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组文阅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组文阅读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3 14:4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新区小学语文__二__年级课时备课
课题 《勇闯儿歌世界,多种方法趣识字 ——第二单元主题丛书组文阅读》 课型 组文阅读课 主备人 曹丽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组文阅读课,位于主题丛书上册第一本第二单元,内容与语文课本的第二单元相对应。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歌谣中的汉字,语文要素是了解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在此主题下,设置了三篇文章《冬天的三个好朋友》《爸爸的背》《我想种下这样一棵树》这三篇文章旨在让同学们回顾多种识字方法,并试着借助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冬天的三个好朋友》:文本含大量“自然相关生字”,可直接用于部首归类识字;“柏、雁”等形声字,声旁表音特征明显,适合渗透形声字识字法。 《爸爸的背》:聚焦“生活与身体生字”,能结合生活场景开展随文识字;“背”作为多音字(bèi/bēi),可通过语境对比强化语境识字法。 《我想种下这样一棵树》:以“植物生长”为线索,既适合部首归类,也可通过“熟字加偏旁”(如“中+禾=种”)引导部件识字。 三篇文章的识字资源,是对课本内“部首、形声字”等识字方法的延伸与巩固——课本教方法,丛书提供“用方法的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文本中实践,避免“学方法却不会用”的问题。从“单篇识字”到“组文识字”,学生需在三篇文章中跨文本运用方法(如用部首归类法同时认三篇里的“木字旁”字),为后续“独立识字”“自主阅读”搭建能力桥梁。 核心问题及问题系统 核心问题:如何从《冬天的三个好朋友》《爸爸的背》《我想种下这样一棵树》三篇文章中,找到不同的生字,并运用形声字、部首归类等方法趣味识字? 问题系统: 1.从三篇文章里各找1个生字(如《冬天的三个好朋友》的“鹊”、《爸爸的背》的“背”、《我想种下这样一棵树》的“种”),分别用一种方法说说怎么记? 2. 三篇文章中木字旁的字(如“柏、树”)和什么有关?用部首归类法还能找到文中哪些同类字? 3. 选一个你新认识的字,用这节课的识字方法教同桌,看同桌能不能认对?
课标分析 维度 学段目标 任务群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认识常用字。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借助学过的偏旁部首推测字音字义。
阅读与鉴赏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默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儿歌、童话,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 喜欢阅读图画书、儿歌、童话、寓言等,愿意向他人讲述读过的故事;愿意为他人朗读喜欢的语段,愿意和同学交流朗读体验。
表达与交流 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发现、思考身边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主动用礼貌用语回应;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梳理与探究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 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 能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愿意用文字、图画等记录见闻、想法;用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
学情分析 已知经验 困难障碍 突破措施
1.阅读基础:学生已掌握常用汉字,能独立朗读短文,对“朋友”“家人”“自然”等主题有生活认知,可快速代入《冬天的三个好朋友》的伙伴情谊、《爸爸的背》的亲情场景。 2.情感体验:有与朋友相处、依赖家人的经历,能初步感知文中的温暖情感;见过树木生长,对《我想种下这样一棵树》的“种树”行为有直观印象,为理解文章情感铺垫基础。 3.学习方法:初步学会圈画文中喜欢的句子,能简单分享阅读感受,具备组文阅读所需的基础表达能力。 1.理解层面:难以抓住三篇文章的“情感共性”(温暖、爱与期待),易孤立解读单篇内容;对《爸爸的背》中“背”的象征意义(父爱载体)、《我想种下这样一棵树》的“树的寓意”(美好愿望)理解较浅。 2.分析层面:不会对比三篇文章的表达差异(如《冬天的三个好朋友》是童话对话,《爸爸的背》是生活叙事),缺乏“组文阅读”的对比思维。 3.表达层面:难以用完整句子串联三篇文章的感受,分享时易局限于单篇细节,无法整体提炼主题。 1.搭建“情感线索”支架:用“温暖瞬间”为核心主题,制作表格让学生填写三篇文章中“让你觉得温暖的画面”(如“好朋友一起过冬”“爸爸背我”“种下愿望树”),直观呈现情感共性。 2.设计“对比阅读”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读《冬天的三个好朋友》的对话)、情境联想(摸一摸身边人的肩膀,联想《爸爸的背》)、画一画(画出“自己想种的树”,对应《我想种下这样一棵树》),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章的表达特点。 3.强化“整体表达”训练:提供句式模板(“这三篇文章里,我最喜欢______的______,因为它让我想到______,三篇文章都让我感到______”),帮助学生整合三篇文章的阅读感受,逐步学会整体表达。
课时目标 1.带领学生回顾依据形声字特点识字、按部首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并试着借助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 2.指导诵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喜欢诵读诗歌。 评价任务: 1.给3个陌生生字(含形声字、同部首字),让学生说出生字读音并讲用了哪种识字方法,说对2个及以上算达标。 2. 让学生朗读指定诗歌,能读准停顿、读出押韵感,或表示“喜欢读这首诗歌”,满足其一即达标。
课时任务 我们跟着郊游小队去了好多地方,积累了好多有趣又好听的儿歌和童谣,学习了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带着这些识字方法我们要去勇闯儿歌世界,去认识更多的生字,丰富并展评识字手册。
教学环节 学习过程 (强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价任务及标准
读《爸爸的背》 任务一:阅读学法,积累语言 (一)初读儿歌《爸爸的背》,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边读边想:儿歌把爸爸的背比作什么? 1.学生自由读儿歌,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开火车朗读儿歌,随时纠正错误读音。 同桌之间说一说这首儿歌把爸爸的背比作什么。 ◎把爸爸的背比作木马、课桌、饭桌、高山、大墙。 (二)再读儿歌,积累语言。 1.再读儿歌,圈出数量词。 2.指名汇报画出的数量词。 一座、一张、一只、一点、一座、一头、一面 3.用上恰当的数量词说一说。 ( )课桌 ( )大墙 ( )熊猫( )河马 ( )饭桌 ( )办法( )高山 ( )头发 4.“爸爸的背”还是什么呢?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爸爸的背是大山…… (三)再读儿歌,自主识字。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阅读这首儿歌,你又认识了哪些字? 自由交流认识的字。 小结:通过对这首儿歌的学习,我们又一次巩固了学过的识字方法。以后就可以运用这些识字方法认识更多的生字啦! (四)梳理小结,归纳学法。 ◎读通儿歌→粗知大意→积累语言 评价任务 1:读懂内容,积累语言 评价方式: 师生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维度评价指标星级理解内容正确★★★积累量词清晰★★★
迁移学法阅读《冬天的三个好朋友》《我想种下这样一棵树》 任务二:迁移运用,自主识字 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阅读《冬天的三个好朋友》《我想种下这样一棵树》两篇文章,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认识更多的字。 (一)活动导引,自主阅读。 1.出示活动要求: ⑴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 ⑵在文中圈出数量词,并画出自己新认识的字。 ⑶积累带有木字旁的字。 2.学生独立阅读,边读边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填写丛书“活动站”中的“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的内容。 4.小组交流,补充收获。 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逐课交流,每位同学都发言。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小组长合理分工。 评价任务2:自主识字 分享交流识字方法 评价方式: 师生评价、小组展示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星级分享认识的新字★★★分享识字方法★★★
评选识字大王 任务三:展示手册,评选优秀 1.数一数自己本单元认识的字,获得三颗星,可被评选“识字大王”。 比一比,投票评选“精美识字手册”。 70字以上85字以上100字以上☆☆☆☆☆☆
评价任务3:展示评选 评价方式: 师生评价、小组展示
作业设计 1.在手册“方法页”为每个生字搭配识字方法:用文字或简笔画标注(如“鹊”画“鸟字旁”+写“和鸟类有关”,“种”写“禾+中=种,熟字加偏旁”),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2.在手册“生活拓展页”,找1个生活中能用上相同方法认识的字(如用“两点水”记“冷”,再找“冰”),写下生字、组词(如“冰块”),并画一画对应的物品,让手册里的识字方法“用到生活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