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科学期中选择填空专项复习(一)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瓷器制作是我国古代技术发展的智慧结晶。如图是其中四道工序,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揉泥 B.做坯
C.烧窑 D.画瓷
2.化肥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的化肥被称为复合肥。某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施用含磷的复合肥,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硝酸钾【KNO3】 B.尿素【CO(NH2)2】
C.磷酸钾【K3PO4】 D.磷酸二氢钙【Ca(H2PO4)2】
3.为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如表为部分体液的pH范围。由表格数据可知,在正常情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体液 尿液 胆汁 血液 胰液 胃液
pH 4.7~8.4 7.1~7.3 7.35~7.4 7.5~8.0 0.9~1.5
A.人体的尿液不一定呈酸性
B.胆汁的碱性比血液弱
C.胰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D.大量饮水后胃液的pH值会减小
4.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出土了金箔、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其中一件残缺的黄金面具尤为惊艳。黄金面具能够长时间保存而没有被腐蚀,主要原因是( )
A.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B.黄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C.黄金的金属活动性弱
D.黄金的密度比较大
5.下列各组物质中,俗名、化学名称和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A.烧碱、氧化钠、Na2O
B.生石灰、氧化钙、CaO
C.干冰、水、H2O
D.熟石灰、氢氧化钠、NaOH
6.小宁在研究酸的性质时,开展了如图所示的系列实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由实验①的现象可知稀硫酸具有酸性
B.实验②和③产生不同的气体
C.由实验③的现象可知碳酸钠具有碱性
D.实验④和⑤最终溶液颜色不同
7.只用一种物质就将稀硫酸、食盐水、澄清石灰水三种液体鉴别出来,供选择的是①pH试纸、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碳酸钠溶液,其中能完成鉴别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8.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BaCO3+2HCl=BaCl2+H2O+CO2↑
B.3Fe+6HCl=2FeCl3+3H2↑
C.Cu+H2SO4=CuSO4+H2↑
D.
9.现有稀硫酸、硫酸铜、氯化钠和碳酸钠四种溶液。小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检索表进行鉴别,则图中丙物质是( )
A.稀硫酸 B.硫酸铜 C.氯化钠 D.碳酸钠
10.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探究铁锈蚀的条件。a管中装入的是少量煮沸的蒸馏水,b管中是干燥的空气。塞紧木塞,并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一段时间后观察。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a管中的铁钉会锈蚀
B.L端的液面低于R端
C.该实验可以证明铁的锈蚀需要空气和水
D.若将a管中的水换成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
11.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12.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分析,你认为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滤渣一定有Fe粉
B.滤渣一定有Cu粉
C.滤液中一定有Fe2+
D.滤液中一定有Ag+、Cu2+
13.已知金属M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CuSO4=MSO4+Cu,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M不可能是铁
B.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
C.M可能是铝
D.反应过程中会看到黑色固体析出
14.《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这是对甲烷气体在湖泊沼泽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下列有关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的化学式为C2H4
B.甲烷燃烧只生成水
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D.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时不可能会发生爆炸
15.实验目的的实现需要规范的操作和正确的方法。下列实验能实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方法
A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氯化钙 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B 区别氯化钾和氯化钡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稀硫酸溶液
C 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D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6.下列物质:①氮气和液氮②氧气和臭氧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④冰水混合物⑤双氧水溶液⑥铜丝。
(1)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数字,下同)。
(2)属于单质的是 。
(3)属于化合物的是 。
1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请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空(选填字母):
A.熟石灰 B.食盐 C.浓硫酸 D.氢氧化铝 E.稀盐酸
(1)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2)可用于除铁锈的是 ;
(3)能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4)可用于干燥酸性气体的是 。
18.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 (填离子符号),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2)不同物质的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根据下表中pH的情况判断:
盐酸 CuSO4溶液 NaCl溶液 水 Na2CO3溶液
pH <7 <7 =7 =7 >7
pH<7的溶液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酸溶液。
(3)槟榔芋皮上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皂角素),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选用下列 (填序号)来涂抹止痒。
①食醋②肥皂水③食盐水④稀氨水
(4)盐酸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如图为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思维导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遇碱溶液变蓝的酸碱指示剂是 。
(2)反应②没有明显现象,要证明二者发生反应,需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入无色酚酞溶液,然后滴入酸,当观察到溶液 时,说明反应发生。
(3)若反应③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
(1)生活中不宜用钢丝球擦洗铝制品,原因是 。
(2)为了探究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小组同学做了以下三个实验:①将X放入Y的盐溶液中,有Y固体析出;②将Y放入Z的盐溶液中,有Z固体析出;③将X放入Z的盐溶液中,有Z固体析出。经过讨论,实验 (填序号)是多余的,可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3)向Mg(NO3)、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往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滤渣中一定有 。
21.某NaOH固体中可能含有NaCl、Na2CO3、Na2SO4、Mg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想确定固体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仅根据步骤①的实验现象,可得出原固体中一定不含 。
(2)根据步骤②④的现象,白色固体B的成分是 。
(3)步骤③滴加的试剂C为 溶液,则能判断原固体中一定含氯化钠。
九上科学期中选择填空专项复习(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C D C B C A A A B C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D B C B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瓷器制作是我国古代技术发展的智慧结晶。如图是其中四道工序,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揉泥 B.做坯
C.烧窑 D.画瓷
【解答】解:A、揉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做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烧窑,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画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化肥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的化肥被称为复合肥。某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施用含磷的复合肥,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硝酸钾【KNO3】
B.尿素【CO(NH2)2】
C.磷酸钾【K3PO4】
D.磷酸二氢钙【Ca(H2PO4)2】
【解答】解:根据题意,某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施用含磷的复合肥。
A、硝酸钾中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错误。
B、尿素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C、磷酸钾中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正确。
D、磷酸二氢钙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为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如表为部分体液的pH范围。由表格数据可知,在正常情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体液 尿液 胆汁 血液 胰液 胃液
pH 4.7~8.4 7.1~7.3 7.35~7.4 7.5~8.0 0.9~1.5
A.人体的尿液不一定呈酸性
B.胆汁的碱性比血液弱
C.胰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D.大量饮水后胃液的pH值会减小
【解答】解:A.人的尿液的pH是4.7~8.4,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中性,故A不符合题意;
B.胆汁的pH最大值是7.3,血液的pH最大值为7.4,由此可知,胆汁的碱性比血液弱,故B不符合题意;
C.胰液的pH为7.5~8.0,pH>7,显碱性,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故C不符合题意;
D.大量饮水后,pH<7的其pH会变大,酸性减弱,pH>7的其pH会变小,碱性也会减弱,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出土了金箔、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其中一件残缺的黄金面具尤为惊艳。黄金面具能够长时间保存而没有被腐蚀,主要原因是( )
A.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B.黄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C.黄金的金属活动性弱
D.黄金的密度比较大
【解答】解:A.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制作黄金首饰,与黄金面具长时间保存没有被腐蚀无关,故A错误;
B.黄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做炊具,与黄金面具长时间保存没有被腐蚀无关,故B错误;
C.黄金的金属活动性弱,则化学性质稳定,不会被腐蚀,故C正确;
D.黄金的密度比较大,与黄金面具长时间保存没有被腐蚀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5.下列各组物质中,俗名、化学名称和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A.烧碱、氧化钠、Na2O
B.生石灰、氧化钙、CaO
C.干冰、水、H2O
D.熟石灰、氢氧化钠、NaOH
【解答】解: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OH,故A不合题意;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故B符合题意;
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故C不合题意;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小宁在研究酸的性质时,开展了如图所示的系列实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由实验①的现象可知稀硫酸具有酸性
B.实验②和③产生不同的气体
C.由实验③的现象可知碳酸钠具有碱性
D.实验④和⑤最终溶液颜色不同
【解答】解:A、实验①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可知稀硫酸具有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②中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③中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不同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但不能说明碳酸钠具有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实验④和⑤最终溶液颜色分别显黄色、浅绿色,颜色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只用一种物质就将稀硫酸、食盐水、澄清石灰水三种液体鉴别出来,供选择的是①pH试纸、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碳酸钠溶液,其中能完成鉴别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解答】解:①稀硫酸显酸性,食盐水显中性,澄清石灰水显碱性,pH试纸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根据酸碱度的不同,可以鉴别三种物质。
②稀硫酸显酸性,食盐水显中性,澄清石灰水显碱性,酚酞试液遇碱性物质变红色,遇酸性、中性物质不变色,分别滴加酚酞试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澄清石灰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稀硫酸和食盐水,再将足量稀硫酸和食盐水分别滴加至变红的是澄清石灰水中,能使红色消失的是稀硫酸,不能使红色消失的是食盐水,可以鉴别。
③稀盐酸与稀硫酸、食盐水均不反应,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但无明显现象,无法鉴别。
④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产生;与食盐水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鉴别三种物质。
能完成鉴别的是①②④。
故选:A。
8.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BaCO3+2HCl=BaCl2+H2O+CO2↑
B.3Fe+6HCl=2FeCl3+3H2↑
C.Cu+H2SO4=CuSO4+H2↑
D.
【解答】解:A、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故选项符合题意。
B、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铜和硫酸不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现有稀硫酸、硫酸铜、氯化钠和碳酸钠四种溶液。小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检索表进行鉴别,则图中丙物质是( )
A.稀硫酸 B.硫酸铜 C.氯化钠 D.碳酸钠
【解答】解:稀硫酸、硫酸铜、氯化钠和硫酸钠四种溶液中,显蓝色的是硫酸铜溶液,其它三种溶液均显无色,由2a、2b可知,滴加的是无色酚酞试液,稀硫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均不能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稀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氯化钠和氯化钡溶液不反应,则图中丙物质是稀硫酸。
故选:A。
10.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探究铁锈蚀的条件。a管中装入的是少量煮沸的蒸馏水,b管中是干燥的空气。塞紧木塞,并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一段时间后观察。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a管中的铁钉会锈蚀
B.L端的液面低于R端
C.该实验可以证明铁的锈蚀需要空气和水
D.若将a管中的水换成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
【解答】解:A、调节U形管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段时间后观察a中铁钉生锈,b中铁钉没变化,是因为a中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了铁锈,b中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故A正确。
B、a中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了铁锈,会造成a试管内压强减小,可以观察到L端的液面高于R端,故B错误。
C、a中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了铁锈,b中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观察a中铁钉生锈,b中铁钉没变化,该实验可以证明铁的锈蚀和水有关,故B正确。
D、铁在有盐和酸存在时锈蚀速度会加快,所以将a管中的水改为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故D正确。
故选:B。
11.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图A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B、图B是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图C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D、图D是两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2.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分析,你认为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滤渣一定有Fe粉
B.滤渣一定有Cu粉
C.滤液中一定有Fe2+
D.滤液中一定有Ag+、Cu2+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加入的铁有剩余,则一定有银、铜被置换出来;由于铁粉过量,所以硝酸铜、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因此,只能得到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滤渣中一定含有Ag、Fe、Cu的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
A、滤渣中一定有Fe粉,故A正确;
B、滤渣中一定含有Cu,故B正确;
C、滤液中一定有Fe2+,故C正确;
D、滤液中一定没有Ag+、Cu2+,故D错误。
故选:D。
13.已知金属M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CuSO4=MSO4+Cu,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M不可能是铁
B.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
C.M可能是铝
D.反应过程中会看到黑色固体析出
【解答】解:A、由M+CuSO4═Cu+MSO4可知,M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生成的化合物为MSO4,硫酸根显﹣2价,M元素显+2价;铁发生置换反应时显+2价,M可能是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B、M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则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故选项说法正确。
C、M元素显+2价,该金属不可能是铝,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后生成铜,会看到红色固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4.《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这是对甲烷气体在湖泊沼泽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下列有关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的化学式为C2H4
B.甲烷燃烧只生成水
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D.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时不可能会发生爆炸
【解答】解:A、甲烷的化学式为CH4,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甲烷的化学式为C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甲烷具有可燃性,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5.实验目的的实现需要规范的操作和正确的方法。下列实验能实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方法
A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氯化钙 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B 区别氯化钾和氯化钡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稀硫酸溶液
C 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D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A.A B.B C.C D.D
【解答】解:A、氯化钙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不能实现目的。
B、取样,加水溶解,滴加稀硫酸溶液,氯化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氯化钾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能实现目的。
C、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都可以测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度是指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一般用pH来表示。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利用石蕊试液只能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不能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故选项实验不能实现目的。
D、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选项实验不能实现目的。
故选:B。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6.下列物质:①氮气和液氮②氧气和臭氧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④冰水混合物⑤双氧水溶液⑥铜丝。
(1)属于混合物的是 ②③⑤ (填数字,下同)。
(2)属于单质的是 ①⑥ 。
(3)属于化合物的是 ④ 。
【解答】解:(1)②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物质的混合,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两种不同物质的混合;⑤双氧水溶液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②③⑤;
(2)①氮气和液氮均为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⑥铜丝是铜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属于单质;②是混合物,不整体归为单质;故答案为:①⑥;
(3)④冰水混合物是水的不同状态,化学式为H2O,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其他如③⑤为混合物,①⑥为单质,故答案为:④。
1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请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空(选填字母):
A.熟石灰 B.食盐 C.浓硫酸 D.氢氧化铝 E.稀盐酸
(1)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A ;
(2)可用于除铁锈的是 E ;
(3)能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D ;
(4)可用于干燥酸性气体的是 C 。
【解答】解:(1)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显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可用盐酸除铁锈。
(3)氢氧化铝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能治疗胃酸过多。
(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能与酸性气体反应,可用于干燥酸性气体。
故答案为:(1)A;
(2)E;
(3)D;
(4)C。
18.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 H+ (填离子符号),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2)不同物质的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根据下表中pH的情况判断:
盐酸 CuSO4溶液 NaCl溶液 水 Na2CO3溶液
pH <7 <7 =7 =7 >7
pH<7的溶液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酸溶液。
(3)槟榔芋皮上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皂角素),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选用下列 ① (填序号)来涂抹止痒。
①食醋②肥皂水③食盐水④稀氨水
(4)盐酸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Fe=FeCl2+H2↑ 。
【解答】解:(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H+,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2)根据表格可知,硫酸铜溶液的pH<7,它是盐溶液,则:pH<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3)皂角素溶液呈碱性,需要酸性溶液进行中和,食醋呈酸性,肥皂水呈碱性,食盐水呈中性,稀氨水呈碱性,故选①;
(4)稀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Fe=FeCl2+H2↑。
故答案为:(1)H+;
(2)不一定;
(3)①;
(4)2HCl+Fe=FeCl2+H2↑。
19.如图为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思维导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遇碱溶液变蓝的酸碱指示剂是 紫色石蕊溶液 。
(2)反应②没有明显现象,要证明二者发生反应,需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入无色酚酞溶液,然后滴入酸,当观察到溶液 由红色变成无色 时,说明反应发生。
(3)若反应③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uSO4=Cu(OH)2↓+Na2SO4 。
【解答】解:(1)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则遇碱溶液变蓝的酸碱指示剂是紫色石蕊试液。
(2)酚酞与碱性溶液变红色,遇中性、酸性溶液不变色,反应②没有明显现象,要证明二者发生反应,需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入无色酚酞溶液,然后滴入酸,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时,说明反应发生。
(3)若反应③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uSO4=Cu(OH)2↓+Na2SO4。
故答案为:
(1)紫色石蕊溶液;
(2)由红色变成无色;
(3)2NaOH+CuSO4=Cu(OH)2↓+Na2SO4。
20.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
(1)生活中不宜用钢丝球擦洗铝制品,原因是 会将铝制品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破坏,使铝制品易被腐蚀 。
(2)为了探究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小组同学做了以下三个实验:①将X放入Y的盐溶液中,有Y固体析出;②将Y放入Z的盐溶液中,有Z固体析出;③将X放入Z的盐溶液中,有Z固体析出。经过讨论,实验 ③ (填序号)是多余的,可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X>Y>Z 。
(3)向Mg(NO3)、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往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 。滤渣中一定有 Fe、Cu、Ag 。
【解答】解:(1)铝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里面的铝进一步氧化,所以铝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如果用钢丝球擦洗,会将铝制品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破坏,使铝制品易被腐蚀;
(2)①将X放入Y的盐溶液中,有Y固体析出,说明X的活动性比Y强;②将Y放入Z的盐溶液中,有Z固体析出,说明Y的活动性比Z强;由①②可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Z,实验③是多余的;
(3)向Mg(NO3)、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镁>铁>(H)>铜>银,则铁不能和硝酸镁反应,铁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硝酸银反应完后,铁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往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银和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铁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铁过量,滤渣有置换出来的Ag、Cu和过量的Fe,产生气泡的反应是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故答案为:
(1)会将铝制品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破坏,使铝制品易被腐蚀;
(2)③;X>Y>Z;
(3)Fe+H2SO4=FeSO4+H2↑;Fe、Cu、Ag。
21.某NaOH固体中可能含有NaCl、Na2CO3、Na2SO4、Mg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想确定固体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仅根据步骤①的实验现象,可得出原固体中一定不含 MgSO4 。
(2)根据步骤②④的现象,白色固体B的成分是 BaCO3 。
(3)步骤③滴加的试剂C为 AgNO3 溶液,则能判断原固体中一定含氯化钠。
【解答】解: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
(1)仅根据步骤①的实验现象,加入氯化钡生成的白色沉淀B全部溶于稀盐酸,可得出原固体中一定不含MgSO4;
(2)根据步骤②④的现象,白色固体B的成分是BaCO3;
(3)步骤③滴加的试剂C为AgNO3溶液,则能判断原固体中一定含氯化钠。
故答案为:(1)MgSO4;
(2)BaCO3;
(3)AgNO3。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