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9-10 13:5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实验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俗语说明生物遗传现象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D.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2.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是(  )
A.孟德尔
B.达尔文
C.袁隆平
D.谈家桢
3.下列各组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圆滑与豌豆的皱缩
B.玉米的高茎与玉米的矮茎
C.人的双眼皮与人的单眼皮
D.豌豆的红花与豌豆的灰色种皮
4.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B.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C.性染色体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D.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6.下列能正确表示一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的是(  )
A.
B.
C.
D.
7.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那么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23对、23对、23对
B.23条、23条、23对
C.23条、23条、23条
D.23条、23对、23对
8.下列哪项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  )
A.细胞核
B.染色体
C.DNA
D.基因
9.已知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儿子的色盲基因来自(  )
A.父亲
B.母亲
C.祖父
D.祖母
10.A是控制水稻高茎的基因,a是控制水稻矮茎的基因,Aa表现的性状是(  )
A.高茎
B.矮茎
C.高茎或矮茎
D.高茎和矮茎之间
11.决定人有耳垂的基因B对决定无耳垂的基因b为显性,小明同学有耳垂,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小明的基因一定是BB型
B.小明的父母一定都是有耳垂的
C.小明的父母至少有一个是有耳垂的
D.小明的基因型一定是Bb型
12.父亲有耳垂(Dd),母亲无耳垂(dd),这对夫妇生出有耳垂孩子的可能性是(  )
A.100%
B.
C.
D.0
13.新生儿的性别主要取决于(  )
A.精子的类型
B.精子和卵细胞
C.父亲的体细胞
D.母亲的体细胞
14.禁止近亲结婚的科学依据是后代(  )
A.一定得遗传病
B.成活率极低
C.得遗传病几率增大
15.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种生物都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
B.遗传能使物种保持绝对稳定
C.变异能使生物个体产生新的性状
D.遗传和变异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16.下列属于不遗传变异的是(  )
A.经太空搭载后,选育的番茄品种比普通番茄个大、口感好
B.转基因小鼠和与它同胎所生的其他小鼠相比生长速度快
C.矮杆、抗倒伏的小麦与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杂交,选育高产、抗倒伏品种
D.同种小麦,在肥沃的土壤里长得健壮,在贫瘠的土壤里长得瘦弱
17.在培养转基因生物过程中,被转入的基因应该转入下列哪一种细胞内?(  )
A.体细胞
B.生殖细胞
C.胚胎细胞
D.受精卵
18.原始大气与现在地球上的大气成分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  )
A.水蒸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氢气
19.下列关于原始生命起源过程的推测中,相对合理的是(  )
A.高温雷电→简单有机物→原始生命
B.原始大气成分→无机物→原始生命
C.高温雷电→无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成分→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
20.用氨基酸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证明了生命起源(  )
A.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B.从有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大分子
C.从有机大分子演变为原始生命
D.从原始生命发展为单细胞生物
21.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C.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D.现在地球上不会产生原始生命
22.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
A.古代生物化石
B.形态解剖学证据
C.胚胎学的证据
D.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23.关于植物的进化,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B.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D.藻类植物→
24.脊椎动物的进化路线是(  )
A.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C.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D.鱼类→爬行类→两栖类
2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低等到高等
B.由简单到复杂
C.从体积小到体积大
D.由水生到陆生
26.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动物体色常与环境极为相似的原因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C.动物聪明的表现
D.自然选择的结果
27.下列有关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
A.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B.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C.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28.同学们生病时都使用过青霉素,由于反复使用,致使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
A.青霉素激发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青霉素选择并积累了细菌的抗药性
C.细菌的抗药性原本就会越来越强
D.细菌在青霉素的诱导下抗药性越来越强
29.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是(  )
A.直立行走
B.使用火
C.使用工具
D.产生语言
30.人类的祖先是(  )
A.猩猩
B.猴子
C.类人猿
D.森林古猿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31.(1)双眼皮这一性状是由_______控制的.
(2)父母双眼皮,儿子单眼皮,这种现象是_______.且可知,_______是隐性性状.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单眼皮的可能性是_______.
32.绵羊的白毛基因(R)相对黑毛基因(r)为显性,
(1)一只白色母绵羊生了一只黑色小绵羊,该母羊的基因组成必定是_______;
(2)与此母绵羊交配的公绵羊的基因组成可能为_______,性状表现是_______;也可能为_______,表现性状为_______.
33.科学家将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整理形成了下列排序图,请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_____存在的.
(2)染色体主要由_______和蛋白质组成.
(3)据图可判断,_______是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其性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
(4)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与性别无关的是_______.
(5)若甲、乙是一对夫妇,第一胎生的是女孩,假如再生第二胎,是男孩的可能性是_______.
34.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远离大陆的克格伦岛上经常刮大风,岛上树木花草都很低矮,这里的昆虫有的有翅,有的无翅或残翅.请分析:
(1)在这样的岛上,有翅是_______变异,无翅或残翅是_______变异.
(2)在这里,能遗传的变异为昆虫的进化提供了选择的材料,暴风对这个岛上的昆虫起了选择作用.因而,生物进化的内因是_______,外因是_______.
(3)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这个岛上,_______的个体数量会较多.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实验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俗语说明生物遗传现象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D.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考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解答】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代与子代具有相同的性状,因此属于遗传,B符合题意;
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体现了亲子之间和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属于变异,C不符合题意;
D、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明生物的性状受环境温度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是(  )
A.孟德尔
B.达尔文
C.袁隆平
D.谈家桢
【考点】生物学史.
【分析】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解答】解: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故选:A.
 
3.下列各组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圆滑与豌豆的皱缩
B.玉米的高茎与玉米的矮茎
C.人的双眼皮与人的单眼皮
D.豌豆的红花与豌豆的灰色种皮
【考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解答】解:ABC、豌豆的圆滑与豌豆的皱缩、玉米的高茎与玉米的矮茎、人的双眼皮与人的单眼皮,都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都属于相对性状,ABC正确;
D、豌豆的红花与豌豆的灰色种皮,不是同种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不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分析】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解答】解: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它们控制的生物性状就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三者的包含关系,如图:
特别提醒:
故选:A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B.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C.性染色体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D.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考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分析】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叫做基因.
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
【解答】解:A、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有很多个基因组成,A正确;
B、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B正确;
C、对人来说,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男性为XY.在人的体细胞中也有性染色体,如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Y、女性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X.C错误;
D、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都要分开,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D正确.
故选:C
 
6.下列能正确表示一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的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分析】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解答】解: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7.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那么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23对、23对、23对
B.23条、23条、23对
C.23条、23条、23条
D.23条、23对、23对
【考点】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载体-DNA.
【分析】此题考查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解答】解: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故选:B
 
8.下列哪项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  )
A.细胞核
B.染色体
C.DNA
D.基因
【考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分析】染色体是指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的结构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其中遗传信息在DNA(成双螺旋状)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解答】解: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
故选:C.
 
9.已知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儿子的色盲基因来自(  )
A.父亲
B.母亲
C.祖父
D.祖母
【考点】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人的性别遗传.
【分析】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解:“已知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假设色盲致病基因用b表示,色觉正常基因用B表示.则女性是色盲的基因组成是XbXb,色盲携带者的基因组成是
XBXb,色觉正常的基因组成是XBXB;男性色觉正常的基因组成是XBY,色盲的基因组成是XbY,其致病基因Xb一定来自于母亲,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过程是外祖母→母亲→男孩.
故选:B.
 
10.A是控制水稻高茎的基因,a是控制水稻矮茎的基因,Aa表现的性状是(  )
A.高茎
B.矮茎
C.高茎或矮茎
D.高茎和矮茎之间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分析】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习惯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写字母表示.
【解答】解: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者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A是控制水稻高茎的基因,a是控制水稻矮茎的基因,Aa表现的性状是,因此A与a结合形成的Aa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故选:A
 
11.决定人有耳垂的基因B对决定无耳垂的基因b为显性,小明同学有耳垂,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小明的基因一定是BB型
B.小明的父母一定都是有耳垂的
C.小明的父母至少有一个是有耳垂的
D.小明的基因型一定是Bb型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控制性状.解答时可以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以及它们控制的性状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决定有耳垂的基因(B)对决定无耳垂的基因(b)为显性,小明同学有耳垂,这一性状是显性性状.有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小明体细胞内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无耳垂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bb.
A、小明的基因可能是BB或者Bb,故不符合题意;
B、小明的父母如果一个是无耳垂(bb),一个是有耳垂(BB或Bb),孩子也有可能是有耳垂,故不符合题意.
C、小明有耳垂的基因BB或Bb,B一定来源于父母,因此小明的父母至少有一个是有耳垂的.小明的这两个基因来自父母双方,小明的父母至少有一人是有耳垂(含有一个显性基因B)才能把B这种显性基因传给后代,如果父母都是有隐性基因(bb)控制的话,孩子不可能出现有耳垂,故符合题意;
D、小明的基因可能是BB或者Bb,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父亲有耳垂(Dd),母亲无耳垂(dd),这对夫妇生出有耳垂孩子的可能性是(  )
A.100%
B.
C.
D.0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解答】解: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随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结合成受精卵又是随机的.人的有耳垂由显性基因D控制,无耳垂由隐性基因d控制,父亲有耳垂(Dd),母亲无耳垂(dd)的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从遗传图解看出,如果父亲有耳垂(Dd),母亲无耳垂(dd),则这对夫妇生出有耳垂孩子的可能性是50%(或).
故选:C
 
13.新生儿的性别主要取决于(  )
A.精子的类型
B.精子和卵细胞
C.父亲的体细胞
D.母亲的体细胞
【考点】人的性别遗传.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解:在生殖过程中,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可见,生男生女主要决定于父亲的哪一种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
故选:A
 
14.禁止近亲结婚的科学依据是后代(  )
A.一定得遗传病
B.成活率极低
C.得遗传病几率增大
【考点】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
【分析】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几率增大,据此答题.
【解答】解: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后代得遗传病几率增大.据统计,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
故选C
 
15.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种生物都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
B.遗传能使物种保持绝对稳定
C.变异能使生物个体产生新的性状
D.遗传和变异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分析】遗传是指子代与亲代的性状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解答】解:A、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A正确;
B、遗传可以使子代能保持亲代的性状,利于保持生物的稳定性,但不是绝对的,B错误;
C、变异能使生物个体产生新的性状,但是不能产生新物种,C错误;
D、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各种有利变异,这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使生物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的类型,不断的进化;没有变异就没有新品种的出现.遗传和变异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B.
 
16.下列属于不遗传变异的是(  )
A.经太空搭载后,选育的番茄品种比普通番茄个大、口感好
B.转基因小鼠和与它同胎所生的其他小鼠相比生长速度快
C.矮杆、抗倒伏的小麦与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杂交,选育高产、抗倒伏品种
D.同种小麦,在肥沃的土壤里长得健壮,在贫瘠的土壤里长得瘦弱
【考点】生物的变异.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A:经太空搭载后选育的番茄比普通番茄个大、口感好、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转基因小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其他小鼠生长速度快,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用高产倒伏的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作亲本进行杂交,培育出高产矮秆的新品种小麦,是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然后进行筛选,选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品种,这属于生物的遗传变异;
D:同种小麦因生长环境的不同,性状出现明显的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故选:D.
 
17.在培养转基因生物过程中,被转入的基因应该转入下列哪一种细胞内?(  )
A.体细胞
B.生殖细胞
C.胚胎细胞
D.受精卵
【考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即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解答】解:转基因技术指的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由于新个体是由生殖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后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来的,因此被转入的基因只有转入到受精卵中,才能在后代个体中得到表现.因此只有D是正确的.
故选:D
 
18.原始大气与现在地球上的大气成分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  )
A.水蒸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氢气
【考点】原始地球条件.
【分析】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甲烷、氨、氢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
【解答】解:ACD、水蒸汽、二氧化碳、氢气,都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ACD正确;
B、氧气是原始大气中所没有的气体,B不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原始生命起源过程的推测中,相对合理的是(  )
A.高温雷电→简单有机物→原始生命
B.原始大气成分→无机物→原始生命
C.高温雷电→无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成分→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分析】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在火花放电的情况下最终产生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解答】解: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关于原始生命起源过程的推测中,相对合理的是原始大气成分→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20.用氨基酸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证明了生命起源(  )
A.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B.从有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大分子
C.从有机大分子演变为原始生命
D.从原始生命发展为单细胞生物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解答】解: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是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B正确.
故选:B
 
21.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C.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D.现在地球上不会产生原始生命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解答】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甲烷、氨气、氮气等无机物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由此可见,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因为此过程经过了漫长的年代,也不具备当时的环境了,故B说法错误.
故选:B
 
22.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
A.古代生物化石
B.形态解剖学证据
C.胚胎学的证据
D.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考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主要的证据.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据此解答.
【解答】解: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是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故选:A
 
23.关于植物的进化,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B.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D.藻类植物→
【考点】生物进化的历程.
【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解答】解:如图生命树
由此可见,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故选:A.
 
24.脊椎动物的进化路线是(  )
A.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C.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D.鱼类→爬行类→两栖类
【考点】生物进化的历程.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历程.地球上的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
【解答】解:如图生命树
可见,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2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低等到高等
B.由简单到复杂
C.从体积小到体积大
D.由水生到陆生
【考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分析】此题考查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据此作答.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26.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动物体色常与环境极为相似的原因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C.动物聪明的表现
D.自然选择的结果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解:达尔文认为,生物的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动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相似,是环境对动物进行长期的选择的结果.
故选:D
 
27.下列有关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
A.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B.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C.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源于其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解: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即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物界普遍存在遗传和变异,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保留下来的都是适应环境的个体,对人不一定有利.
故选:D.
 
28.同学们生病时都使用过青霉素,由于反复使用,致使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
A.青霉素激发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青霉素选择并积累了细菌的抗药性
C.细菌的抗药性原本就会越来越强
D.细菌在青霉素的诱导下抗药性越来越强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解答】解: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积累了细菌的抗药性,就形成了抗药性的细菌.
故选:B.
 
29.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是(  )
A.直立行走
B.使用火
C.使用工具
D.产生语言
【考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分析】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解答】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能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因此,从森林古猿进化成人中的关键一步是直立行走.
故选B.
 
30.人类的祖先是(  )
A.猩猩
B.猴子
C.类人猿
D.森林古猿
【考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分析】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
【解答】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31.(1)双眼皮这一性状是由 基因 控制的.
(2)父母双眼皮,儿子单眼皮,这种现象是 变异 .且可知, 单眼皮 是隐性性状.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单眼皮的可能性是 1/4 .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分析】(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2)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解:(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2)“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这一对性状”,是同一物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这在遗传学上叫“相对性状”.“这对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其子女中出现了单眼皮”,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因此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如遗传图示: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由图示可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单眼皮的可能性是25%.
故答案为:(1)基因;
(2)变异;单眼皮;1/4(或25%).
 
32.绵羊的白毛基因(R)相对黑毛基因(r)为显性,
(1)一只白色母绵羊生了一只黑色小绵羊,该母羊的基因组成必定是 Rr ;
(2)与此母绵羊交配的公绵羊的基因组成可能为 Rr ,性状表现是 白色 ;也可能为 rr ,表现性状为 黑色 .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分析】(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绵羊的白毛基因(R)相对黑毛基因(r)为显性”,则白毛的基因组成是RR或Rr,黑毛的基因组成是rr.
【解答】解:(1)黑色小绵羊的基因组成是rr,因此亲代白色母绵羊遗传给黑色小绵羊的基因一定是r,所以该白色母绵羊的基因组成必定是Rr.
(2)与此母绵羊交配的公绵羊的基因组成可能为Rr,性状表现是白色,遗传图解如图1;也可能为rr,表现性状为黑色,遗传图解如图2:.
、.
故答案为:(1)Rr
(2)Rr;白色;rr;黑色
 
33.科学家将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整理形成了下列排序图,请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 成对 存在的.
(2)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3)据图可判断, 乙 是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其性染色体组成是 XY .
(4)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与性别无关的是 常染色体 .
(5)若甲、乙是一对夫妇,第一胎生的是女孩,假如再生第二胎,是男孩的可能性是 50% .
【考点】人的性别遗传.
【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
【解答】解:(1)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2)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3)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Y染色体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有很明显的区别: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因此图示中乙为男性的染色体.
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22对常染色体+XY染色体.因此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4)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可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和性别决定无关称为常染色体.
(5)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因此,假如他们再生第二胎,生男孩的可能性约为50%.
故答案为:(1)成对
(2)DNA
(3)乙;XY
(4)常染色体
(5)50%
 
34.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远离大陆的克格伦岛上经常刮大风,岛上树木花草都很低矮,这里的昆虫有的有翅,有的无翅或残翅.请分析:
(1)在这样的岛上,有翅是 不利 变异,无翅或残翅是 有利 变异.
(2)在这里,能遗传的变异为昆虫的进化提供了选择的材料,暴风对这个岛上的昆虫起了选择作用.因而,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遗传和变异 ,外因是 环境因素 .
(3)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这个岛上, 无翅或残翅 的个体数量会较多.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1)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2)自然选择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解:(1)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由于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
(2)生物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是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有利变异)生存与不适者(不利变异)被淘汰的结果.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因此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自然选择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因素是生物进化的外因.
(3)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这个岛上,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够存活下来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昆虫.
故答案为:(1)不利;有利;
(2)遗传和变异;环境因素;
(3)无翅或残翅.
 
2016年9月9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