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统编版语文八上期中专项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文阅读-统编版语文八上期中专项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3 16: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原文。
【乙】五泄①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其高古喷薄②之势,为缺典耳。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飞瀑从岩巅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暮归,各得一诗。不知是何等语。时夜已午,魈③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选自袁宏道《袁中郎随笔·五泄二》,有删改)
【注释】①五泄: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北。泄,瀑布。②喷薄:冲激,激荡。③魈:山魈,一种类似猴子的动物。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
B.负势竞上 苔痕上阶绿(《陋室铭》)
C.但恨无青莲之诗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D.大若十围之玉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须 眉 毛 发 种 种 皆 竖 俱 若 鬼 矣
4.【新考向】阅读完上面两篇文言文,小语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以下内容,但关键点还有遗漏,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甲、乙两文均为写景的文章,表达的主旨存在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两文都赞美了 ,都抒发了 。
不同点:甲文还体现了 ,乙文还表达了 。
阅读《三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绝 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翻译下面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7.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出秀美的景象。
D.文中“或王命急……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8.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原文。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节选自张岱《天镜园》)
【注释】①浴凫堂:天境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9.参照提示,解释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写出词义
晓雾将歇 【古今异义】今义:停止,休息 (1)
类若乘空 【关联教材】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
无可名言 【查字典】①名字;②取名;③说出;④名义;⑤名声 (3)
10.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味觉等器官进行描绘。
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12.古诗文很讲究炼字。“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④,岂徒语哉?
(选自《与顾章书》,有删改)
【注】①薜萝:薜荔与女萝,出自屈原《楚辞》,代指隐士的服装。②英英:声音和谐盛美的样子。③办:具备。④仁智所乐:语出《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仆去月谢病/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既素重幽居/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C.于斯已办/斯是陋室 D.仁智所乐/公大笑乐
1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1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B.“实是欲界之仙都”,将作者飘飘欲仙的志得意满之态表露了出来。
C.文章虽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但也表达出作者对谢中书的仰慕之意。
D.作者在结尾提及谢灵运,主要是抒发自己也能写出美文的自矜意味。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长江二首①(其一)
杜甫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朝宗②人共挹③,盗贼尔谁尊?
孤石隐如马④,高萝垂饮猿。
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注释】①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离开成都草堂前往云安(今重庆云阳县),彼时,汉州刺史崔旰在蜀中作乱,诗人身处云安,却心系朝廷,面对浩瀚的长江,写下了这两首诗。②朝宗:原指诸侯朝见天子,此处将长江的百川归海比作地方官吏朝见皇帝,有归顺、尊崇之意。③挹:本意是舀取,这里引申为遵循、恭敬的意思。④孤石隐如马:形象描绘了滟滪堆在江心的状态,形容水路艰险。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溯:
(2)良多趣味 良:
(3)属引凄异 属引:
(4)众水会涪万 会: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9.《三峡》通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夏水的 ,《长江二首》(其一)中“孤石隐如马”则从侧面表现三峡水路的 。
20.两文都写到了三峡景色,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愿为驱使。”遂率其徒持畚镭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减)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吾侪:我们这类人。③畚镭: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④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21.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中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月色入户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1)
轼庐于其上 词类活用:每至晴初霜旦 (2)
卒全其城 查阅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卒”的主要意思有:①差役。②死亡。③完毕。④到底,终于。 (3) (填序号)
2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3.甲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体分析。
24.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我们读出了一个豁达、乐观的苏轼。乙文中苏轼在读书和做官期间却很“忙碌”,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为乐者( )
(4)盖竹柏影也( )
2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7.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空明”的?
28.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下面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
(2)天山共色
(3)互相轩邈
(4)经纶世务者
30.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C 2.(1)蝉长久不断地叫,猿持续地啼叫着。
(2)这时已是午夜,山魈和猛虎的叫声,似乎就在床边。 3.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4. 山水的美好(自然景物的美) 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作者对名利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和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与好友同赏山水归来后的种种趣味
5.B 6.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7.D 8.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9. 消散 好像 说出 10.B 11.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12.“竞”字写出了“跃”的状态,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有动,渲染了热闹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13.C 14.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15.文章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热爱山水、崇尚淡泊宁静的归隐生活的思想感情。
16.(1)A
(2)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7. 逆流而上 甚,很 接连不断 汇聚 18.(1)如果不是正午,是看不到太阳的;如果不是半夜,是看不到月亮的。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 19. 湍急 艰险 20.相同点:两文都饱含对三峡壮丽景色的赞美。不同点:《三峡》的情感相对集中在对三峡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渔民生活的同情。而《长江二首》(其一)的情感更复杂,不仅有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还批判乱臣贼子,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更包含了诗人欲离蜀避乱,思念京城和故园的情感。
21. 门 建造(住)小茅屋 ④ 22.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3.甲文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庭院中澄澈的月光比作积水,把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比作水中交错的藻、荇,给人一种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空灵之感,颇具闲情雅致。 24.乙文中的苏轼从小以范滂为榜样,成年后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忙于写文章,读出了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好学、志向远大的形象;后来任徐州知府,忙于带领百姓修建堤坝,治理洪水,读出了一个心系百姓、恪尽职守的苏轼形象。
25.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考虑,想到 大概是 26.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7.一是把月光比作水,写出月光澄澈透明的美;二是用竹柏的影子来衬托。 28.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大意对即可)
29.(1)皆,都 
(2)同样的 
(3)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4)筹划、治理 30.(1)湍急的江水比箭还快,汹涌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骏马。
(2)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清越的声音;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