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美版】美术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凝固的音乐》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桂美版】美术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凝固的音乐》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桂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23 10: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 创意纸雕 教学设计
课题 凝固的音乐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凝固的音乐》是引导学生领略世界建筑艺术魅力的重要内容。课程旨在带领学生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筑的特色,从线条、色彩、造型、结构、文化内涵等角度,感受建筑艺术之美。通过展示克里姆林宫、布达拉宫、罗马大角斗场等经典建筑,让学生了解建筑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同时,所承载的艺术美感与文化价值。借助探索、赏析等教学活动,增进师生交流,提升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判断与创意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2022新课标要求 1.能领略和欣赏不同风格建筑艺术的独特特色,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建筑美的意识。2. 在了解中外建筑及其艺术背景过程中,既能辨析不同建筑风格的审美特点,又能深刻感知建筑艺术的多元魅力,最终实现 “从知识认知到艺术热爱” 的提升。3. 了解建筑工艺的主要流程,认识每一种建筑工艺都值得欣赏与探索。知晓建筑艺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创新,能用文字等方式表达对建筑艺术的看法与感受。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通过观察建筑的线条、色彩搭配,赏析经典建筑作品,感受其简洁或丰富的视觉效果;对比中外建筑,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艺术的审美差异,提升对建筑艺术形式美与内涵美的感知能力。(审美感知)2. 能够观察建筑的结构特点,结合对建筑技法的认识,尝试用简单方式(如绘画、模型制作等)表现建筑的基本形态。进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写实、夸张、变形等手法,对建筑形象进行创意改造或尝试融合现代元素进行创作,打造有个性、有创意的建筑相关作品。(艺术表现、创意实践)3. 了解建筑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知晓其在居住、文化传承等场景中的应用,理解建筑艺术承载的创意与美感;同时,认识到建筑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创新,增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艺术的认同感与喜爱之情。(文化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目标群体为初中阶段学生,他们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新颖、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兴趣浓厚。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体验,能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创作有一定兴趣,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美术及建筑认知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可能更为突出。
重点 学会从线条、色彩、造型、结构等角度观察和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感受其魅力与特色。
难点 能够理解建筑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尝试将其与现代元素融合进行相关创作。
材料准备 教学材料、举例艺术作品、引入视频、中外建筑资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历史、生活习俗不尽相同,各国建筑所用材料材质、艺术风格、审美意趣也各具特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建筑艺术之门,领略各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建筑艺术的魅力。 进行新课导入,初步了解世界建筑艺术。 通过图片欣赏,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世界建筑艺术的好奇与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任务一、通过查阅资料观察了解中外经典建筑的特点。经典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它们蕴含的艺术性。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领略世界各国的建筑之美呢 (出示图片)赏析角度建筑的线条:如直线的挺拔、曲线的柔美。色彩:如故宫红墙黄瓦的庄重、徽派建筑黑瓦白墙的素雅。造型:如布达拉宫的宏伟、苏州园林的精巧。文化内涵:如故宫体现的皇权思想、拙政园体现的文人意境。活动一:查阅并收集中外经典建筑的图片,从线条、色彩、造型等方面观察,说说它们分别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出示图片)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宫殿,始建于明代永乐四年(1406 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建筑群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通过院落组合、空间安排,形成有张有弛的节奏变化,既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出示图片)小知识故宫的中轴线不仅贯穿宫殿核心,还与北京城市中轴线重合,这种 “宫城居中” 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和 “皇权至上” 的思想,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结合的典范。(出示图片)苏州拙政园线条上,亭台楼阁的飞檐多为曲线,搭配曲径、曲桥,尽显温婉雅致。色彩上,以黑瓦、白墙、木色为主,清新淡雅,与自然环境相融。造型上,建筑体量小巧,布局错落有致。(出示图片)巴黎圣母院线条上,尖塔和拱券呈现出向上延伸的直线,营造出轻盈挺拔的视觉效果。色彩上,石材的浅灰色搭配玫瑰窗的绚丽彩玻,对比鲜明又和谐。造型上,对称的双塔结构搭配中间的尖拱,体现了哥特式建筑的庄重与灵动。(出示图片)小知识在建筑审美中,“比例” 是关键要素之一。古希腊建筑常遵循 “黄金比例”(约 1:1.618),如雅典卫城的柱式设计,让建筑看起来和谐自然,符合人类的视觉审美习惯。任务二、学习各种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而创造的空间环境,是文化习俗与实用观念的体现。它是凝固的音乐,是劳动人民用智慧谱写的永恒旋律。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建筑群规模宏大,设计精美巧妙,装潢华丽,是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出示图片)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中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依山而建,气势雄伟,体现了古建筑雄浑巍峨的风格。(出示图片)中国国家体育场 中国国家体育场整体建筑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出示图片)大角斗场 罗马大角斗场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这座庞大的建筑从外观上看呈正圆形,俯瞰呈椭圆形,它的形制影响了现代的大型体育场。(出示图片)姜氏庄园 整座庄园无处不雕,无处不琢,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古建筑。(出示图片)木筋屋 木筋屋属于半木构造建筑,色彩鲜艳,风格独特。(出示图片)程阳风雨桥 程阳风雨桥是侗族木结构建筑。整座桥梁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造型美观。(出示图片)赵州桥 赵州桥建造工艺独特,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出示图片)劳动人民在遵循建筑本身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基础上,遵循美学的规律,利用各种技艺,对建筑群进行组织、设计和装饰,使其具有实用、审美和文化价值。说一说古今中外的宫殿建筑、民居建筑等在风格、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宫殿建筑 风格:整体宏伟壮丽,色彩庄重华贵,装饰繁复精美,体现皇权或王室的威严与地位。结构:多采用对称布局,建筑体量庞大,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仪式感,常用高大的屋顶、粗壮的立柱等增强气势。 民居建筑风格:更贴近生活需求,风格朴素实用,地域特色鲜明,装饰相对简单,多融入当地民俗元素。结构:注重实用性和适应性,土楼的圆形结构利于防御,整体结构相对轻巧,符合家庭居住的空间需求。活动二:对比各国建筑风格的差异,分析它们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出示图片)材料运用雅典卫城利用当地石材,以大理石构建建筑,体现对材料特性的深刻认识与巧妙运用。天坛方胜亭采用木结构,借榫卯技艺组合木材,展现对不同材料性能的综合把握与创造性应用。(出示图片)结构设计雅典卫城的柱式结构科学,多立克柱式承重强,爱奥尼柱式视觉轻盈,比例尺度符合人体工程学与美学原则。故宫角楼以榫卯结合,不用钉子却稳固,内部梁架结构精巧,同时保证稳定性与抗震性。(出示图片)空间布局雅典卫城顺应地形,错落布局,各建筑单体相互呼应,突出帕特农神庙中心地位,营造庄严神圣氛围。乔家大院以中轴线为核心对称布局,院落连通又独立,满足家族聚居与隐私需求,通道设计合理。(出示图片)国家/地区核心建筑风格结构智慧体现中国传统木构建筑1.榫卯结构,稳固连接。2.飞檐翘角,利排水防风。埃及古埃及金字塔、神庙1.巨石堆砌,借重力稳固。2.三角形设计,抗风沙。希腊古希腊柱式建筑1.柱式系统,增空间通透。2.建筑微倾,抵消视觉误差。印度古印度寺庙1.塔楼式结构,增强垂直稳定性。2.设多个天井,改善通风。一些建筑内部陈设及装潢繁复华丽,一些建筑在八边形、半弧形、圆形等顶上装饰有大量的绘画、浮雕等,令人叹为观止。(出示图片)建筑蕴含着文化和精神内涵,从建筑风格、空间布局、色彩搭配等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能激发人的情感,唤醒历史文化记忆,深化审美体验。(出示图片)小知识不同地区建筑风格的差异,本质是 “因地制宜” 的体现。劳动人民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材料资源和生活需求调整建筑设计,这是 “实用主义” 与 “智慧创造” 结合的结果。任务三、认识建筑的审美与历史文化,交流分享感受。分享与评述建筑的审美与历史文化相关,更与生活相关。好的建筑,讲究与自然和谐共生。寻找身边具有意蕴美的建筑,分享你的感受。(出示图片)我身边的中式凉亭是具有意蕴美的建筑。它采用木结构,飞檐翘角的造型像展翅的鸟儿,线条灵动;屋顶覆盖灰色瓦片,搭配红色立柱,它不仅是人们休息的地方,还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融合,体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宁静与惬意。(出示图片)知识链接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房屋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黑瓦白墙,典雅大方,与周围环境构成如诗如画的优美境界。思考探究:利用假期走进城市或乡村,发掘家乡的建筑之美,探寻建筑与自然环境、生活需求之间的联系,并用画笔记录家乡的美好。 自主查阅资料,观察图片里的中外经典建筑,交流分享自己发现的建筑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共同探讨领略建筑之美的角度。查阅、收集中外经典建筑图片,从线条、色彩、造型等方面仔细观察,交流分享不同建筑的独特魅力。学习了解 “宫城居中” 布局的内涵。认真观察克里姆林宫、布达拉宫、中国国家体育场、大角斗场等建筑的图片,结合教师讲解,分组讨论不同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学生先自主阅读宫殿建筑和民居建筑风格、结构特点的内容,阐述古今中外宫殿、民居建筑在风格和结构上的特点。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对比不同国家建筑风格差异,分析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结合建筑的造型、与自然的融合等方面,描述建筑之美及自身感受。 学习知识链接 引导学生主动借助资料和图片去探究建筑艺术,通过小组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从线条、色彩等角度欣赏建筑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观察分析建筑,同时借助对建筑线条、色彩、造型等元素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观察、审美与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小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筑布局背后的文化思想。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建筑的风貌。组织分组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认识到建筑是文化与实用的融合体。让学生了解建筑特点,同时加深学生对宫殿与民居建筑风格、结构差异的认识,提升对建筑艺术的感知与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与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对比建筑风格,深入理解劳动人民在材料、结构、空间布局上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对建筑艺术的审美与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建筑,从审美和文化角度去感受建筑与自然、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建筑审美与文化内涵的理解。拓宽学生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知识面。
作业布置 结合课堂所学的建筑线条、色彩、造型、文化内涵等知识,发掘身边建筑的特色,完成一份 “建筑观察” 的鉴赏分析。 完成作业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
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认识建筑的线条、色彩、造型、结构等欣赏角度,到赏析克里姆林宫、布达拉宫、中国国家体育场等经典建筑,感受建筑在文化、艺术等领域展现的独特魅力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再到对比中外建筑风格差异,拓宽了建筑艺术视野。大家也结合所学,去观察身边的建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对建筑的观察与审美能力,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更深的体会。在交流分享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凝固的音乐通过查阅资料观察了解中外经典建筑的特点。学习各种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认识建筑的审美与历史文化,交流分享感受。分享与评述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建筑与气候的关系不同气候地区的建筑设计差异显著。热带地区的建筑常采用高脚屋、大窗户设计,高脚屋可避免地面潮湿和蛇虫侵扰,大窗户利于通风散热。寒带地区的建筑多为矮胖体型,墙体厚重,窗户较小,能减少热量流失,同时屋顶坡度大,便于积雪滑落,防止建筑被积雪压垮。2、现代建筑中的传统元素许多现代建筑会融入传统建筑元素,实现 “古今传承”。北京香山饭店由贝聿铭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灰瓦、白墙和江南园林的布局手法,同时结合现代建筑的简洁线条,让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3、建筑材料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建筑风格和结构的创新。古代建筑多使用天然材料,受材料性能限制,建筑体量和高度有限。现代建筑广泛使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材料,这些材料强度高、可塑性强,让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成为可能。4、世界著名建筑流派1. 哥特式建筑:以尖塔、拱券、玫瑰窗为主要特征,如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风格轻盈挺拔,充满宗教神秘感。2. 巴洛克建筑:以华丽的装饰、强烈的色彩对比、动态的造型为特点,如意大利圣卡罗教堂,注重营造富丽堂皇、充满活力的氛围。3. 现代主义建筑:主张 “形式追随功能”,风格简洁,摒弃多余装饰,常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材料,如美国流水别墅,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功能与美学并重。 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结合克里姆林宫、布达拉宫、中国国家体育场等多个经典建筑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和赏析建筑的风格、结构及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关联中外建筑创作,形成对比资源,可拓宽建筑艺术视野、提升审美判断;通过多媒体展示建筑作品,激发学生对建筑的探究灵感与兴趣,使学生乐于去发现身边建筑的美。
教学反思 优点:结合多件经典建筑作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特色资源,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与知识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赏析与交流中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加深对建筑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结合理论,让学生去观察、分享身边的建筑,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建筑艺术的感悟能力。不足点:对于部分观察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从线条、色彩等角度赏析建筑上可能还存在困难,个别指导的时间和深度不够。对建筑文化内涵与劳动人民智慧的挖掘还可进一步深入,可更多地结合具体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建筑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明确本课教学过程的缺陷,进行教学过程的改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