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3 15:52: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第一单元复习讲义
一、字词句复习
第1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词语集注
隧洞 suì dòng : 即隧道。
蜗行 wō xíng : 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 yū tān : 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 bó chuan : 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如煤、油木材或粮食);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
★簇新 cù xīn : 极新;全新。~的大衣。(反义词:陈旧。)
笑涡 xiào wō : 脸颊上的小圆窝笑时深而明显。
喷薄 pēn bó : 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欲出的一轮红日。
伤痕累累 shāng hén lěi lěi : 一般指全身是伤。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考考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是绯红的黎明。(鲜红) B.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非常疲乏)
C.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种子发芽) D.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像蜗牛一样爬行)
【答案】C 【解析】C“胚芽”在诗中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2.仿写诗句。
请仿照画线句的写法,将诗句补充完整,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句和谐一致。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托起你艰难前行的脚步
第2课 《梅岭三章》
●词语集注
阎罗 yán luó : 即间罗王,也称“间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捷报 jié bào : 胜利的消息:~频传。
血雨腥风 xuè yǔ xīng fēng :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取义成仁 qǔ yì chéng rén :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考考你
1.下面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出台对华为的经济制裁,要求所有使用美国半导体设备的企业,停止给华为供货从此,伤痕累累的“中国芯”,一直牵动我们的心。
B.天昏地暗,血雨腥风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
C.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慷慨赴死、取义成仁的悲壮史剧。
D.普罗米修斯傲然不屈,拒绝河神阿诺斯和众神使者赫尔墨斯的诱活,选择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答案】B【详解】B。血雨腥凤: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此处不符合语境。
2.下列与“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意境相同的诗句是( A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1
第3课 《短诗五首》
●词语集注
根据注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 )。
(2)明月zhuāng shì( )了你的窗子。
(3)我有年轻duò shǒu( )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4)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mái mò( )的痛苦。
【答案】
漫漫: 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长夜。路途~。
装饰 : ①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品。~图案。她向来朴素,不爱~。②装饰品:建筑物上的各种~都很精巧。
舵手:①操舵驾驶船的人。②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埋没 :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考考你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B.《月夜》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C.《断章》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体现出诗人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
D.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他了。
【答案】D 【解析】“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与句意不符,应改为“一无所知”。
第4课 《海燕》
●词语集注
根据注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1)在cāng máng( )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2)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gāo ào( )地飞翔。
(3)hǎi ōu(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
(4)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fēi cuàn( ),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5)chǔn bèn( )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6)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fěi cuì( )摔成尘雾和碎末。
(7)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 kùn fá( )。
(8)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xī miè( )在自己的深渊里。
【答案】
苍茫: 空旷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海鸥: 海上常见的一种海鸟。
飞窜:飞逐。
蠢笨: 笨拙;不灵便的。
翡翠: -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
困乏: 疲乏,疲倦。
熄灭: 指物体不再燃烧,灯火灭了。
●考考你
1.下列关于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号叫:原指大声叫,文中形容海燕的极度欢乐。)
B.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C.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精灵:旧指鬼怪或神仙,这里指海燕英勇、机智,具有反抗精神。)
D.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预言家:能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先料到结果的人。文中指海燕预知革命风暴将至,将席卷一切。)
【答案】B【解析】B.“高傲”在文中指意气风发,是褒义词。故选B。
2.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使之构成排比。
初中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常常令我浮想联翩,获益良多。鲁迅的《藤野先生》让我仿佛听见那位良师抑扬顿挫的教导;高尔基的《海燕》让我恍然看见那群海燕矫健无畏的英姿;(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似乎感受到那位慈父无微不至的关爱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让我好像沐浴到那座老城温润秀美的风情
【解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答题时要抓住前例句“高尔基的《海燕》让我恍然看见那群海燕矫健无畏的英姿”。此题又考查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
●小试牛刀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等战争的烽烟散尽,等久候的捷报传来,我们一定会迎来那喷薄而出的绯(fěi)红的朝(zhāo)阳。
B.当你急着挣(zhèng)脱母亲的怀抱时,不要忘了,从你还是一个小胚(pēi)胎起,母亲就将她那棉长的爱化作培育你的无穷力量。
C.即便是淤(yū)滩上的驳船,也可能会等到被纤(xiàn)绳拖进大海的那一天,所以,即便蜗行也可能会走到那期待的终点。
D.欣赏过春日的花团锦簇(cù),又享受着秋日的累(lěi)累硕果,笑吧,笑出美丽的笑涡,吟唱吧,唱出内心的喜悦。
【答案】D【解析】A项“绯”读“fēi”;B项“棉”应为“绵”;C项“纤”读“qiàn”。
2.下列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四节诗中,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造成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B.“血雨腥风应有涯”“人间遍种自由花”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比喻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自由花”比喻光明自由的社会。
C.“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漂泊一生的萧红终于有了安息之地,不再受惊扰,不再流浪漂泊。作者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
D.“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巨大力量。
【解析】“抓住”“熄灭”等词,赋予大海以人的动作,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
B.不仅在东澳岛旅游区可以尽情品味美食,还可以近距离感受浓郁的渔村风情。(“还可以”前加“而且”)
C.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把“不感动”中的“不”字去掉)
D.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招募启动后,报名人数持续增长,报名者大多数是以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主。(删去“以……为主”)
【解析】关联词语序不当,把“在东澳岛旅游区”放在“不仅”前。
4.诗歌默写。
(1)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_______、你的______、你的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身革命即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富饶 荣光 自由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3)繁多是个谎言(4)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5)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
二、文学、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作品作者)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舒婷的诗》。作者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等。   
2.《梅岭三章》的“章”就是首。这三首诗从体裁来看,属绝句;从内容来看,是抒情诗。诗中押韵的字是“家、涯、花”。
3.《月夜》的作者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4.《萧红墓畔口占》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5.卞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6.《风雨吟》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7.《统一》的作者是智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8.《海燕》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长篇小说《母亲》。
●小试牛刀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B.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C.高尔基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D. 沈尹默,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吴兴区)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答案与解析】C 高尔基是前苏联作家。
(二)文体知识
1.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1)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2)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2.新诗。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3.散文诗。
散文诗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新诗体。它采用自由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练、富含内蕴的诗情,具有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力。它虽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语言仍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多采用暗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
三、单元知识点
1.借代与借喻。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较特殊。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如: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借喻:“自由花”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2.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修辞手法,可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一般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相同的词句连续出现,当中没有其他词句,如“盼望着,盼望着”。
(2)间隔反复
相同的词句重复出现,中间有其他词句间隔,如“我是……祖国啊!/我是……祖国啊!”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除了对比,反复手法的运用也非常突出,试分析其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本诗反复手法主要体现在两处:
①由“我是……”领起的句式,强化了“我”和祖国之间的情感联系,把“我”和祖国融为一体;
②体现在每一节诗的末尾,前三节的最后都会重复一句“——祖国啊!”,最后一节则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环往复,气势贯通,强调了对祖国炽烈的热爱之情。
3.象征手法。
象征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与比喻、拟人混淆。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一般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赋予事物一定意义,对托义之物须做细致描写和刻画,而借喻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写和刻画。
象征的作用:
(1)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4.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意境指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小试牛刀
(1)区别下面的句子是借代还是借喻。
①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借喻 )
②然而,圆规很不平,现出鄙夷的神色。(鲁迅《故乡》)(借代 )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喻 )
④他之所以这样胆小,就是怕丢掉头上的那顶乌纱帽。(借代 )
【解析】
①这里的“厚障壁”就是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在思想感情上彼此不相通或感情上的隔膜。
②这里的“圆规”就是指“豆腐西施”杨二嫂,因为她的体形就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属于以特征代本体。
③句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
④这里的“乌纱帽”就是指官位、职位,属于以具体代替抽象。
(2)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情感的常见手段,下面的四个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表现祖国的贫困与落后;“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喻思想解放的艰难;以“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喻希望就在现在。
B.在现代文学创作中,“黑土地”“雪原”常常象征东北,正所谓“气候寒冷,热血难凉”。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游子归乡的喜悦之情。
D.古诗中常常使用谐音来含蓄地表达情感,例如“柳”谐音“留”,而成为送别时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的代表。
【答案】C 【解析】《天净沙·秋思》表现了游子远离家乡的羁旅之思,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课文重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这个“我”,不仅仅指诗人自己,也代表那些和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大家一起从苦难中走过,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承担起重任。“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这一大形象中。“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起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既是祖国机体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明确:以诗的前两节为例。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顽强地存在着。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不屈不挠地坚守。“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的精神。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梅岭三章》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月夜》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做简要说明。
明确: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萧红墓畔口占》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断章》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断章》一诗借助如此平常的现象,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学完诗歌,你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明确: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诗人却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这给我们今后的写作以无限的启迪。
这首诗通过具体意象,告诉我们万物之间普遍联系,互相依存。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不经意间影响着别人。这一哲理,可以帮助我们解答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合逻辑的问题。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风雨吟》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担忧和责任感。同时,“我”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
《统一》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结合题目,说一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对比阅读这几首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几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光”“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海燕》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明确:文章的末尾,海燕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暴风雨”象征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风暴是使民族获得新生的契机。所以“海燕”和苦难深重的被压迫人民对革命充满了渴望。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即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即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革命者从心中迸发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
五、阅读考点
考点一:把握诗歌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
朗读诗歌要根据诗歌内容、情把握轻重音、节奏、语调和语速。
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所隐含的情感基调则是由沉郁、凝重到欣喜、明快。其中第一、第二节风格沉郁、凝重、低缓,第三、第四节欣喜、明快激越。
●小试牛刀
(1)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C.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D.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解析】C.“在历史的隧洞里”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不破句,正确停顿应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故选C。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或重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断头/今日/意如何   B.南国/烽烟/正十年
C.血雨/腥风/应有涯 D.旌旗/十万/斩阎罗
(3)在朗读高尔基的《海燕》时,对于以下句子:“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以下哪种朗读方式最符合句子的情感基调?
A. 语速缓慢,语调平稳,表现出对环境的客观描述。
B. 语速较快,语调高昂,充满对狂风巨浪的赞美与向往。
C. 语速适中,语调低沉有力,表现出狂风巨浪的凶猛与破坏力。
D. 语速快速,语调尖锐,突出狂风巨浪的恐怖与不可抗拒。
【答案与解析】C 描绘了狂风巨浪的凶猛与破坏力。因此,在朗读时,应选择语速适中、语调低沉有力的方式,以突出这种情感基调。选项A的语速缓慢、语调平稳无法体现出狂风巨浪的凶猛;选项B的语速较快、语调高昂则与句子要表达的情感不符;选项D的语速快速、语调尖锐虽然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但更偏向于恐怖与不可抗拒,而非狂风巨浪的凶猛与破坏力。
考点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意象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题型解读: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诗中出现的意象,描绘诗句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个意象群的选择有何妙处?
明确: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避开了长江、黄河、长城等意象,从不为常人所注意的平凡事物入手,选择了诸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新颖独特的意象。全诗共有四个意象群,采用递进的方式组合成一幅幅流动凝重的画面,配以舒缓深沉的节奏,不仅写出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再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年轻一代的共同心声。
2.圈画《梅岭三章》中的意象并分类,分析其内涵及情感。
3.“红山茶”这一主要意象有什么寓意?
明确:“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红山茶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
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4.《断章》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请你找出来并说说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5.《月夜》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霜风、月光”象征着萧索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6.《风雨吟》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7.《统一》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
考点三:感知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感知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例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例2:《梅岭三章》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例3:《月夜》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例4:《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例5:《断章》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例6:《风雨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例7:《统一》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例8:《海燕》表达了作者渴望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热情讴歌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美好前景。
考点四: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2.描写的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正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相结合、色彩搭配、白描手法等。
3.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夸张、典故等。
4.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本单元诗歌使用到的艺术手法有:
1.描写方法。
(1)虚实相映
如《梅岭三章》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基础上的浪漫主义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白描
如《月夜》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2.修辞手法。
(1)呼告、反复
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题目采用呼告式语句,极富抒彩;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采用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感情;“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亲爱”则是“我”对祖国的情感体现;“啊”增强了感彩。
(2)借代、借喻、暗喻
如《梅岭三章》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借喻的修辞手法。“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统一》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引用、典故
如《梅岭三章》“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此头须向国门悬”借用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不仅表现了他不亲耳听到国民党反动派彻底灭亡的消息便死不瞑目的精神,而且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耳听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
(4)顶真
如《断章》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3.表现手法。
(1)对比。
思考: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②“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却”凸显出“我”远道而来,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③“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2)象征。
思考: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波浪、暴风雨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波浪与狂风的搏斗,象征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的激烈斗争。暴风雨象征 1905 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风暴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是扫除一切障碍,使民族获得新生的契机。
考点五:任选角度品味诗歌
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手法、语言、修辞等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1.内容。
(1)试分析《月夜》诗题。
明确:“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2)简要概括《海燕》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塑造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海燕形象,其实从侧面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局面。
2.结构。
(1)《梅岭三章》第一章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运用设问,交代了写作背景;结构上:总领全诗(后面三句为“意如何”的具体内容)
(2)《梅岭三章》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明确: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
(3)《海燕》一文的结尾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有何作用?
明确:结构上:有力地收束全篇。
内容上:点明中心,鼓舞人心,语势有力,语调高昂,表达了革命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也是革命者对人民群众的号召——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
3.情感。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可以划分为哪两部分?这两部分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明确:第1节和第2节为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
第3节和第4节为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
(2)如何理解《萧红墓畔口占》中的“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
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4.手法。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写作手法如何?
明确:①用新颖、传神、妥贴的意象,塑造出祖国的形象。②由“我”的情感变化投射出“祖国”的风雨历程。
(2)《海燕》自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诵读中,你体验到了哪些艺术特色呢?
明确:①别具匠心的画面创意。画面迭现,不仅展现出海燕勇敢无畏的形象, 还营造出气势磅礴、激越豪壮的意境。
②别具一格的象征手法。作者独具匠心,构筑了一系列“象征群”,增强了散文诗的艺术魅力。
③别开生面的对比烘托。强有力的对比,突出海燕英勇。乐观、无畏的高大形象。
④具有强烈抒情的语言。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5.语言。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4节中“迷惘”“深思”“沸腾”这些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这些词语反映了谁的情感历程?
明确:不能调换。因为这是根据祖国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思想变化来排列的。“迷惘”是青年一代在往昔的艰难岁月里感觉到的苦闷,“深思”是为祖国担忧,但是看到现在历史的转机,于是变得“沸腾”。
这不仅仅是历经浩劫的青年一代的情感历程,也是对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
(2)《风雨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6.修辞。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梅岭三章》第三章。
明确:比喻:“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用比喻写出了雨中大地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明确: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黑色的闪电”从色和形两方面描写海燕,形象地勾勒出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高傲”一词贬词褒用,通过拟人的手法赞美了海燕的自信与勇敢。
②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明确:运用反复,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对比
乌云燃烧、闪电游动
乌云压低、雷声轰响
风卷云集
在大海、闪电中高傲地飞翔
飞舞着,像个精灵因为欢乐而号叫
高傲飞翔
勇敢叫喊
海鸥恐惧
海鸭吓坏
企鹅躲藏
词语运用
句式选择
艺术构思
诗行建构
体会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意象意蕴
无象无以寓情,无情无以为诗
修辞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97张PPT)
..................................................................................
九 年 级 下 册 第 一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读读写写
隧洞( ) 蜗行( ) 淤滩( )
驳船( ) 簇新( ) 笑涡( )
喷薄( ) 伤痕累累( ) 疲惫( )
熏黑( ) 干瘪( ) 纤绳( ) 胚芽( ) 绯红( ) 迷惘( )
suì






lěi
bèi
xūn
biě
qiàn
pēi
fēi
wǎnɡ
一般在地下或山中挖掘。
蜗居:比喻窄小的住所;指居住在窄小的住所。
字词句复习
第1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读读写写

( )勒进
( )悬崖勒马
lēi

【串句记忆法】 1.蜻蜓拼命挣( )扎着,企图从蛛网上挣( )脱下来。
2.这条纤( )绳是用一种合成纤( )维制成的,十分结实耐用。

( )喷薄
( )喷香
pēn
pèn

( )伤痕累累
( )硕果累累
lěi
léi
( )劳累
lèi
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形容累积得多。
接连成串的样子。

( )薄弱
( )薄荷


( )薄饼
báo
qiàn
xiān
zhēnɡ
zhènɡ
●多音字
绯( )绯红
啡( )咖啡
诽( )诽谤
徘( )徘徊
饶( )富饶
绕( )绕道
挠( )阻挠
侥( )侥幸
fēi
fēi
fěi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pái
ráo
rào
náo
jiǎo
●形近字
隧洞 suì dòng : 即隧道。
蜗行 wō xíng : 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 yū tān : 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 bó chuan : 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如煤、油木材或粮食);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
★簇新 cù xīn : 极新;全新。~的大衣。
笑涡 xiào wō : 脸颊上的小圆窝笑时深而明显。
喷薄 pēn bó : 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欲出的一轮红日。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 : 一般指全身是伤。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词语集注
反义词:陈旧。
【解析】C“胚芽”在诗中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考考你
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托起你艰难前行的脚步
C
阎罗( ) 捷报( )
血雨腥风( ) 取义成仁
丛莽( ) 旌旗( )
读读写写
yán
jié
xuè
意为“仁义”,与“人类”的“人”区别开。
mǎnɡ
jīnɡ
胜利的消息。
第2课 《梅岭三章》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
1.杨老师在当( )地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把学校当( )作自己的家,一辈子扎根乡村教育。
2.爱国主义精神的种( )子遍种( )在中华大地上。
dānɡ
dànɡ
zhǒnɡ
zhònɡ
形近字
【形旁辨字法】
“捷”,形旁为“扌”,和“手、动作”有关;“睫”,形旁为“目”,和眼睛有关。
捷( )
jié
睫( )
jié
捷报
睫毛
涯( )

崖( )

天涯
山崖
词语集注
阎罗
即间罗王,也称“间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捷报
胜利的消息:~频传。
血雨腥风
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详解】血雨腥凤: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此处不符合语境。
B

考考你
1.
A
【口诀记忆法】
墓( )地有土埋忠骨,夜幕( )似布笼天穹,日暮( )到来太阳落。
【串句记忆法】
经过漫( )长的岁月,这些蔓( )草已经覆盖了整片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màn
màn



读读写写
第3课 《短诗五首》
漫 漫
路途漫漫
漫漫长夜
舵手
duò
装饰
shì
装饰:侧重指在身体或物体表面加些修饰性的东西,可用于环境、建筑物等,也可用于人。
装潢:侧重指在物体表面加些修饰性的东西,多用于物品、建筑物等。
( )吹着 ( )着落 ( )着急 ( )高着儿

zhe
zhuó
zháo
zhāo
下棋时下出的高明的着数;泛指好办法、好主意。
串句记忆法:你这着(zhāo)儿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多音字
席卷
试卷

juǎn
juàn
【串句记忆法】
要毕业了,学校宿舍( )中那些熟悉的用品,他真不忍心舍( )弃,因为每一样物品都能唤起他美好的回忆。
shè
shě
( )差异( )差劲( )差遣( )参差不齐

chā
chà
chāi

( )切除( )迫切

qiē
qiè
字词
清单
以义辨音
qiē: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如“切片、切除”。
qiè:符合,如“切题”;亲近,如“亲切”;急切、殷切,如“迫切”。
畔( )
pàn
衅( )
xìn
河畔
挑衅
绊( )
羁绊
寞( )
漠( )
寂寞
冷漠
bàn


以义辨形
畔:(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田地的边界。
衅:嫌隙,争端。
绊: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方便。
●形近字
霜( )
孀( )
下霜
遗孀
shuānɡ
shuānɡ
株( )
姝( )
一株
名姝
zhū
shū
以义辨形
株:多与植物相关。
姝:美好;美女。
舵( )
duò
陀( )
tuó
舵手
陀螺
沱( )
滂沱
郊( )
效( )
郊原
效果
tuó
jiāo
xiào
读“pānɡ”。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 )。
(2)明月zhuāng shì( )了你的窗子。
(3)我有年轻duò shǒu( )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4)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mái mò( )的痛苦。
词语集注(写词释词)
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长夜。路途~。
①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品。~图案。她向来朴素,不爱~。②装饰品:建筑物上的各种~都很精巧。
①操舵驾驶船的人。②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漫漫
装饰
舵手
埋没
【解析】“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与句意不符,应改为“一无所知”。
█考考你
D
苍茫 高傲 海鸥 飞窜( ) 蠢笨( ) 熄灭 飞翔 呻吟( )胆怯( ) 翡翠( ) 掠起( ) 号叫( ) 困乏 火焰 深渊 蜿蜒( )
cuàn
chǔn
yín
qiè
fěi
lüè
háo
wān




以义辨形
窜(cuàn):乱跑,乱逃(用于匪徒、敌军、兽类)等;改动(文字),如“窜改”。
蹿(cuān):向上或向前跳。
第4课《海燕》

( )号叫
( )号码
háo
hào

( )晃眼
( )摇晃
huǎnɡ
huànɡ

( )翅膀
( )膀胱
bǎnɡ
pánɡ



记少余多法
“号”只在表示拖长声音大叫或大哭的意思时读háo,其余情况读hào。

( )恐吓
( )吓唬

xià



蜿( )蜿蜒
惋( )惋惜
婉( )婉约
wān
wǎn
wǎn
窜( )飞窜
撺( )撺掇
cuàn
cuān
以义辨字法
“翡(fěi)”本义是一种赤羽鸟,与羽毛有关; “斐(fěi)”义为有文采,与文有关;“蜚(fēi)”本义为一种昆虫,在“蜚短流长、蜚语”中同“飞”。
蹿( )蹿红
cuān
鸥( )海鸥
欧( )欧洲
殴( )殴打
ōu
ōu
ōu
同“飞语”,没有根据的话。
暴( )暴风雨
爆( )爆炸
bào
bào
苍( )苍茫
沧( )沧桑
cānɡ
cānɡ
(1)在cāng máng( )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2)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gāo ào( )地飞翔。
(3)hǎi ōu(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
(4)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fēi cuàn( ),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词语集注(写词释词)
(5)chǔn bèn( )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6)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fěi cuì( )摔成尘雾和碎末。
(7)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 kùn fá( )。
(8)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xī miè( )在自己的深渊里。
空旷辽远;没有边际。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文中贬词褒用,是自豪、倔强不屈的意思。
飞逐
笨拙;不灵便的
近义词:愚笨
反义词:灵巧
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
疲乏,疲倦
指物体不再燃烧,灯火灭了。
苍茫
高傲
海鸥
飞窜
蠢笨
翡翠
困乏
熄灭
1.下列关于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号叫:原指大声叫,文中形容海燕的极度欢乐。)
B.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C.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精灵:旧指鬼怪或神仙,这里指海燕英勇、机智,具有反抗精神。)
D.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预言家:能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先料到结果的人。文中指海燕预知革命风暴将至,将席卷一切。)
B
【解析】B.“高傲”在文中指意气风发,是褒义词。故选B。
█考考你
2.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使之构成排比。
初中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常常令我浮想联翩,获益良多。鲁迅的《藤野先生》让我仿佛听见那位良师抑扬顿挫的教导;高尔基的《海燕》让我恍然看见那群海燕矫健无畏的英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答题时要抓住前例句“高尔基的《海燕》让我恍然看见那群海燕矫健无畏的英姿”。此题又考查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
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似乎感受到那位慈父无微不至的关爱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让我好像沐浴到那座老城温润秀美的风情
【解析】A项“绯”读“fēi”;B项“棉”应为“绵”;C项“纤”读“qiàn”。
●小试牛刀
D
2.下列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四节诗中,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造成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B.“血雨腥风应有涯”“人间遍种自由花”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比喻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自由花”比喻光明自由的社会。
C.“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漂泊一生的萧红终于有了安息之地,不再受惊扰,不再流浪漂泊。作者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
D.“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巨大力量。
【解析】“抓住”“熄灭”等词,赋予大海以人的动作,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
B.不仅在东澳岛旅游区可以尽情品味美食,还可以近距离感受浓郁的渔村风情。(“还可以”前加“而且”)
C.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把“不感动”中的“不”字去掉)
D.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招募启动后,报名人数持续增长,报名者大多数是以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主。(删去“以……为主”)
B
【解析】关联词语序不当,把“在东澳岛旅游区”放在“不仅”前。
4.诗歌默写。
(1)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_______、你的______、你的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身革命即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富饶 荣光 自由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3)繁多是个谎言
(4)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5)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舒婷的诗》。作者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等。   
2.《梅岭三章》的“章”就是首。这三首诗从体裁来看,属绝句;从内容来看,是抒情诗。诗中押韵的字是“家、涯、花”。
3.《月夜》的作者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4.《萧红墓畔口占》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文学、文体常识
5.卞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6.《风雨吟》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7.《统一》的作者是智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8.《海燕》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长篇小说《母亲》。
●小试牛刀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B.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C.高尔基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D. 沈尹默,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吴兴区)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解析】 高尔基是前苏联作家。
C
(二)文体知识
1.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1)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2)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2.新诗。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
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
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3.散文诗。
散文诗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新诗体。
它采用自由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练、富含内蕴的诗情,具有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力。
它虽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语言仍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这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
多采用暗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
1.借代与借喻比较。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较特殊。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如: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借喻:“自由花”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单元知识点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修辞手法,可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一般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相同的词句连续出现,当中没有其他词句,如“盼望着,盼望着”。
相同的词句重复出现,中间有其他词句间隔,如“我是……祖国啊!/我是……祖国啊!”
2.反复。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除了对比,反复手法的运用也非常突出,试分析其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本诗反复手法主要体现在两处:
①由“我是……”领起的句式,强化了“我”和祖国之间的情感联系,把“我”和祖国融为一体;
②体现在每一节诗的末尾,前三节的最后都会重复一句“——祖国啊!”,最后一节则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环往复,气势贯通,强调了对祖国炽烈的热爱之情。
3.象征手法。
象征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与比喻、拟人混淆。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一般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赋予事物一定意义,对托义之物须做细致描写和刻画,而借喻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写和刻画。
象征的作用:
(1)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 比喻
范围
表现
对象
象征是表现手法,着眼于整篇文章或文章中比较大的段落。
象征的象征体和本体之间要求“神似”。
比喻是修辞手法,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象征是以物示意,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
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求“形似”。
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事物或人。
4.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意境”指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小试牛刀
(1)区别下面的句子是借代还是借喻。
①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借喻 )
②然而,圆规很不平,现出鄙夷的神色。(鲁迅《故乡》)(借代 )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喻 )
④他之所以这样胆小,就是怕丢掉头上的那顶乌纱帽。(借代 )
【解析】
①这里的“厚障壁”就是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在思想感情上彼此不相通或感情上的隔膜。
②这里的“圆规”就是指“豆腐西施”杨二嫂,因为她的体形就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属于以特征代本体。
③句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
④这里的“乌纱帽”就是指官位、职位,属于以具体代替抽象。
(2)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情感的常见手段,下面的四个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表现祖国的贫困与落后;“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喻思想解放的艰难;以“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喻希望就在现在。
B.在现代文学创作中,“黑土地”“雪原”常常象征东北,正所谓“气候寒冷,热血难凉”。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游子归乡的喜悦之情。
D.古诗中常常使用谐音来含蓄地表达情感,例如“柳”谐音“留”,而成为送别时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的代表。
C
【解析】《天净沙·秋思》表现了游子远离家乡的羁旅之思,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血肉相连,荣辱与共
祖国
“我”
痛苦悲哀
贫困落后
(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痛苦追求
(花朵)
获得新生
(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
富饶、荣光、自由
痛苦、渴盼
欣喜激动
申请热爱
(写实)
(精神)
(现在)
(宣言)
课文重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思维导图
1.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个“我”,不仅仅指诗人自己,也代表那些和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大家一起从苦难中走过,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承担起重任。“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这一大形象中。“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起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既是祖国机体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
问题探究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以诗的前两节为例。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顽强地存在着。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不屈不挠地坚守。“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的精神。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梅岭三章》思维导图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问题探究
《月夜》思维导图
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做简要说明。
问题探究
《萧红墓畔口占》思维导图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探究
《断章》思维导图
《断章》一诗借助如此平常的现象,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学完诗歌,你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诗人却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这给我们今后的写作以无限的启迪。
问题探究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这首诗通过具体意象,告诉我们万物之间普遍联系,互相依存。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不经意间影响着别人。这一哲理,可以帮助我们解答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合逻辑的问题。
风雨吟
风雨
风卷、雨奔
“我”
年轻舵手的心
关怀社会命运力图做出努力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风雨吟》思维导图
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担忧和责任感。同时,“我”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
问题探究
叶一片
花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果实无差异
大地是一朵花
统一性本质
树木是一棵
统一性 和谐美


由表及里
《统一》思维导图
结合题目,说一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问题探究
对比阅读这几首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几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光”“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对比
海鸥恐惧
海鸭吓坏
企鹅躲藏
大海
烘 托
高傲飞翔
勇敢叫喊
渴望暴风雨
暴风雨酝酿
风卷云集
飞舞着,像个精灵因为欢乐而号叫
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迫近
乌云压低、雷声轰响
在大海、闪电中高傲地飞翔
呼唤暴风雨
暴风雨降临
乌云燃烧、闪电游动
英勇无畏 渴望革命
《海 燕》思维导图
“暴风雨”象征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风暴是使民族获得新生的契机。所以“海燕”和苦难深重的被压迫人民对革命充满了渴望。
文章的末尾,海燕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探究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即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即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革命者从心中迸发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
知人论世
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理解意象意蕴
体会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无象无以寓情,无情无以为诗
现代诗歌阅读策略
把握意象
结合语境体悟诗人思想感情
反复朗读
感受诗歌韵律节奏
赏析语言
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诗行建构
艺术构思
句式选择
词语运用
修辞手法
阅读考点
考点一:把握诗歌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
朗读诗歌要根据诗歌内容、情把握轻重音、节奏、语调和语速。
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所隐含的情感基调则是由沉郁、凝重到欣喜、明快。其中第一、第二节风格沉郁、凝重、低缓,第三、第四节欣喜、明快激越。
●小试牛刀
(1)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C.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D.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C
【解析】C.“在历史的隧洞里”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不破句,正确停顿应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故选C。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或重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断头/今日/意如何   
B.南国/烽烟/正十年
C.血雨/腥风/应有涯
D.旌旗/十万/斩阎罗
·
·
·
··
 D
(3)在朗读高尔基的《海燕》时,对于以下句子:“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以下哪种朗读方式最符合句子的情感基调?( )
A. 语速缓慢,语调平稳,表现出对环境的客观描述。
B. 语速较快,语调高昂,充满对狂风巨浪的赞美与向往。
C. 语速适中,语调低沉有力,表现出狂风巨浪的凶猛与破坏力。
D. 语速快速,语调尖锐,突出狂风巨浪的恐怖与不可抗拒。
解析: 描绘了狂风巨浪的凶猛与破坏力。因此,在朗读时,应选择语速适中、语调低沉有力的方式,以突出这种情感基调。选项A的语速缓慢、语调平稳无法体现出狂风巨浪的凶猛;选项B的语速较快、语调高昂则与句子要表达的情感不符;选项D的语速快速、语调尖锐虽然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但更偏向于恐怖与不可抗拒,而非狂风巨浪的凶猛与破坏力。
C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试简要分析诗中“××”(某意象)的作用。
(2)分析诗中“××”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3)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借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技法:
1.辨析情感倾向。
2.借助联想想象。
3.关注内涵的多层面性。
答题模式:这首诗运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
考点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意象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分类 典型代表 蕴含感情
送别类
杨柳、长亭、酒、古道、舟船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
(投)笔、长城、马、羌笛、烽烟
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或对和平的向往。
思乡类
愁苦类
战争类
抒怀类
月亮、鸿雁、落叶、雨、梦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
梧桐、芭蕉、杜鹃、猿啼、夕阳
表达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气氛。
松柏、竹子、梅花、兰花、冰雪
托物言志,表高洁品行。
拓展
延伸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个意象群的选择有何妙处?
明确: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避开了长江、黄河、长城等意象,从不为常人所注意的平凡事物入手,选择了诸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新颖独特的意象。
全诗共有四个意象群,采用递进的方式组合成一幅幅流动凝重的画面,配以舒缓深沉的节奏,不仅写出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
再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年轻一代的
共同心声。
2.圈画《梅岭三章》中的意象并分类,分析其内涵及情感。
意象
内涵
情感
泉台、烽烟、①__________
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纸钱
捷报、自由花
概括革命征程的艰辛
英勇无畏
②________
坚定乐观
表达不屈的革命意志
表达③_________的信念
血雨腥风
视死如归
革命必胜
3.“红山茶”这一主要意象有什么寓意?
“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红山茶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
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4.《断章》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请你找出来并说说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5.《月夜》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霜风、月光”象征着萧索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意象 象征意义
风、雨
海、舟
舵手
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象征着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社会。
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
6.《风雨吟》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统一
7.《统一》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


果实
树木
大地
考点三:感知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感知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例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例2:《梅岭三章》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例3:《月夜》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例4:《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例5:《断章》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例6:《风雨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例7:《统一》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例8:《海燕》表达了作者渴望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热情讴歌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美好前景。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的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正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相结合、色彩搭配、白描手法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考点四: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本单元诗歌使用到的艺术手法有:
1.描写方法。
(1)虚实相映
如《梅岭三章》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基础上的浪漫主义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白描
如《月夜》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2.修辞手法。
(1)呼告、反复
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题目采用呼告式语句,极富抒彩;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采用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感情;“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亲爱”则是“我”对祖国的情感体现;“啊”增强了感彩。
(2)借代、借喻、暗喻
如《梅岭三章》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借喻的修辞手法。“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统一》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3)引用、典故
如《梅岭三章》“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此头须向国门悬”借用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不仅表现了他不亲耳听到国民党反动派彻底灭亡的消息便死不瞑目的精神,而且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耳听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
(4)顶真
如《断章》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3.表现手法。
(1)对比
思考: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②“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却”凸显出“我”远道而来,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③“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2)象征
思考: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波浪、暴风雨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波浪与狂风的搏斗,象征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的激烈斗争。
暴风雨象征 1905 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风暴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是扫除一切障碍,使民族获得新生的契机。
考点五:任选角度品味诗歌
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手法、语言等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1.内容。
(1)试分析《月夜》诗题。
明确:“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2)简要概括《海燕》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塑造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海燕形象,其实从侧面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局面。
2.结构。
(1)《梅岭三章》第一章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运用设问,交代了写作背景;
结构上:总领全诗(后面三句为“意如何”的具体内容)
(2)《梅岭三章》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明确: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
(3)《海燕》一文的结尾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有何作用?
明确:结构上:有力地收束全篇。
内容上:点明中心,鼓舞人心,语势有力,语调高昂,表达了革命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也是革命者对
人民群众的号召——行动起来,去迎
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
3.情感。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可以划分为哪两部分?这两部分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明确:第1节和第2节为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
第3节和第4节为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
(2)如何理解《萧红墓畔口占》中的“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
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
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
又是幸福的。
①用新颖、传神、妥贴的意象,塑造出祖国的形象。
4.手法。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写作手法如何?
作者的感情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欢欣鼓舞。
簇新的理想
挂着眼泪的笑涡
古莲的胚芽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
第一、二小节 抒发悲哀低沉之情
第三、四小节 抒发欣喜高昂之情
低沉
舒缓
高昂
激越
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
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
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激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②由“我”的情感变化投射出“祖国”的风雨历程。
(2)《海燕》自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诵读中,你体验到了哪些艺术特色呢?
明确:①别具匠心的画面创意。画面迭现,不仅展现出海燕勇敢无畏的形象, 还营造出气势磅礴、激越豪壮的意境。
②别具一格的象征手法。作者独具匠心,构筑了一系列“象征群”,增强了散文诗的艺术魅力。
③别开生面的对比烘托。强有力的对比,突出海燕英勇。乐观、无畏的高大形象。
④具有强烈抒情的语言。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5.语言。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4节中“迷惘”“深思”“沸腾”这些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这些词语反映了谁的情感历程?
明确:不能调换。
因为这是根据祖国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思想变化来排列的。“迷惘”是青年一代在往昔的艰难岁月里感觉到的苦闷,“深思”是为祖国担忧,但是看到现在历史的转机,于是变得“沸腾”。
这不仅仅是历经浩劫的青年一代的情感历程,也是对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
(2)《风雨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
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
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
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
方向。
6.修辞。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梅岭三章》第三章。
明确:比喻:“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用比喻写出了雨中大地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明确: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黑色的闪电”从色和形两方面描写海燕,形象地勾勒出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高傲”一词贬词褒用,通过拟人的手法赞美了海燕的自信与勇敢。
②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明确:运用反复,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
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
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