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课题:《朱德的扁担 》
内容分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讲述朱德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红军指战员一起挑粮的故事,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课文歌颂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身作则、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了解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感受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增强对革命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讲述故事;理解并运用“山高路陡”、“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等词语;体会“藏、找、刻”等动词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思维能力:能根据课文内容,对“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进行合理推断,并通过“藏”与“不藏”的讨论,发展逻辑思维和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课文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情美与人格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字,体会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大家看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感受领袖与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课时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知道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 初步感受挑粮的艰难和朱德同志身先士卒的精神。
大单元情境联动:各位红色故事宣讲员们,我们“故事研习营”的第二站,将前往井冈山,加入“红军挑粮队”,亲身体验一段关于一根扁担的感人故事。 第一课时:成立挑粮队,初征茅坪路 核心任务:组建队伍,识字闯关,初步感受挑粮的艰辛。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军令下达:招募挑粮队员
1.“挑粮队”入团仪式 教师播放军号声:宣讲员们,井冈山粮食告急!上级命令我们立即成立“红四挑粮小分队”,支援前线!你们准备好了吗? 2.活动:颁发“挑粮队员”臂章(简单红布条或贴纸),全体起立,宣誓:“不怕苦,不怕累,完成任务!” 3.教师导入:前往茅坪的路况复杂,有许多“道路障碍”需要我们清除。
设计意图:用仪式感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学习使命感。
第二节:行动培训班
1.认识人物。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谈谈对朱德的了解,他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 红军的奠基人之一,功勋卓越的十大元帅之首,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 2.识别装备:宣讲员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扁担图片或实物)它叫“扁担”,(“担”在这里是轻声) 教师讲解扁担的材质和用途:生在树上,落在肩上, 干活躺下,休息靠墙。 扁担是 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采自深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一般都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 3.地形侦察: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拦路虎”(生字)。 (1)教师播放范读引领:学生聆听范读,注意长句子的节奏划分。 (2)圈出生字,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3)教师请4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同志用扁担做什么?(和战士们一起挑粮) 学生观看朱德同志的照片,认读朱德两个字 学生认识“扁担”这两个字。 思考: 这就是扁担,用它可以干什么? 请学生表演一下怎样用扁担挑水挑粮。 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标出自然段序号。 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做记号。 想一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识字教学转化为军事任务游戏,保持学习兴趣。
第三节:路线勘查:感知挑粮之难
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工农红军自成立之日起,就使国民党如坐针毡,有如芒刺在背,必欲除之而后快。 为了尽快消灭红军,国民党纠集大量兵力对红军发动多次大规模进攻。1928年7月至1929年2月,国民党先后组织了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三次“会剿”。那么,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的生活,都需要面临哪些困难呢?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 2.教师出示:井冈山到茅坪的简易地图。我们的挑粮路线,来回有五六十里!“五六十里”有多远? 教师举例:联系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操场跑道,一圈200米,五六十里相当于要跑150圈!通过巨大反差感受距离之远。 观察:出示“山高路陡”的图片或视频,直观感受路况之险。 朗读:用沉重的语气齐读描写路途艰难的句子。 2.红军在储备军粮的时候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呢?让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朱德和一根扁担之间的故事。 学生通过观察视频来了解当时的严峻形势。 朗读课文第1-2段,了解时代背景和运粮的原因和艰辛
设计意图:事件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及时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可以为理解课文提供帮助。将抽象数字具象化,通过与学生日常经验的对比,形成强烈冲击,深刻体会“艰难”。
第四节:战地书写,交流指导
1.认读字词。 ①词语“同志”,读准翘舌音“志”。同学们,说一说,你打算怎么记住这个字?“士”提示读音,“心”表示字义。 你能给“志”组词吗?(同志、志愿、志向……) 教师引导:同学是聚在一起学习的人。同事是聚在一起干事情的人 。那么,请你想一想,“同志”是什么意思? 出示解释:指为共同的理想、志向而奋斗的人;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 ②请学生认读词语“队伍”,注意“伍”在这里读轻声。说说“队伍”的意思。(军队) ③学习词语“会师”,指名读,说一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指两个队伍会合了) 出示会师图片:学生通过图片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印 2.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生字:同、志、军、敌、常。 1. 观察生字的书写特点,交流。 2.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志、敌”。 3. 学生描一写二,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并想象这是在自己扁担上写名字。 4.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对于书写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笔画、笔顺的指导。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