃,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可区分两者,故正确。
D、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会迅速产生氧气(气泡),水无反应,可鉴别,故正确。
故选B。
4.A
【详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水不能吸收烟气中的一氧化碳,A 错误;
B、灯油通常为油脂,能燃烧,说明油脂是可燃物,B 正确;
C、转动灯罩隔绝空气,破坏了燃烧需要氧气的条件,可使灯火熄灭,C 正确;
D、看到大量黑烟产生,说明灯油燃烧不充分,调大进风口可增加氧气量,使灯油充分燃烧,D 正确。
故选A。
5.A
【详解】A、石墨用作润滑剂是因为其具有滑腻感,而不是导电性,性质与用途不相符,A 符合题意;
B、金刚石硬度大,能划开玻璃,所以可用作玻璃刀,性质与用途相符,B 不符合题意;
C、水溶解其他物质能力强,所以能用作溶剂,来溶解多种物质,性质与用途相符,C 不符合题意;
D、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放出热量,所以可用作燃料,性质与用途相符,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A、化学变化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分子的种类一定会改变,分子个数可能改变,选项错误;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但不是所有不带电的粒子就是分子或原子,如中子也不带电,选项错误;
C、所有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选项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是两种不同的碳单质,所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故选C。
7.D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故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的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原子的体积不变,不符合题意;
D、蔗糖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的快慢不同,是因为分子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未看到火星四射,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铁丝无法燃烧,故选项解释正确;
B、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较慢,可能较长时间未收集到氧气,故选项解释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瓶底留有少量水,只是氧气没有收集满,不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故选项解释错误;
D、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可能是澄清石灰水变质,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9.C
【详解】A、PP棉能除去水中的泥沙、铁锈等,主要用于除去大颗粒不溶性杂质,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水中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异味,不符合题意。
C、RO反渗透膜的作用是除去多种金属离子、细菌、病毒等,而蒸馏(利用混合液体中各组分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故RO反渗透膜的作用与蒸馏操作不一样,符合题意。
D、经过净水机处理后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等,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因此观察到甲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充满空气的气球上浮,说明的密度比空气大,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不燃烧,对比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不能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反应物一氧化碳中含有碳、氧两种元素,而反应物M为单质,M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则M为氢气,化学式为H2,故A不符合题意;
B、该成果可有效利用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为碳中和提供科学方案,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反应I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H、O,生成物中含C、O,故生成物中还应含氢元素,因此还生成了水,即反应I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数目比为1:1,故C符合题意;
D、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难溶于
【详解】一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故填:难溶于。
13.(1)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更大,反应更充分
(2)不能
(3)D
【详解】(1)用超细碳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进行实验,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更大,反应更充分;
(2)实验时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可能是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故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碳粉已经开始反应;
(3)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说法正确;
B、实验过程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法正确;
C、碳在反应中与氧结合,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说法正确;
D、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防止液体倒流引起试管炸裂,说法错误;
故选D。
14.(1)温室效应加剧
(2) 人工降雨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abc
(4) 光合 H2O
(5)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6)88
(7) bce
【详解】(1)二氧化碳气体会造成气候变暖,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加剧;
(2)干冰升华吸热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反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3)a.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设施设备,减少能耗,可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c.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节约用电、少开私家车等,可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故选abc;
(4)自然界“碳捕集”主要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则X的化学式为H2O;
(5)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的原因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6)解:设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88t;
(7)二氧化碳和水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产生甲醇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是元素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故选bc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