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
内容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了解傣族泼水节的节日习俗,感受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通过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庆佳节的事迹,增强对“民族团结”和“人民至上”等革命文化传统的自豪感。 语言运用: 朗读与表达:通过多层次朗读,读出欢快、幸福的情感;能借助关键词句,清楚地讲述“难忘的泼水节”这个故事。 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并描述泼水节的热闹场面和周总理的亲切形象。 审美创造:感受课文通过色彩(火红的凤凰花)、声音(象脚鼓、欢呼)、动作(泼水、跳舞)所营造的欢乐、祥和的节日意境美。体会周总理情系人民的情感美,并尝试通过朗读和讲述,创造性地表达这种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这是课文内容的核心,也是体现单元人文主题“革命先辈心系百姓”的最直接载体。只有理解了这一情景,才能达成感受崇高品质的单元目标。 教学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理解“难忘”的深刻含义。
课时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描写周总理样貌、动作和课文结尾的感叹句;能借助关键词,清晰地讲述故事。 能通过模仿动作、想象画面和回答采访问题,深入理解周总理泼水的场景。 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人民对总理的爱戴,理解“难忘”的深刻含义,感受总理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由此产生敬佩之情。
大单元情境联动:各位红色故事宣讲员们,请注意!我们的“故事研习营”即将迎来一场盛大的节日派对!我们将穿越时空,成为1961年傣族泼水节的小记者,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记录下周总理与人民在一起的幸福瞬间! 核心任务:同庆泼水节,感悟鱼水情。聚焦周总理泼水的细节,通过角色体验和想象,感受其平易近人、心系人民的品质,完成“现场报道”。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焦点回放:重温动人瞬间
1.听写词语。 2.回顾旧知:课文主要讲述的是( )年( )和傣族人民一起过( )的故事。 3.课堂活动“幸福快闪 朗读词语:开火车朗读词语,感受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盛况。 教师导入情境: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面象脚鼓,敲起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现在,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周总理来到人群中,开始泼水了! 齐读第五自然段,圈画出周总理的动作词语。 学生通过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读词语,来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快速聚焦本课核心内容。
第二节:深度访谈:体验祝福时刻
教师导入情境: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当年在现场的傣族小朋友,周总理正端着银碗,笑着向你们走来。 1.动作模仿:教师播放泼水节视频:全体学生起立,一边看视频,一边模仿傣族同胞“端着银碗,拿着柏树枝蘸水,向人们泼洒”的动作。 想象表达:“小记者采访”: 2.教师采访学生:“这位小朋友,你跟周总理一起参加泼水节开不开心,清亮的水泼到你身上,你是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生理感受“凉凉的”和心理感受“高兴、幸福”) 3.拓展想象。在傣族的传统里,水泼得越多,代表祝福也越多。 请你想一想,周总理把水都 泼向了谁?都说了哪些祝福语 ,根据提示填一填。 4.教师提问:同学们,说一说你能从“泼啊、洒啊、笑啊、跳啊”这些词中感受到什么。(学生预设:感受到人们开心、激动、幸福的心情。) 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模仿泼水祝福,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身体记忆,深刻体验“祝福”的行为本身,让课文内容“活”起来。 想象表达:在教师引导的“采访”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共情思考。他们需要先感受身体的“凉”,再体会心中的“暖”,最后通过推理和概括,提炼出周总理平易近人等品质。
通过具身模仿和情境采访,打破时代隔阂,让学生化身参与者,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亲切与伟大,将人文主题自然渗透。
第三节:情感升华:聆听人民心声
教师引导 :同学们,此情此景让所有人的内心都充满了激动和幸福之感。作者更是忍不住用一连串的感叹句来表达! 发现句式: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观察句式特点(感叹句、重复)。 1.师生一起读第6自然段。 指导朗读:清清的水就这样泼啊,洒啊……我们一起来读第6-8自然段,读慢一些,读出傣族人民的激动、喜悦之情,读出周总理亲民、爱民、与人民心连心的情怀,读出来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2.朗读PK赛:开展小组朗读PK,比一比谁能读出那种发自内心的、越来越强烈的幸福感和难忘之情。 3理解“难忘”: 思考讨论: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为什么这个泼水节如此令人难忘? 因为清清的水,浓浓的情。周总理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到傣族村寨,把美好的祝愿带给傣族人民,这泼水节因为有了总理的祝福而格外珍贵,因为这份深厚的情谊而格外难忘。 4.深入提问:同学们,请你想一想,周总理是国家的领导人,他却穿着和傣族同胞一样的衣服,和我们一起泼水玩耍,在你眼中你觉得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总理?”(引导学生说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心系百姓。 通过观察,自主发现文本在表达强烈情感时的语言形式特点(感叹句、重复)。 朗读PK:通过竞赛式朗读,将上一环节积累的情感,通过声音这个渠道充分地宣泄和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比赛激发情感,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直接触碰文本情感内核,理解“难忘”的深刻含义。
第四节:发出报道:我是首席宣讲员
课堂活动:“我的现场报道” 教师布置任务:各位小记者,请整理你的见闻,发回最终的现场报道吧! 提供“报道”支架:“大家好,我是特派记者XXX。我现在在1961年的傣族泼水节现场……我看到了……周总理……我感到……这真是一个______的泼水节!” 精彩播报:邀请学生上台或者在座位上,声情并茂地进行“现场报道”。 学生借助语言支架,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场景)、技能(概括)、情感(感悟)进行整合、内化,并创造性地组织成一段完整的、个性化的“现场报道”。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更是个人理解的升华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展现。
第四节:文字指导
3.出示生字“理、裤”,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结构。 4.提示书写要点,“理”左右两部分上端基本齐平。王字旁的最后一笔为提。“里”横画较多,注意多横等距;最后一笔横略长,在王字旁的下边起笔。 “裤”左窄右宽。 左半部分是“衤”,不要少写第四笔撇;右半部分“库”的横画长短不一,最后一横最长。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