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课时 第4课时
课标要求 本课教学紧密围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展开。在内容方面,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是第二学段“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技能的关键深化,着重解决了“连续进位”这一复杂情境。 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连续进位的算法程序,更通过口算与笔算的对比,深刻阐释“满几十进一”及“叠加进位”的算理,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熟练且明理的运算能力。 引导学生从“一次进位”顺利迁移至“连续进位”,并自主归纳积的位数规律,这一过程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能力。 课程始终在“保护益鸟”等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整个教学设计通过迁移转化的思想和探究发现的过程,体现了课标倡导的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中的进阶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基础上,对进位规则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也是后续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教材继续沿用“大自然的卫士”这一情境,引出算式84×5,引导学生将口算方法与竖式笔算建立联系,重点解决“个位向十位进位后,十位乘得的积再加上进位后,又满十需要向百位进位”的问题。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其算理,并初步学会估算积的位数。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了“个位乘得的积满几十要向十位进几”的算理,并具备了万以内数加法的知识基础。然而,“连续进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和步骤的叠加,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以下问题:忘记加上进位数、进位数书写位置错误、对连续进位的过程感到困惑。因此,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实现从“一次进位”到“连续进位”的知识迁移,通过对比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算法。
核心素养目标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初步判断积的位数。 经历探索连续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口算、竖式对比,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会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处理连续进位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一)温故孕新,激活经验 出示问题:“一本漫画书19元,买5本多少元? 请列竖式计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重点回顾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个位5×9=45,向十位进4; 十位5×1=5,加进位4等于9。 独立完成竖式计算,并回顾一次进位的算法。 通过复习一次进位的笔算,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习连续进位做好铺垫,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
二、导入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延续“大自然的卫士”情境: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猫头鹰和啄木鸟,今天再来认识一位卫士——燕子。” 问题:“燕子这天吃掉的害虫是猫头鹰抓的田鼠数量(84只)的5倍。燕子吃了多少只害虫?” 师:84×5怎么计算呢?请你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圈一圈、画一画或用学具摆一摆,看看你能算得出结果吗? 倾听故事,理解题意,列出乘法算式:84×5。 情境的延续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算式“84×5”的引入,自然制造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 探究一:利用口算理解算理,感知结果是三位数。 引导探究:“84×5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先尝试口算。可以把84分成哪两个数?” 组织汇报: 80×5=400,4×5=20,400+20=420 发现:“观察口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结果是一个三位数) 尝试口算。 分享口算方法。 发现计算结果变成了三位数。 口算方法直观地展示了计算过程和各部分积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本次计算的结果将是一个三位数,为理解竖式中向百位进位做好铺垫。
探究二:学习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师:“口算能帮我们理解,但笔算更通用。现在我们来挑战用竖式计算84×5。” 分步讲解: 第一步(个位):5×4=20。 提问:“个位上写几?向十位进几?” (写0,进2) 第二步(十位):5×8=40。 提问:“这里的40表示40个什么?”(40个十)。 “接下来该怎么办?” (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2个十,40+2=42)。 “42个十,也就是420,在竖式上怎么表示?” (在十位写2,向百位进4) 第三步(百位): 百位上没有数,直接写上进位的4。 带领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强调“乘—加—进”的步骤。 师:“对比一下亮亮的口算和红红的竖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算理相同,都是先分后合,只是形式不同。 观看演示,跟随老师一起书写竖式。同桌互相说一遍计算过程,重点说清十位上的“乘、加、进”。 对比口算与竖式,理解其内在一致性。 通过清晰的步骤分解和关键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连续进位的每一步逻辑。通过与口算的对比,深化对算理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算法。
四、变式 变式深化, 探究规律 问题:“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几位数?我们来研究一下。” 计算或判断: 10×1=10(两位数), 99×9=891(三位数), 78×5=390(三位数)。 归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积最少是两位数,最多是三位数) 估算:“我们可以通过看最高位相乘是否满十(或加上进位后是否满十)来快速判断积的位数。” 通过计算实例,观察积的位数。 小组讨论,归纳规律。 引导学生从大量计算中提炼规律,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数感。学习估算积的位数,既是一种验算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用竖式计算。 29×4= 76×3= 35×8= 65×5= 43×7= 82×6= 48×5 = 78×9= 2. 计算出各种商品的总价。 3. 一只黑熊的体重是一只熊猫的 2 倍。这只黑熊重多少千克? 65 千克 ( )千克 4.某中学参加大型体操表演,表演方阵一共有8排, 每排16人。参加体操表演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 5.学校买了6个排球,每个89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6*.根据(1)组算式积的规律,直接写出(2)组算式的积。 (1)99×2=198 (2) 99×5= 99×3=297 99×6= 99×4=396 99×7=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全景式回顾,升华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1.李老师买了5本《历史故事》,每本2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2. 提优拓展 3.小军有35本书,小林的书本数是小军的3倍,小云的书借出21本就和小林的同样多,小云有多少本书?
教学反思 从一次进位复习引入,到连续进位的新知探究,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正向迁移,降低了学习难度。 通过口算与竖式的对比,将抽象的连续进位过程具体化,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了“为什么十位乘完后还要再加、再进”,有效突破了难点。 对积的位数规律的探讨,不仅是对知识的拓展,更是对学生数感和推理能力的有效培养。 有待改进之处: 在探究环节,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计算84×5,收集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的思维碰撞更激烈,印象更深刻。 练习的节奏可以把握得更好,对于普遍存在的错误,可以设计专门的针对性练习进行强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