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3 22:30:57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5:B D B C D
6-10:C D D C D
11-15:C A B A B
16: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25 分)
(1)理由:叔向认为刑书公开后,百姓知晓刑法规定会不再畏惧统治者,且会依据刑书对
抗统治者,削弱统治权威;孔子认为刑书公开破坏“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导致“贱不尊贵”,
危及国家统治基础。(4 分,每点 2 分)
历史影响: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使法律公开化、规范化,有利于限制贵
族特权,推动司法公平;为后世成文法的发展奠定基础;但也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引发统
治阶层对制度变革的争议。(6 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
(2)贡献: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参议院与临时大总统、国务员相互制衡)的原
则,否定了君主专制,推动近代民主政治发展;明确了法律修订程序,体现宪法的规范性与
稳定性;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为后世民主宪制建设提供借鉴;
赋予公民基本权利(隐含,结合约法精神),提升民众民主意识。(8 分,每点 2 分,任答 4
点)
(3)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或:形成完备的
法律规范、高效的法治实施、严密的法治监督、有力的法治保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
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 分)
认识:总目标立足中国国情,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法治理论,体现“依法治国”与“党
的领导”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法治保
障,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4 分,每点 2 分,任答 2 点)
18.(15 分)
(1)特点:基层治理以“区”为单位,分区管理;区长由居民选举产生,体现一定民主性;
区民大会参与基层事务决策,保障居民参与权;罗马法为基层治理提供法律保障;注重维护
基层秩序与公共事务(如公共祭祀、治安、工程)。(5 分,每点 1 分,任答 5 点)
(2)突出特征:
17-19 世纪:救济从民间慈善转向国家主导,立法保障济贫,范围逐步扩大;
20 世纪上半叶:国家干预加强,社会保障覆盖失业、养老、医疗等多领域,强调国家与个
人责任结合;
二战后至今:确立“福利国家”政策,以保障国民最低生活标准为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化、普
遍化。(6 分,每点 2 分)
简评:积极方面,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生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稳定资本主义秩
序;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消极方面,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可能导致
民众依赖福利、工作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效率提升。(4 分,积极、消极各 2 分)
19.(12 分)
示例论题:晚清教育改革适应社会转型,推动近代化进程
阐述:
19 世纪 40 年代后,中国面临列强侵略与内部变革需求,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
明转型,教育改革成为重要突破口。
洋务运动时期:为培养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
式学堂,打破传统儒学教育垄断,开设外语、算学、工程等课程,培养了一批近代技术人才,
推动洋务事业发展,开启教育近代化先河。
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时期: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兴办京师大学堂,倡导“西学”与“中
学”结合;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学堂体
系,教育对象扩大,课程设置更贴近近代社会需求(如增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推动教
育普及与民众思想解放,为近代民主革命与社会进步储备人才。
结论:
晚清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既适应了列强侵略下国家对近代人才的需求,也突破了传
统教育束缚,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政治的近代化,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动力。(12
分,论题 2 分,阐述 8 分,结论 2 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宣城市2024一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事项: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題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秦襄公时代的《诗·秦风·驷藏》有“驷藏孔阜”之句,“戴”言马色黑如铁,以铁形容马的颜
色;《老子》中有“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指多个鼓风皮囊)乎”的话;卫国一地名叫铁丘,或与
产铁有关。这些可以印证
A.西周末期的主要劳动工具为铁器
B.铁器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出现
C.官府主持的冶铁规模已相当宏大
D.春秋时期已发明生铁冶炼技术
2.西汉前期,诸侯王就国时间以分封制的基本要求为依据。西汉中期至东汉,皇帝开始倾向
于以其个人喜好来决定诸侯王的就国时间,诸侯王不再需要承担王国管理的职责,往往也
选择授封后暂不就国。诸侯王就国的变化反映了汉代
A.选官制度的创新
B.刺史制度的实施
C.中枢机构的调整
D.中央集权的加强
3.南北朝末期,各少数民族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和汉族基本一样,如大将
高欢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又用汉语;当时鲜卑族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
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识汉字。这
A.源于华夷一体观念的影响
B.呈现出民族交融趋势
C.削弱了少数民族贵族特权
D.导致鲜卑族文化丧失
4.北宋时期游学现象比较普遍。嘉祐二年(1057)上封者言:“四方士子客京师以待试者六、七
千人,一有喧噪,其徒众多,势莫之禁。”北宋中期以后,虽然两京仍是游学的首选,但江浙一
带同样可以吸引很多游士。材料所述变化反映了当时
A.士人主流价值观嬗变
B.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南方社会影响力提升
D.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宣城市高二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5.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青苗法是按户等(如表,按财力划分的民户等级,财力最多者为一
等户,依次递减为二、三、四、五等户)发放贷款。该规定
户等
一等户
二等户
三等户
四等户
五等户
可发放钱额
≤十五贯文
≤十贯文
≤六贯文
≤三贯文
≤一贯五百文
A.赢得了各阶层的支持
B.加重了民户的经济负担
C.阻断了高利贷者剥削
D.体现出一定的理性色彩
6.下列为清代的一份微州文书。
立承佃人潘有义,今承到程名下山壹号,六保江祥坑,小土名外大弯,其山悉照老佃
约,是身承去锄种苞芦(即玉米),递年交纳苞芦壹佰陆十斤正,约至十月内付还。如过
期,加价,行罚。存照。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二十日
该文书可以佐证当地
A.农民的赋役负担较为沉重
B.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浓厚
C.玉米已成为较重要的食物
D.小农业经济已面临瓦解
7.进入宣统朝以后,清廷基于防范“地方势力坐大”的考虑,一味在财政、军政、司法等领域加
强集权行动,政治上也推出“皇族内阁”。这些做法
A.旨在推动社会近代化
B.挽救了清朝的统治
C.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
D.加快了清廷的覆亡
8.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
面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
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
A.说明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改变
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C.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完全收回
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9.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他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
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
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
联控制的问题”。这一战略思想
A.改变了新中国外交基本方针
B.表明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C.为当时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D.直接促成了中法两国的建交
宣城市高二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