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2《树之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识字2《树之歌》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3 14:5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时备课
课题 创建“班级小树园” 争当“树木小专家” ——《树之歌》 课型 精读引领课 主备人 序号
教材分析 核心问题及问题系统
课标分析 维度 学段目标 任务群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感受汉字形体美。
学习独立识字,能用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累计认识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书写800个左右。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梳理日常所学的汉字词语并尝试分类。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阅读与鉴赏 诵读儿歌,感受语言的优美和韵律。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能根据提示提取文本的显性信息,通过关键词句说出事物的特点。
能借助关键词句复述读过的内容。
喜欢积累优美的词句,并尝试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看图说话时能描述图画的主要内容。
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梳理与探究 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活动,用图画或实物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观察大自然,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见闻想法。 愿意为他人朗读,使用普通话,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
喜欢读古诗,能熟读成诵;喜欢阅读故事并与他人讨论。
愿意用文字图画记录见闻想法。
学情分析 已知经验 困难障碍 突破措施
1、树木认知:学生对杨树、柳树、松树等身边常见树木有基本的形象认知,能说出“树很高”“叶子是绿的”等简单特征。 2、归类识字基础:在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中,已集中学习了带有“虫”字旁的形声字,对形声字“形旁表义” 的特点有初步体会,具备了进行汉字归类的初步能力。 3、比喻句感知:在一年级课文《彩虹》《荷叶圆圆》中,接触过“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荷叶是我的歌台”等简单比喻和拟人句式,对生动的语言表达有感性认识。 朗读韵律:通过《场景歌》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对歌谣节奏和押韵的感知能力。 1、树木名称陌生:对“榕树、桦树、银杏、水杉”等不常见树木的名称和形态非常陌生,名字与实物难以对应。 2、特征理解抽象:难以准确理解“活化石”“守北疆”“披绿装”等词语的抽象含义和拟人化表达。 3、特征区分模糊:容易将不同树木的特征记混,如分不清梧桐和枫树叶子的形状,松柏四季常青与银杏秋天变黄的区别。 4、仿编要求更高:仿编时,需要同时完成 “抓住树木特征” 和 “保持句式工整、押韵” 两个任务,对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语言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 1、建立“树木档案”:为每种树木配备高清晰度的全景图、树叶特写图,甚至简短视频,建立直观、立体的印象,让名字和实体牢牢挂钩。 2、多策略解词:“活化石”:用讲故事的方式,解释银杏树非常古老,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 “守北疆”:结合中国地图,指出北方寒冷地区,说明松柏像战士一样在那里生长。 “披绿装”:联系“穿衣服”,想象松柏一年四季都穿着绿衣服,不会变黄掉落。 3、对比梳理特征:利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将树木名称与其核心特征(叶形、颜色、习性)进行对比梳理,帮助学生在区别中强化记忆。 4、提供仿编“工具箱”: “特征词库”:提供“高大、挺拔、叶子像针、秋天金黄、香气扑鼻”等词语。 “韵脚小宝典”:提示“ang, ong, u”等押韵的字,如“香、长、壮、方”。 分层任务:能力弱的同学可完成“什么树,怎么样”的简单句式;能力强的同学挑战“什么树,哪里/怎样,像什么/干什么”的复杂句式。
课时目标 1、通过集中呈现树木名称、强化形声字构字规律(木字旁表义),运用“树叶生字卡”游戏巩固记忆,正确认读“梧、桐、掌、枫”等15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杨、壮、桐、枫”等6个生字,重点掌握“壮”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书写要点。 2、 通过打拍子、探寻韵脚、对比朗读等方法,能正确、流利、有韵律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句句押韵的语言特点,并结合图片、视频、故事讲解,理解“像手掌、披绿装、活化石”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不同树木的鲜明特征。 3、在理解树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我说你猜”游戏进行口头描述,并利用“特征词库”和句式支架,学习用“像……”或自编歌谣的句式,生动地描述一种树木的形态或特点。 4、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图文搭配的方式,动手制作“树木图鉴”,梳理并展示所学树木的知识,培养观察自然、合作探究的能力,为班级《我们的歌谣集》贡献“树木图鉴”素材。 评价任务 圈画课文中的树木名称及其特征,运用形声字规律识记生字,交流树木特点。 ☆☆☆ 能准确圈出所有10种树木名称及对应的核心特征词(杨树/高,榕树/壮,梧桐/叶像手掌,枫树/叶儿红,松柏/披绿装,木棉/喜暖,桦树/耐寒,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满院香)。 ☆☆ 能圈出大部分(6-9种)树木名称及特征。 ☆ 在教师或同学提示下,能圈出部分树木名称。 2. 梳理树木的不同特征,边读边想象树木的形态,感受歌谣的韵律。 ☆☆☆ 能清晰地梳理出树木的多个特征维度,如“外形”(高、壮、叶像手掌)、“颜色”(红、绿)、“习性”(喜暖、耐寒)、“价值”(活化石、满院香),并能流利、有韵律地背诵课文。 ☆☆ 能找出2-3个特征维度,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找出部分韵脚。 ☆ 能找出树木的个别特征,朗读基本正确。 3. 仿照课文“什么树,怎么样”或“什么树,哪里/怎样,像什么/干什么”的句式,尝试为喜欢的树编一句歌谣。 ☆☆☆ 能抓住树木的突出特征进行仿编,句式工整,语言生动,并尝试押韵。(例:柳树姑娘爱梳头,长长辫子飘呀飘。/ 银杏树,叶子黄,就像一把小金扇。) ☆☆ 能仿写一句话,特征描述基本准确,句式完整。(例:椰树长得高又高。) ☆ 在教师提供的“特征词库”和句式支架帮助下,能尝试进行搭配仿说。
课时驱动任务 创建“班级小树园”,争当“树木小专家”
同学们,“量词小达人”的勋章你们拿到了吗?真棒!现在我们向《我们的歌谣集》第二关出发!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画家,她把不同的树木画得千姿百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树之歌》,认识这些树木朋友,了解它们的秘密。谁能通过挑战,就能获得“树木小专家”勋章,并为我们歌谣集的“树木图鉴”添上精彩的一笔! 要完成“创建‘班级小树园’,争当‘树木小专家’”这一任务,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预设: 初读课文,初识树木——如何通过朗读,读准树木名,发现歌谣押韵的奥秘?(任务一:朗读发现) 探究特征,读懂树木——如何理解“像手掌”、“披绿装”、“活化石”等词语,把握不同树木的特点?(任务二:品读理解) 模仿句式,赞美树木——如何仿照课文的表达,为我们喜欢的一种树编一句生动的歌谣?(任务三:仿编表达)
教学环节 学习过程 (强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价任务及标准
环节1 走进树林,初识树木 任务一:树韵悠扬,名木初识) 活动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就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打一植物)没错,是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树之歌》,去认识更多的树木朋友。”
活动2:初读课文,读准树名
教师引导:“这些树朋友的名字都藏在歌谣里,请自由朗读,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
方法指导/点拨:开火车读树名,重点正音“梧桐(wú tóng)”、“桦(huà)树”、“水杉(shān)”,强调“杉”是翘舌音。
活动3:探寻韵律,节奏朗读
教师追问:“这首歌谣读起来特别好听,你们发现它有什么秘密吗?(引导看句尾)‘裳、装、疆、香’,它们的韵母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预设:发现都带“ang”音。
教师总结:“对啦!这就是押韵,让歌谣像诗一样朗朗上口。我们打着拍子来读,感受它的韵律美。” 评价任务:正确、流利、有韵律地朗读课文。
评价标准:
☆☆☆ 朗读正确流利,韵律感强,能主动发现韵脚。
☆☆ 朗读基本正确,能跟上节奏。
☆ 朗读有困难,对韵脚不敏感。
环节2 探究特征,读懂树木 任务二:形义探秘,特征品悟 活动1:形声字规律大发现
教师引导:(出示“梧、桐、枫、松”等字)“这些字长得真像!火眼金睛的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预设:它们都有木字旁。/另一部分好像和读音有关系。
教师总结:“木字旁表示意思,另一边提示读音。这样的字叫形声字。掌握这个规律,我们能认识更多树。”
活动2:树木特征探究馆
教师引导形成方法支架:
◆读:朗读“杨树高”。
◆联:(出示高耸杨树图)“看看图,杨树给你什么感觉?”
◆想:“它长得那么高,像什么?”(像宝塔、像卫士)。
小组合作:选择“枫树秋天叶儿红”或“松柏四季披绿装”,运用方法探究。
教师点拨与追问:
- 理解“披绿装”:“‘披’是人穿衣服的动作,这里把松柏当人来写,多么生动!为什么说它‘披绿装’?”(四季常青)。
- 理解“活化石”:“银杏和水杉年纪非常大,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珍贵的‘活化石’。”
- 理解“守北疆”:(结合地图)“北疆冬天非常寒冷,可松柏依然像战士一样站在那里‘守卫’着祖国,它们有什么本领?”(耐寒)。
教师总结:“看,作者抓住了每种树最特别的样子、颜色和脾气来写,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它们。” 评价任务:理解树木的特征词,把握不同树木的特点。
评价标准:
☆☆☆ 能准确理解特征词,并能运用方法向同伴解释,参与讨论积极。
☆☆ 能在引导下理解特征词,能说出部分特点。
☆ 对树木特征混淆,需要帮助才能理解。
环节3 模仿句式,赞美树木 任务三:诗心萌动,树语新编 活动1:树木特征知多少(游戏巩固)
教师引导:“我们来玩‘我说你猜’。我说特征:‘这种树叶子像手掌’,你猜树名?”
学生预设:梧桐树!
活动2:仿编小歌谣(创意表达)
教师引导:“我们也来当小诗人,为你喜欢的一种树编一句歌谣。这里有三个挑战等级,你可以自由选择。”
提供分层支架:
☆基础层(填空):“树,。”(柳树,辫子长。)
☆☆进阶层(创作):“树,像。”(银杏叶,像小扇。)
☆☆☆挑战层(押韵):“树,,。”(桂花树,朵朵黄,满园香。)
教师巡视点拨:对选择高阶任务的学生,鼓励他们思考句尾的押韵;对选择基础层的学生,确保特征准确。
活动3:制作树木图鉴(成果集成)
教师引导:“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和创作的歌谣,做成‘树木图鉴’,放进我们的《歌谣集》里。”
教师总结:“孩子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树木朋友,读懂了它们的特征,还学会了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赞美它们。大自然真是奇妙无比!” 评价任务:仿照课文句式,为喜欢的树编一句歌谣。
评价标准:
☆☆☆ 能抓住突出特征仿编,句式工整,语言生动,并尝试押韵(达到挑战层)。
☆☆ 能仿写一句话,特征描述基本准确(达到进阶层)。
☆ 需要在填空支架帮助下完成仿说(达到基础层)。
课堂小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树木朋友,它们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品格。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歌谣的韵律之美;通过观察,发现了树木的特征之奇。大家制作的“树木图鉴”真是太棒了!让我们的《我们的歌谣集》内容更加丰富了!
板书设计 树之歌
杨树 高 榕树 壮 梧桐叶 像手掌 (形声字:梧、桐、枫)
枫树 秋天叶儿红 松柏 四季披绿装 (装、耐)
木棉 喜暖 桦树 耐寒 银杏水杉 活化石 (疆、银、杉)
金桂 开花满院香 (桂)
观察特征 → 感受韵律 → 仿编歌谣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1. 背诵《树之歌》。
2. 规范书写“杨、壮”等生字。
【发展性作业】
1. 向家人介绍你今天认识的一种新树木,说说它的特点。
2. 完善小组的“树木图鉴”。
【拓展性作业】
在小区或公园里找一找,你还能发现哪些课文里没讲到的树?试着为它编一句像课文那样的话。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形声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效率高。通过大量图片和故事化解了理解难点,学生兴趣盎然。仿编环节,提供的支架非常有效,部分学生创作出了令人惊喜的句子。小组合作制作图鉴时,分工可以再明确些,以保障每位学生的参与度。整体上,课时目标达成度高,有效服务于单元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