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9-10 13:5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为了解毛白杨(杨树的一种)对鲁南地区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先后去抱犊崮、微山湖、莲青山等地实地考察,走访相关人员.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推测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2.某同学在操作显微镜时,双眼注视镜头(如图),其目的是为了(  )
A.防止物镜下降过程中压到玻片
B.使镜筒缓慢上升以寻找清晰物像
C.调节光圈大小以得到明亮视野
D.将观察对象移至视野中央
3.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数目增多,形态不变
B.细胞数目不变,形态改变
C.细胞数目增多,形态改变
D.细胞数目不变,形态不变
4.如图为绿色开花植物不同结构层次的变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是指细胞分裂
B.b是指细胞分化
C.丁属于器官结构层次
D.戊属于系统结构层次
5.优质的煤炭资源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如春的冬天”,这些煤的形成源于古代的(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6.从种子萌发成幼苗,长成植株,到开花、结出种子,完成了被子植物的一个生命周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中,既要进行细胞分裂,也要进行细胞分化
B.植株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只包括水和无机盐
C.植株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水除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外,主要用于光合作用等
D.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也有利于降低叶面温度
7.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哈密瓜,甲地的哈密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为探明原因,有人对两地气候条件进行调杏,结果见下表,正确的是(  )
A.甲地光照强度较大,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较多
B.甲地昼夜温差大,夜间呼吸作用较弱,消耗的糖类较少
C.乙地土壤不够肥沃,不适合哈密瓜生长
D.乙地平均温度较高,哈密瓜发生了改变
8.用瓦盆养花比用瓷盆好,原因是(  )
A.瓦盆容易保持水分
B.瓦盆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无机
C.瓦盆便宜
D.瓦盆透气,利于根部的呼吸作用
9.下列动物行为属于社群(社会)行为的是(  )
A.乌贼喷墨
B.虎啸山林
C.雄鸡报晓
D.猴王称霸
10.下列的哪一项不是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  )
A.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1.下列选项中,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是(  )
A.寄生菌类
B.光合细菌
C.腐生菌类
D.有芙膜的细菌
12.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池塘生态系统
14.下列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葡萄球菌
D.肺炎双球菌
15.下列生物的生活方式属于寄生的是(  )
A.噬菌体和痢疾杆菌
B.流感病毒和醋酸杆菌
C.酵母菌和烟草花叶病毒
D.大肠杆菌和青霉
16.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铺满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森林里的落叶层并没有越积越厚的主要原因是(  )
A.被人类收集走用做柴火烧掉了
B.落叶被鸟儿叼走建筑巢穴了
C.细菌和真菌逐渐将其分解了
D.牛、羊等食草动物将其吃掉了
 
二、非选择题(2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7.如图表示将叶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片的结构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图中,植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    ]    .
(2)在图中,与茎的输导组织相连的是叶片结构中的[A]    .
(3)图示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特有结构是    
(4)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和    ,场所是    ,制造的有机物主要贮存在图示细胞的    中(答字母序号)
1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示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2)图示食物网中占有多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3)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了    和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和    ,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和    
(5)如果这个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了,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后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为了解毛白杨(杨树的一种)对鲁南地区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先后去抱犊崮、微山湖、莲青山等地实地考察,走访相关人员.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推测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实验法等.
【解答】解: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A错误;
B、推测法是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或配合自己平时积累的常识来判断其义,推测出逻辑的条件和结论,B错误;
C、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C错误.
D、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D正确;
故选:D.
 
2.某同学在操作显微镜时,双眼注视镜头(如图),其目的是为了(  )
A.防止物镜下降过程中压到玻片
B.使镜筒缓慢上升以寻找清晰物像
C.调节光圈大小以得到明亮视野
D.将观察对象移至视野中央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显微镜使用过程中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一定要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
【解答】解: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到不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时我们要注视物镜防止其压碎玻片标本.而观察寻找物像时,是在镜筒上升的过程中进行的.
故选:B.
 
3.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数目增多,形态不变
B.细胞数目不变,形态改变
C.细胞数目增多,形态改变
D.细胞数目不变,形态不变
【考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分析】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
【解答】解:细胞的分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故细胞分化特点是细胞数目不变,形态改变.
故选:B
 
4.如图为绿色开花植物不同结构层次的变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是指细胞分裂
B.b是指细胞分化
C.丁属于器官结构层次
D.戊属于系统结构层次
【考点】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分析】细胞是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组织.而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所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解答】解:A、从甲到乙,细胞数目增多,所以a是指细胞分裂,A正确;
B、b是指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B正确;
C、丁是叶,属于营养器官,C正确;
D、戊是一株完整的植物体,D错误.
故选:D
 
5.优质的煤炭资源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如春的冬天”,这些煤的形成源于古代的(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考点】蕨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分析】古代的蕨类植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
【解答】解: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故B正确.
故选:B.
 
6.从种子萌发成幼苗,长成植株,到开花、结出种子,完成了被子植物的一个生命周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中,既要进行细胞分裂,也要进行细胞分化
B.植株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只包括水和无机盐
C.植株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水除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外,主要用于光合作用等
D.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也有利于降低叶面温度
【考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蒸腾作用的意义;无机盐的类型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分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在生命周期中既要进行细胞分裂,也要进行细胞分化;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并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烤死.同时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据此解答.
【解答】解:A、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的生命周期中,都既要进行细胞分裂,也要进行细胞分化,A正确;
B、植株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只包括水和无机盐,B正确;
C、植株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水分除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外,大约有99%的水分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C错误;
D、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所以蒸腾作用可以促进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也有利于降低叶面温度.D正确.
故选:C.
 
7.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哈密瓜,甲地的哈密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为探明原因,有人对两地气候条件进行调杏,结果见下表,正确的是(  )
A.甲地光照强度较大,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较多
B.甲地昼夜温差大,夜间呼吸作用较弱,消耗的糖类较少
C.乙地土壤不够肥沃,不适合哈密瓜生长
D.乙地平均温度较高,哈密瓜发生了改变
【考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分析资料中的条件,既是同一种哈密瓜,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夜间温度.温度可以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有机物积累的程度不相同,即哈密瓜的甜度不一样.
【解答】解: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既是同一种哈密瓜,遗传物质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是基本相同的.夜间甜瓜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但由于甲地夜间温度是12度比乙地22度低了10度,所以夜间甲地哈密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因而甲地哈密瓜的有机物积累的多,含糖量比乙地的高.因此甲地的哈密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是因为甲地的昼夜温差较大形成的.
故选:B
 
8.用瓦盆养花比用瓷盆好,原因是(  )
A.瓦盆容易保持水分
B.瓦盆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无机
C.瓦盆便宜
D.瓦盆透气,利于根部的呼吸作用
【考点】根毛的分布位置和功能.
【分析】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1)瓦盆的透气性比瓷盆的好.
(2)植物的根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
据此可以加解答本题.
【解答】解:瓦盆的壁上有许多微小的空隙可以透气透水,而瓷盆的壁上空隙很少透气性较差,花的根系需要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空气中的氧气可以较多的透过瓦盆的壁(通过瓷盆的壁的氧气较少)进入盆内的土壤,有利于花卉根系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花的生长.
故选D
 
9.下列动物行为属于社群(社会)行为的是(  )
A.乌贼喷墨
B.虎啸山林
C.雄鸡报晓
D.猴王称霸
【考点】社会行为的特征.
【分析】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解答】解:A、乌贼喷墨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是防御行为,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等级次序,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A错误;
B、虎啸山林,老虎生活在山林中,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等级次序,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B错误;
C、雄鸡报晓是鸡的先天性行为,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等级次序,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C错误;
D、猴王称霸,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群体中有明确的分工,明显的等级次序,因此属于社会行为,D正确.
故选:D.
 
10.下列的哪一项不是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  )
A.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考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在生态平衡中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解答】解:A、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特性.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该选项不是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如蜜蜂采蜜,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D、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故选:B
 
11.下列选项中,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是(  )
A.寄生菌类
B.光合细菌
C.腐生菌类
D.有芙膜的细菌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析】腐生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答】解: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永远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故选:C.
 
12.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A、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A正确;
B、南橘北枳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B错误;
C、北雁南飞,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反映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D正确.
故选:B
 
1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池塘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类型.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解答】解: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该选项符合题意.
C、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下列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葡萄球菌
D.肺炎双球菌
【考点】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分析】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据此解答.
【解答】解:ACD、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都属于细菌,细菌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
B、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故选:B
 
15.下列生物的生活方式属于寄生的是(  )
A.噬菌体和痢疾杆菌
B.流感病毒和醋酸杆菌
C.酵母菌和烟草花叶病毒
D.大肠杆菌和青霉
【考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分析】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维持生活的方式,寄生会对寄主造成伤害.
腐生主要是从没有生命的动植物尸体或腐烂组织获取营养维持自身生活的方式.
【解答】解:A、噬菌体、痢疾杆菌,都是营寄生生活,A正确;
B、流感病毒,是营寄生生活,醋酸杆菌是营腐生生活,B错误;
C、酵母菌是营腐生生活,烟草花叶病毒是营寄生生活,C错误;
D、大肠杆菌是营寄生生活,青霉是营腐生生活,C错误;
故选:A.
 
16.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铺满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森林里的落叶层并没有越积越厚的主要原因是(  )
A.被人类收集走用做柴火烧掉了
B.落叶被鸟儿叼走建筑巢穴了
C.细菌和真菌逐渐将其分解了
D.牛、羊等食草动物将其吃掉了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解:自然界中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分解动物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森林里的落叶就是被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C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2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7.如图表示将叶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片的结构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图中,植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 B ] 气孔 .
(2)在图中,与茎的输导组织相连的是叶片结构中的[A] 叶脉 .
(3)图示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特有结构是 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4)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二氧化碳 和 水 ,场所是 叶绿体 ,制造的有机物主要贮存在图示细胞的 C 中(答字母序号)
【考点】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光合作用的概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的理解掌握,
【解答】解:(1)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2)图中叶片的结构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其中叶脉中有输导水分的导管和输导有机物的筛管.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植物的绿色部分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因此,植物叶肉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
(4)细胞中的叶绿体是能量转换器,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储存在植物细胞的结构中的液泡中的细胞液中.
故答案为:(1)B气孔;
(2)叶脉;
(3)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4)二氧化碳;
水;叶绿体;
C.
 
1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示食物网中,共有 4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2)图示食物网中占有多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蛇、猫头鹰 
(3)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了 非生物部分 和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的、不循环 和 逐级递减 
(5)如果这个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了,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后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 猫头鹰 .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越少,结合图示进行解答.
【解答】解:(1)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昆虫→鸟→猫头鹰,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植物→田鼠→猫头鹰,植物→田鼠→蛇→猫头鹰.其中最长的一条是: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2)图示蛇、猫头鹰分别处在第三、四营养级,因此食物网中占有多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蛇、猫头鹰.
(3)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组成,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了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鼠→猫头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鼠的体内,猫头鹰吃鼠,鼠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和逐级递减的.
(5)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有害物质最多的生物会是猫头鹰.
故答案为:(1)4;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2)蛇、猫头鹰
(3)非生物部分
(4)食物链;食物网;
单向的、不循环;逐级递减(说明:顺序可交换)
(5)猫头鹰
 
2016年9月9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