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近地理
新课导入
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核心素养
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逐步养成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
通过观察身边地理现象(如天气、植被)、描述家乡地理特色,提升观察与表达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的实践素养。
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
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从而认识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意义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课程标准: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索,并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
教学重难点
感知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认识地理探究的基本内容(如气候、地形)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初步建立地理思维视角
教学难点
壹
贰
叁
肆
解开地理之“谜”
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与生产建设
地理与风土人情
目
录
contents
解开地理之“谜”
壹
为什么有的地方四季分明?
为什么有的地方碧波荡漾,有的地方却沙海茫茫?
为什么有的地方高楼林立,有的地方却人迹罕至?
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雄浑的高原?
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
图 1-1 吉林雾凇
图 1-2 伯利兹“蓝洞”
图 1-3 挪威上空的极光
出现在气温低且水汽充足的地区
冰河时期为干涸的大洞,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形成
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阅读
“地理”一词的来源
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上》,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的文句。
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在西方,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约前 276 年—前 194 年)第一次合成了 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就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地理与日常生活
贰
衣
长袍裹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主要功能
阿拉伯服饰
印度沙丽明显具有“宽衣长带”的特点,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设计的。宽松的衣服便于通风散热,长带状的纱丽上端和杜巴尔达围巾还可用来遮阳或擦汗。
印度服饰
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衩,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
蒙古族服饰
阅读
藏袍与地理环境
藏族同胞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那里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藏袍是藏族同胞的传统服饰,尽管形式多样,但都具有肥腰、长袖、大襟等特点。为了适应青藏高原的气候,藏袍衣料厚重,便于御寒。同时,藏袍穿脱方便,晚上温度低时,双手可藏于长袖中;白天温度升高,可将右袖脱下,或将双袖脱下围于腰间。宽松的藏袍还有较大的储物空间,便于藏族同胞游牧迁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的不断交往,藏族服饰逐步改良传统式样,向更加美观、实用、新颖等方面发展。
图 1-6 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族同胞
食
四川属盆地地形,地形凹陷,多阴雨,重庆地区临江,浓雾缭绕,夏季潮热,冬季湿冷。因此川渝地区多用大量的花椒,麻椒来去除浓重的湿气。
川菜
广东人的主食多为大米,菜肴味道较淡或偏甜。主要因为广东省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气候高温多雨,水稻、甘蔗种植面积大,气候湿热,食物味道偏淡、多饮凉茶皆可缓解身体上火。
粤菜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干旱气候、温差大,适合小麦等作物生长,干燥环境利于面粉储存。高原耕地有限,促使当地发展旱地农业,以麦类为主食
山西面食文化
住
草原多风,蒙古包呈圆形,受力均匀,能抵御大风;草原牧草丰富但木材稀缺,蒙古包以毛毡、木材(少量)等为材料,便于就地取材;且草原牧民逐水草而居,蒙古包易搭建、拆卸和搬迁,适合游牧生活。
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
屋顶呈陡峭的船型,能快速排走大量雨水,避免积水;房屋多架空搭建,可隔绝地面潮气、防蛇虫,还能应对突发洪水;建材常用当地盛产的竹木、茅草,轻便易获取,且通风透气,能降低室内闷热感,完美契合东南亚高温高湿、植被茂密的环境特点与居民生活需求。
东南亚船型屋
北极地区冰天雪地、木材稀缺,冰砖成为易得且保温的建材,冰屋封闭性强,能阻挡室外酷寒与风雪;圆顶设计可分散风雪压力,避免坍塌;室内热量不易散失,还能利用海豹油灯供暖,适配北极极端低温、物资匮乏的自然条件,满足因纽特人居住需求
因纽特人的冰屋
行
山区多陡坡、沟壑,直线路径易受地形阻隔,且坡度过陡会危及行车安全,曲折路线可减缓坡度;同时,山区降水集中时易引发滑坡、泥石流,蜿蜒道路能避开高危区域,减少灾害影响。这种设计贴合山区复杂地形与多雨的自然环境,保障通行安全与顺畅。
山区道路蜿蜒曲折
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无高山、深谷等阻碍,为道路、铁路修建提供了便利条件,无需大量开山填谷,降低了建设难度与成本;且平原降水后排水相对顺畅,不易因地形导致积水、滑坡等灾害,能减少对交通线路的破坏。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平原地区可便捷规划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实现四通八达的通行状态。
平原交通四通八达
地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而提高对
环境的适应能力
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
够进一步熟悉身边的地理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变化
02
03
01
活动
1.图 1-7、1-8 中的体育活动,分别适合在怎样的地理环境中开展?
图 1-7 滑雪
图 1-8 冲浪
图1-7为滑雪运动,主要在纬度较高或者海拔较高、冬季有积雪的地区进行。
图1-8为冲浪运动,主要在沿海海域开展。
活动
2.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写出来,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探讨。
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冬季我国北方人们穿着衣服较厚重,南方人们穿着衣服较轻薄?
为什么南方人们喜欢吃米饭
为什么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人们喜欢竹楼
为什么我国江浙等地区的人们以船舶为传统交通工具
地理与生产建设
叁
农业生产
南稻北麦
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如缺水严重的干旱地区一般是难以种植水稻的,即使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也需要解决灌溉问题。
工业生产
原料
水源
能源
市场
劳动力
交通
乳品加工厂
钢铁加工厂
纺织品加工厂
工程建设
建设项目的确定
交通线路的选择
商业网点的布局
区域规划的编制
其他问题
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防灾减灾
促进
区域可持续发展
阅读
荷兰的风车
荷兰濒临北海,地势低洼,湖泊沼泽众多,是一个“低地之国”,有 1/4 的土地低于海平面,时常受到海潮的侵袭。于是,人们筑坝围堤,与海争地。在此过程中,人们发明了抽水风车,并逐渐普及。有人说,如果没有这些高高耸立的抽水风车,荷兰人就无法从大海中获得大块的土地,也就没有当地享有盛名的奶酪和清新优雅的郁金香……
荷兰人视风车为国家发展的“功臣”,将每年 5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风车日”。这一天,全国的风车竞相转动,举国欢庆。
图 1-9 荷兰地理位置及围海造陆区域示意
活动
仿照图 1-11 示例,在图 1-12 的空白框中分别写出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联系。
图 1-11 海洋与生产建设的主要联系
图 1-12 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联系
盖厂房
修公路
建商场
造纸
家具制造
中草药
地理与风土人情
肆
因
纽
特
人
捕
鱼
南
美
足
球
比
赛
非
洲
传
统
舞
蹈
意
大
利
威
尼
斯
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
世界各国风光
活动
根据下列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图1-20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示意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编号为 G312,又称 312 国道),是一条贯通我国东南和西北,全程近 5 000 千米的大动脉。它东接上海繁华大都市,经过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宁夏、甘肃等 7 个省级行政区,西连新疆的戈壁和绿洲。这一路上,我们可以看到温婉秀丽的江南水乡、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还有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戈壁。
图1-17库木塔格沙漠
图1-17库木塔格沙漠
图1-19长江中下游平原
1.想一想,图 1-17 至图 1-19 的景观分别可能出现在 312 国道的哪一段。
西段
中段
东段
活动
根据下列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图1-20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示意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编号为 G312,又称 312 国道),是一条贯通我国东南和西北,全程近 5 000 千米的大动脉。它东接上海繁华大都市,经过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宁夏、甘肃等 7 个省级行政区,西连新疆的戈壁和绿洲。这一路上,我们可以看到温婉秀丽的江南水乡、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还有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戈壁。
2.收集 312 国道沿线不同地方风土人情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地理小报
东段
小桥流水人家
高原披新绿
中段
大漠孤烟直
西段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1.纵观古今中外对“地理”一词的解释有很多种,下列说法最不准确的是( )
A.“地理”是对“大地的记述” B.“地理”是指“山川陵谷”
C.“地理”是指“地球的理论” D.“地理”是指“种地的理由”
解析:“地理”是对“大地的记述”;“地理”是指“山川陵谷”;“地理”是指“地球的理论”,以上三种说法是正确的。“地理”不仅指“种地的相关知识”,还包括其他的产业部门。故选D。
D
2.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举办如图所示冰雪项目的是( )
A.骄阳似火的海南省
B.四季如春的昆明市
C.冬季寒冷漫长的黑龙江省
D.长夏无冬的西双版纳地区
解析:我国黑龙江省冬季寒冷漫长,多降雪,积雪期长,适宜举办滑雪、滑冰等冰雪项目。故选C。
C
3.传统节日美食反映当地民俗文化。“地理与美食”小组开展了节日美食制作活动,下列活动为中秋节传统美食制作的是( )
A.A B.B C.C D.D
泰安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分组开展“节日中的地理”实践探究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摇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美食制作活动;包饺子是春节、除夕、冬至等节日的传统美食制作活动;打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制作活动;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制作活动。故选C。
C
4.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与诗词”小组搜寻的下列古诗词中,能够在端午节期间看到的景象是( )
A.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泰安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分组开展“节日中的地理”实践探究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故在端午节期间能看到“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的景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的是春天孩子们在村旁草地上放风筝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述的是江南深秋夜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写入冬时节,千里的黄云遮盖了太阳,北风吹雪、大雁南归时的景象。故选B。
B
5.“俯以察于地理”包含的内容是( )
①一年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②为什么冬季广东会比黑龙江气温高
③为什么摄入过多的肉类会造成肥胖
④贵州省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上》中,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通过对地理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地形、气候、河流、人口、语言、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摄入过多的肉类会造成肥胖是生物学研究范畴,不属于地理学研究范畴,③错误,故选B。
B
6.“航道纵横成路网,驳船来往代公交”描写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方式,体现了与地理密切相关的是( )
A.生产建设 B.日常生活 C.风土人情 D.地理之谜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上》中,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通过对地理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地形、气候、河流、人口、语言、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根据“航道纵横成路网”可知当地的主要交通线路是航道,“驳船来往代公交”说明当地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选B。
B