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地球与地球仪(精品课件43张)——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1 地球与地球仪(精品课件43张)——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4 08:1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一课时
湘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二章 认识地球
protect
the earth
新课导入
人们很早就掌握了证实地球形状的一些简单证据。例如,月食时出现在月球表面的地影呈弧形,启发古人推测地球是球体。
图 2-1 某次月全食形成过程示意
1.为什么月食时月球表面的地影呈弧形,能成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地球是球体?
核心素养
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测量当地纬度、制作地球仪等活动,培养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基本地理技能
通过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描述地球的大小,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明经度和纬度的分布特征;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并利用经纬网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课程标准: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球仪基本构造
纬线、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纬度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某点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
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及数值变化
经纬网中方向的判断与应用
教学难点


地球在宇宙中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仪

CONTENTS
protect
the earth
protect
the earth
地球在宇宙中

地球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蔚蓝色的星球,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更是适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唯一家园。
知识拓展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宇宙的天体系统
图 2-3 宇宙的天体系统示意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包括地球和月球
包括太阳系和众多恒星系
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星系,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地月系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两者一起组成了地月系。
太阳系
地球与太阳以及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
注:太阳系各天体体积及天体之间的距离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图 2-2 太阳系示意
银河系
由太阳系和其他众多恒星系组成。
地月系是相对较小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以外的庞大恒星系统,由数十亿到数千亿颗行星组成。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组成了目前人类可观测到的宇宙,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阅读
“地心说”与“日心说”
“地心说”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公元2世纪,托勒密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星体都围绕地球运动。尽管“地心说”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但它承认地球是“球体”,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
图 2-4 “地心说”示意
阅读
“地心说”与“日心说”
公元前 3 世纪,古希腊学者阿里斯塔克就提出过“日心说”。1543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 30 多年的观测和研究,写出了《天体运行论》一书,系统论述了“日心说”体系。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与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动。
图 2-5 “日心说”示意
汇报人:稻小壳
protect
the earth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想象——盖天说
盖天说起初主张“天圆地方”,即天圆像张开的伞,地方像棋盘,后来改为天像一个斗笠,地像覆着的盘,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
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推测——浑天说
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即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
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实践验证——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阅读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1519 年 9 月,葡萄牙人麦哲伦(约 1480 年—1521 年)率领一支 200 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 5 艘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今称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一路上船员们历尽千辛万苦,还有不少人病死在途中。1521 年 3 月,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干涉岛民内争,被当地居民所杀。不过,他的船队继续西行,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后,船队只剩下1 艘船和10 多名船员,在1522年9 月回到西班牙,完成首次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图 2-9 麦哲伦
阅读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目睹测量——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地球卫星影像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活动
1.有人认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想一想,是这样的吗?
正确。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实践,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验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因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活动
2.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为主题,开展一次班级讨论会,分享你的感悟。
感悟主要包括人类不懈探索真理的精神,还有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等。
地球的真实形状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 21 千米,这点儿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是十分微小的。因此,从宇宙空间看,仍可将地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心
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极半径
6357千米
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地球的大小
这些数字有点儿抽象,我感受不到地球的真实大小。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几个“速度”来“丈量”一下地球的腰围(赤道周长),看看地球到底有多大!
导入回顾
人们很早就掌握了证实地球形状的一些简单证据。例如,月食时出现在月球表面的地影呈弧形,启发古人推测地球是球体。
图 2-1 某次月全食形成过程示意
1.为什么月食时月球表面的地影呈弧形,能成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直线上,呈现在月球表面的是地球的影子,它呈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导入回顾
人们很早就掌握了证实地球形状的一些简单证据。例如,月食时出现在月球表面的地影呈弧形,启发古人推测地球是球体。
图 2-1 某次月全食形成过程示意
2.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地球是球体?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其他方法有:海上从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知识拓展
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部分例子
晴朗的白天,站在海边眺望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驶离海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知识拓展
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部分例子
站得高,看得远
知识拓展
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部分例子
月食是地球的影子: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影子边缘呈弧形)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汇报人:稻小壳
课堂小结
汇报人:稻小壳
课堂小练
目前,火星被认为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之一。下图为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下表为地球与火星相关数据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行星 自转周期 大气层主要成分 地表平均温度 水
地球 约24小时 氮气、氧气等 15℃ 有液态水
火星 约24小时39分 二氧化碳、氮气、少量氧气等 -63℃ 有液态水活动痕迹
1.火星与地球同处的最低天体系统层次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解析: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层次按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地球和火星同为行星,同处的最低天体系统层次为太阳系,地月系中无火星,排除A、C、D。故选B。
B
目前,火星被认为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之一。下图为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下表为地球与火星相关数据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行星 自转周期 大气层主要成分 地表平均温度 水
地球 约24小时 氮气、氧气等 15℃ 有液态水
火星 约24小时39分 二氧化碳、氮气、少量氧气等 -63℃ 有液态水活动痕迹
2.火星被认为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之一,可能是因为火星与地球( )
①自转周期相近
②地表平均温度相同
③液态水都很充足
④大气成分相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由表及所学可知,火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近,相差不到1小时,①正确;大气成分相似,都有氮气、氧气等成分,④正确;地表平均温度相差较大,②错误;地球表面有液态水,火星表面只是有液态水活动痕迹,③错误。故选D。
D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大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图示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 )
A.正球体 B.椭圆形 C.圆 D.不规则球体
解析: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的赤道半径大约是6378千米,极半径大约是6357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地球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所以说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D正确,ABC错误。故选D。
D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大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图示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认识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④③①②
解析:古代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科技水平落后,“天圆地方”是人们的普遍看法;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1519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到地球的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认识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②天圆地方”—“④月食”—“①麦哲伦环球航行”—“③地球卫星照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地球是什么形状呢?人们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经历漫长的过程。下图是小明做的纸船实验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的纸船实验说明了( )
A.地球是个正方体 B.地球是个圆柱体
C.地球是个圆形 D.地球是个球体
解析:图中的纸船沿着正方体的水平面行驶,船身和桅杆没有变化,改变平面后船身和桅杆同时消失;沿着球体行驶,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与我们生活中观察到的实际相符,证明地球是个球体,D正确,A、B、C错误。故选D。
D
地球是什么形状呢?人们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经历漫长的过程。下图是小明做的纸船实验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6.如果绕着赤道给地球织一条围巾,这条围巾的长度至少是( )
A.6371千米 B.4万千米 C.4亿千米 D.5.1亿千米
解析: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因此绕着赤道给地球织一条围巾,这条围巾的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B正确。故选B。解析: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因此绕着赤道给地球织一条围巾,这条围巾的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B正确。故选B。
B
汇报人:稻小壳
thank you
protect
the earth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