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4.15《热气球》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4.15《热气球》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1-03 11:12:1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5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热气球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热气球》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中的第三课。本课围绕“热气球上升与下降的秘密”展开,通过模拟实验、定量对比、空气流动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且能推动空气流动,是建立“空气热运动”概念的关键课例,为后续“风的形成”等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热气球升空”有生活感知,但不理解其科学原理。他们具备初步观察与实验操作能力,喜欢动手探究,但对“热空气与冷空气的质量对比”“类比推理(液体→气体)”的逻辑关系理解较薄弱,需要教师通过直观实验与引导,发展科学思维。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空气流动是热气球上升/下降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通过实验现象推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能运用类比推理解释热气球上升/下降的原理。 探究实践:能参与 “模拟热气球”“比较热冷空气质量”“观察空气流动” 的实验,规范操作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对探究热气球原理充满兴趣,愿意与同伴合作实验;体会科学与生活(热气球、孔明灯等)的联系,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 难点:运用类比推理和实验现象,解释热气球上升与下降的原理。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模拟热气球实验(纸筒+蜡烛+塑料袋装置)能正确操作实验装置、清晰描述塑料袋“鼓胀+上升”现象、说出热空气推动上升的结论,并遵守火焰使用安全规则。能基本能不能同体积热冷空气质量对比(电子天平测集气瓶)能规范操作集气瓶(装冷空气/加热空气)、准确读取并记录质量数据,且能根据数据说出“同体积热空气更轻”的结论。能基本能不能空气流动与热气球下降探究(热瓶+冷瓶+线香)能协助准备实验器材、观察到烟的流动方向、用箭头标注空气对流,并解释“冷空气下沉使热气球下降”的原理。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对热气球的好奇教师活动1 1.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地面上的热气球(瘪瘪的),一张是高空飞行的热气球(鼓鼓的)。提问:“这两张图中的热气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热气球能从地面飞到天上?” 2.引导学生自由猜想,记录典型想法(如“里面有热气”“被风吹上去的”“装了特殊气体”)。 3.追问:“如果热气球里装的是冷空气,还能上升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揭开热气球的秘密。”(板书课题:热气球)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对比热气球的状态(瘪/鼓、地面/高空)。 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猜想,如“我觉得和火有关,烧了之后空气会变轻”。 对“冷空气能否让热气球上升”产生疑问,激发探究欲。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比图片引发认知冲突,鼓励猜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明确本课核心任务。环节二: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教师活动2 1.材料准备:每组发放“模拟热气球材料包”(大号黑色塑料袋、带凹槽的粗纸筒(直径10cm,高15cm)、蜡烛、火柴、石棉网),强调:“点火和灭火由老师操作,大家严禁触碰火焰和发热的纸筒。” 2.分步指导实验: 第一步:在石棉网上放置蜡烛,教师点燃后,将纸筒罩在蜡烛上方(纸筒底部凹槽对准火焰,保持3cm距离,防止燃烧)。 第二步:让学生撑开塑料袋,轻轻倒扣在纸筒顶端,确保塑料袋完全覆盖纸筒口。 第三步:观察2分钟,提问:“塑料袋有什么变化?用手摸一摸塑料袋底部,有什么感觉?”(预设:塑料袋鼓起、底部发热) 第四步:教师熄灭蜡烛,让学生捏住塑料袋口轻轻提起,松手后观察:“塑料袋会怎样运动?” 3.引导分析: 提问:“塑料袋为什么会鼓起?松手后为什么会上升?如果不加热,塑料袋会上升吗?” 小结:“蜡烛加热了纸筒里的空气,热空气进入塑料袋使其鼓起,松手后塑料袋会上升,说明热空气有上升的特点。”学生活动2 按步骤操作:撑开塑料袋、观察变化,感受塑料袋底部的温度(发热)。 重点观察:塑料袋从“瘪平”到“膨胀鼓起”,松手后向上飘起(高度约50cm)。 讨论分析:“加热后空气变热,让塑料袋变鼓且上升,所以热空气会上升。”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参与的模拟实验,直观感知“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为后续探究“上升原因”奠定感性基础,同时强化安全实验意识。环节三:比较同体积的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质量教师活动3 1.提出问题:“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就像羽毛会上升是因为轻,热空气会不会也比冷空气轻呢?我们用电子天平来验证。” 2.介绍工具与步骤: 展示250mL集气瓶(带橡胶塞)、电子天平,说明:“我们要称‘相同体积’的热空气和冷空气,集气瓶的大小固定,保证体积相同。” 步骤1(测冷空气):将集气瓶装满冷空气(敞口放置1分钟),盖紧橡胶塞,放在电子天平上,待读数稳定后记录(如“184.66g”)。 步骤2(测热空气):取下橡胶塞,将集气瓶瓶口朝下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距离火焰5cm)加热30秒,迅速盖紧橡胶塞,放回电子天平,记录读数(如“184.55g”)。 3.分组实验与指导: 每组轮流操作,教师巡视时提醒:“加热后瓶壁发烫,拿取时捏橡胶塞;天平要水平放置,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相平。” 收集3组数据写在黑板上(如:冷空气185.3g/185.2g/185.4g;热空气185.0g/184.9g/185.1g)。 4.类比推理: 展示“同体积的油、水、蜂蜜”分层实验(油在上,水在中,蜂蜜在下),提问:“液体中,轻的会浮在上面,重的在下面。那气体中,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怎样?” 总结:“同体积下,热空气质量小(更轻),所以会上升,就像油浮在水面上。” 出示冷空气和热空气微粒示意图,让学生阅读课本示意图说明,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距离变化。构成空气的微粒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它们彼此距离较远,能向各个方向运动。空气受热后,微粒间的平均距离变大:空气遇冷后,微粒间的平均距离变小。学生活动3 操作实验:测量并记录冷空气和热空气的质量,发现热空气质量数值更小。 对比数据:各组数据均显示“热空气比同体积冷空气轻”,达成共识。 类比理解:结合液体分层现象,推理得出“热空气轻→上升”的逻辑关系。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定量实验数据证明“热空气更轻”,再用学生熟悉的液体类比,突破“质量与上升关系”的抽象难点,培养数据分析与类比推理能力。环节四:探究热气球下降的秘密教师活动4 1.过渡提问:“热气球靠热空气上升,那要降下来怎么办?(预设: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后,球内空气会怎样?我们通过实验观察空气流动。” 2.实验设计与演示: 材料:两个相同玻璃瓶(标“热瓶”“冷瓶”)、盛冷水的盆、盛热水的盆(水温60℃左右)、线香、玻璃片、记号笔。 步骤1:将“热瓶”放入热水盆,“冷瓶”放入冷水盆,静置2分钟(保证瓶内空气充分受热/受冷)。 步骤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待瓶内充满烟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冷瓶取出,也用玻璃片盖住。 步骤3:将热瓶与冷瓶上下对接(热瓶在下,冷瓶在上,瓶口对齐),抽掉中间的玻璃片,引导观察:“烟会从哪个瓶流向哪个瓶?” 3.记录与分析: 让学生用红笔(热空气)和蓝笔(冷空气)在实验图上画箭头,标注烟的流动方向。 播放实验视频,提问:“烟的流动说明空气在怎样运动?冷空气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 解释:冷瓶在上,热瓶在下,热瓶中的烟向上流到冷瓶里,冷瓶中的空气向下流到热瓶里,如此循环流动,使冷瓶和热瓶都充满了烟。 出示图片: 解释:热瓶在上,冷瓶在下,热瓶中的烟还在上方的热瓶里,基本没有向下流动。 联系热气球:“热气球停止加热后,球内空气变冷、变重,会下沉,带动热气球下降。”学生活动4 观察现象:清晰地看到烟从热瓶向上进入冷瓶,冷瓶内的空气向下流入热瓶,形成循环。 画图记录:用箭头准确标注空气流动方向,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对流现象。 解释原理:结合实验,说出“热气球停止加热→空气变冷变重→下沉→热气球下降”的逻辑。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烟的流动”可视化空气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冷空气下沉”的性质,进而解释热气球下降的原理,形成完整的知识链。环节五:总结拓展:联系生活中的热空气教师活动5 1.知识梳理: 出示板书图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提问:“今天我们知道了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秘密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热空气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上升;停止加热,空气变冷变重→下沉。” 2.生活联系: 展示图片(孔明灯、暖气片安装在窗户下方、厨房抽油烟机在上方),提问:“这些现象利用了热空气的什么性质?” 3.拓展作业: “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做‘纸蛇转动’实验:剪一条螺旋状纸蛇,用线悬挂在蜡烛上方,观察纸蛇是否转动,想想为什么。”学生活动5 回顾实验结论,用自己的话解释热气球原理。 分析生活实例,如“暖气片在下方,热空气上升让房间变暖”,感受科学的实用性。 记录作业内容,期待课后探究。活动意图说明:梳理核心知识,将课堂探究延伸到生活,让学生体会“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7.板书设计 热气球 一、上升的秘密 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像油浮在水面上) 二、下降的秘密 停止加热→空气变冷→冷空气下沉→热气球下降 三、空气流动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循环)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同体积的热空气和冷空气相比,质量情况是( )。 A. 热空气更重B. 冷空气更重C. 两者一样重 2.模拟热气球实验中,塑料袋能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塑料袋本身材质很轻 B. 蜡烛加热使空气变热,热空气上升带动塑料袋 C. 蜡烛燃烧产生了风 3.下列生活现象中,利用 “热空气上升” 原理的是( )。 A. 冷空气从窗户缝隙进入室内B. 孔明灯升空C. 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4.在 “比较同体积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质量” 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A. 弹簧测力计B. 电子天平C. 量筒 5.若要让热气球安全下降,正确的做法是( )。 A. 继续加热球内的空气B. 停止加热,让球内空气逐渐变冷C. 向球内充入更多的空气 二、判断题 1.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热空气的质量比冷空气大。( ) 2.模拟热气球实验中,塑料袋会鼓起,是因为蜡烛加热使空气膨胀。( ) 3.空气的运动规律是:冷空气上升,热空气下沉。( ) 4.孔明灯能升空,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科学原理。( ) 5.比较同体积热空气和冷空气质量时,集气瓶的体积不需要保持一致。(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B B B B B 二、判断题 ×√×√× 作业布置:请你在家长全程陪同下,用薄纸制作螺旋状纸蛇并悬挂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其转动,以此加深对热空气上升原理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探究空气的存在、特性(占据空间、有质量、受热运动等)及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对空气的科学认知。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二、学习内容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三、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特征; 能说出空气受热会膨胀,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能利用证据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充满各处的性质等。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温度、质量等; 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方案,观察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 认识到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 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吹气球》对比“直接吹气球”与“瓶中吹气球”的现象,发现瓶中气球难吹大; 通过“漏斗倒水入封口瓶”“杯底塞纸巾倒扣入水”“塑料瓶罩乒乓球下压”等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2《称空气》完成“两端挂充气气球的细长棍平衡实验”,观察放气后棍的倾斜,初步证明空气有质量; 用电子天平测量“瘪皮球充气(5筒、10筒…20筒)”后的质量变化,定量验证空气有质量。3《热气球》用“塑料袋+蜡烛”模拟热气球,观察其上升现象; 用天平测量“集气瓶加热前后的质量”,结合“空气微粒受热间距变大”的模型,解释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的原理; 估算房间内空气的质量并与自身体重比较。4《风的形成》用扇子、嘴吹、电吹风等方法制造风,观察风车、头发的变化,认识“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用“去底塑料瓶+蜡烛+蚊香”模拟自然风,观察烟雾流动,结合“冷热空气流动图”,理解自然风是因地表冷热不均、空气流动形成的; 流风在农业、工业、生活中的应用(如传花粉、风力发电)。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空气的性质
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空气是学生熟悉却“抽象”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从“探究空气性质”切入,符合三年级“从生活到科学”的认知规律,激发探究兴趣。 (二)课标落实 通过“吹气球(探占据空间)”“称空气(证有质量)”“热气球(究受热运动)”“风的形成(析空气流动)”等实验,落实“物质性质探究”“实验能力培养”“科学与生活联系”的课标要求。 (三)教材关系 承接低年级对“空气存在”的初步感知,深入探究空气性质;为后续“气体变化”“天气与气候”等内容奠基(如风是天气现象的基础)。 (四)次级主题逻辑 以“空气性质”为主线,按“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受热变化→流动形成风”递进:从基础性质到动态变化,层层深入构建空气认知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空气有生活感知(如呼吸、风),但对“占据空间”“有质量”“受热成风”的科学本质模糊。学生爱动手但推理能力弱,需通过直观实验帮助归纳结论。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一)科学观念 知道空气真实存在,能占据空间、具有质量。 理解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热空气流动形成风。 了解空气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充气玩具、热气球)。 (二)科学思维 通过“吹气球”“称空气”实验,培养观察、推理能力(如从“瓶中气球吹不大”推理出“空气占空间”)。 借助“微粒模型”,建立“微观运动→宏观现象”的思维(如受热微粒间距变大→空气膨胀)。 (三)探究实践 能独立完成“瓶中吹气球”“天平测空气质量”等实验,规范操作并记录。 能设计简单实验(如用蜡烛、塑料瓶探究风的形成)验证假设。 (四)态度责任 激发空气探究兴趣,养成严谨实验的态度。 体会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空气、利用空气改善生活的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对比吹气球现象 任务描述:①直接吹气球,感受膨胀;②把气球放进塑料瓶,套住瓶口再吹,观察能否吹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发认知冲突,为“空气占据空间”铺垫。
任务2 名称:解释瓶中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任务描述:结合“粉笔占盒子空间”“水占杯子空间”的类比图,思考并解释(瓶子里的空气已占空间,气球无法膨胀)。 设计意图:用生活类比帮助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任务3 名称:多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任务描述:①漏斗插小口瓶,橡皮泥封瓶口后倒水,观察水是否全流入;②杯底塞纸巾,倒扣水中,观察纸巾是否湿;③无盖塑料瓶罩乒乓球下压水底,观察乒乓球是否上浮。 设计意图:多角度验证“空气占据空间”,强化认知,培养实验操作与解释能力。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猜想空气是否有质量 任务描述:结合“轻得像空气”的说法,猜想并说明理由(如“气球充气后变重,可能有质量”)。 设计意图:基于生活经验引发思考,培养科学猜想能力。
任务5 名称:用平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 任务描述:①细长棍两端挂充气气球,调至水平平衡;②放掉左侧气球的气;③观察细长棍倾斜(左侧变轻),推理“空气有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平衡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有质量,培养观察与推理能力。
任务6 名称:电子天平定量测空气质量 任务描述:①测瘪皮球质量;②向皮球充5筒空气,测质量;③重复充至20筒,每次记录;④观察质量变化,得出“充空气越多,质量越大”。 设计意图:定量实验更精确证明空气有质量,培养定量观察与数据分析能力。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模拟热气球上升 任务描述:①细铁丝做支架,固定塑料袋开口;②点燃蜡烛,撑开塑料袋倒扣在支架上加热袋内空气;③观察塑料袋是否上升。 设计意图:直观感受“热气球上升”,激发探究兴趣。
任务8 名称: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任务描述:①集气瓶瓶口朝下放天平,测瓶和空气总质量;②蜡烛加热瓶内空气1分钟,再测质量;③对比发现加热后质量变小;④结合“空气微粒受热间距变大”的图,解释“空气受热变轻,热气球上升”。 设计意图:从宏观实验(天平测质量)到微观模型,深入理解上升原理,培养跨层次思维。
任务9 名称:探究热气球下降的秘密 任务描述:1.准备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一段时间后取出。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时移走线香,并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3.将充满烟的热瓶倒放在冷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在图中用红色箭头标出热空气的流动方向,用蓝色箭头标出冷空气的流动方向。4.将热瓶与冷瓶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在图中用红色箭头标出热空气的流动方向,用蓝色箭头标出冷空气的流动方向。 试着用你的结论解释热气球是如何安全下降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直观观察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从而理解热气球是如何安全下降的。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制造风并观察 任务描述:用扇子扇、嘴吹、电吹风等方法制造风,观察风车转动、头发飘动,总结“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直观认识“风与空气流动有关”。
任务11 名称:探究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任务描述:①用“去底塑料瓶、蜡烛、蚊香”模拟自然风,观察烟雾流动;②摇塑料瓶喇叭口,观察火苗变化;③线香放瓶口,画烟的流动路线;④结合“冷热空气流动图”,解释“太阳使地表冷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动形成风”。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直观理解自然风形成,培养观察与推理能力。
任务12 名称:了解风的应用与影响 任务描述:交流风在农业(传花粉)、工业(风力发电)、生活(调节气温)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帆船航行)。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认识风的价值,体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3课《吹气球》:学生在“对比吹气球现象”“类比解释瓶中气球吹不大”“多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等探究活动中的表现。 第14课《称空气》:学生在“猜想空气是否有质量”“平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电子天平定量测空气质量”等探究活动中的表现。 第15课《热气球》:学生在“模拟热气球上升”“探究热气球上升原因”“估算房间空气质量”等探究活动中的表现。 第16课《风的形成》学生在“制造风并观察”“探究自然风形成原因”“了解风的应用与影响”等探究活动中的表现。
评价指标 第13课: 1.能基于生活经验(如充气气球变重),合理猜想“空气有质量”并说明理由; 2.能规范操作“气球平衡实验”,观察到放气后细长棍倾斜现象,并正确推理出“空气有质量”; 3.能使用电子天平测量瘪皮球充气后的质量变化,准确记录数据,且能从“充气越多质量越大”的规律中,再次验证空气有质量。 第14课: 1.能基于生活经验(如充气气球变重),合理猜想“空气有质量”并说明理由; 2.能规范操作“气球平衡实验”,观察到放气后细长棍倾斜现象,并正确推理出“空气有质量”; 3.能使用电子天平测量瘪皮球充气后的质量变化,准确记录数据,且能从“充气越多质量越大”的规律中,再次验证空气有质量。 第15课: 1.能正确组装“塑料袋+蜡烛”的热气球模型,观察到塑料袋受热上升的现象; 2.能通过“集气瓶加热前后质量测量”实验,结合“空气微粒受热间距变大”的模型,清晰解释“空气受热变轻,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3.能测量房间长、宽、高,运用“1立方米空气约重1.3千克”的知识,合理估算房间内空气质量,并与自身体重进行比较。 第16课: 1.能运用至少2种方法(扇子扇、嘴吹等)制造风,观察到风车转动、头发飘动等现象,并总结“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2.能规范操作“去底塑料瓶+蜡烛+蚊香”的模拟实验,观察烟雾流动路线,结合“冷热空气流动图”,准确解释自然风因“地表冷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动”形成; 3.能列举3个及以上风在农业(传花粉)、工业(风力发电)、生活(调节气温)中的应用实例。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基础层(全体学生,15-20分钟) 任务:“空气占空间”家庭小实验秀 用塑料瓶、气球、杯子、纸巾、水等材料,选1-2个《吹气球》课的实验(如“瓶里吹气球”“杯底纸巾不沾水”),拍1-2分钟视频。视频需展示实验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解释“空气怎么占空间的”。 二、提升层(中等及以上学生,20-25分钟) 任务:“空气有质量”探究记录 用细木棍、绳子、气球、打气筒(或用嘴吹)做“气球平衡实验”,记录放气前后木棍的倾斜现象; 换用不同充气方式(如嘴吹、打气筒)重复实验,对比结果是否一致,把过程和发现写下来。 三、拓展层(学有余力学生,25-30分钟) 任务:自制“热空气小装置”并说明原理 用塑料瓶、蜡烛、轻纸条(或小塑料袋),做能展示“热空气上升”的装置(如简化热气球); 拍装置运行视频,用文字解释“热空气让装置动的原因”;尝试改变蜡烛数量或装置形状,记录效果变化。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